谷瑞麗
內容摘要:《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是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在全國新聞界“做文與做人”演講比賽中的演講稿,獲得演講比賽的特等獎。演講的目的是說理,是表明演講者對某一問題的觀點、看法或者傾向性。那么,這篇演講辭的觀點是什么?用了什么材料來說明他的觀點呢,本文就此來分析。
關鍵詞:人格 學位 觀點 材料
《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是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全國新聞界“做文與做人”演講比賽中的演講稿,獲得演講比賽的特等獎。
演講的目的是說理,是表明演講者對某一問題的觀點、看法或者傾向性。那么,這篇演講辭的觀點是什么?就是題目所顯示的: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白巖松為了突出這一演講觀點,都選用了哪些材料?又是什么性質的材料?
首先,以事實材料為主,或者說主要講了三個故事。而且在處理故事與議論(觀點)的關系時,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毫不夸飾。第一個故事是,北大教授、副校長季羨林先生,在新學期開學的當天,幫一位報到的新生看守行李。此事讓白巖松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這是一處點題之筆。第二個故事是,白巖松在醫(yī)院采訪冰心先生,這位已經接近自己人生終點的世紀老人,最關心的卻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所有年老病人的狀況。由此作者想到,這些世紀老人獨具的人格魅力也應該被我們作為傳統(tǒng)向后延續(xù)。這又是一處點題。第三個故事是,一批剛剛進入校園的新生,相約去看望季羨林先生,但又怕冒昧地打擾了先生。最后決定,每個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前的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后離去。這些問候的話語就是季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的投影。這又是一次點題。由上述分析可知,演講詞觀點的表達和議論文是很不一樣的。議論文在亮明觀點后,需要使用大量的論據,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從不同角度來證明觀點。而演講辭只需要運用相關材料來顯示演講觀點,不需要證明觀點。三個故事,三次點題。演講詞的觀點、主題已經相當明確,但還不止于此,文章還有兩處點題,分別就是開頭和結尾。
先看開頭兩段。這里使用了一種修辭,就是設問。什么是設問?有問有答,自問自答。先看第一段,為什么要提出問題呢?有兩點用處。首先引發(fā)聽眾的思考。這個問題很重要,問題的答案就是演講的觀點。其次引發(fā)聽眾思考了自然就能有效聚攏聽眾的注意力。聽眾的注意程度是衡量演講是否成功的一項重要標志。再看第二自然段,是自答,用途也有兩點。其一,內容上引出了演講詞的觀點??ㄋ_爾斯的回答中有三個概念,依次是:大寫的人;優(yōu)秀而大寫的音樂人;優(yōu)秀的大提琴家。其中,“人”的外延最大。即答案強調了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觀點,是“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這一觀點的變體。其二,從結構上說,是落筆點題。這個“題”,指標題,也是主題。這是又一處點題。
再看結尾處倒數第二段,作用有兩個。第一,演講者白巖松,關心的自然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仿照卡薩爾斯的回答,答案仍然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所以,從內容上來說,本段首先是卒章顯旨,最后一次點明演講的觀點。其次,本段和開頭首尾照應,自然收束全文。
這樣說來,本篇演講辭,算上標題,共有六處點題之筆,演講的觀點不可謂不突出、鮮明。
再次強調,演講的目的是說理,但是,一定要把理寓于情中,要用濃厚的感情去感染人、打動人,演講才有鼓動性。有了“情”,這個“理”才能說到聽眾的心坎里,引發(fā)聽眾最大程度的共鳴,才能發(fā)揮演講的教育作用。所以,在演講中鼓動起聽眾的情緒比引導聽眾去思考往往更有成效。那么,白巖松的演講辭,其情感特點是怎樣的?可以說,這篇演講的感情基調是深沉的,通篇沒有慷慨激昂的詞句,只是在講故事中娓娓道來,在樸實但有力的語言中,表達了演講者對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這一問題的深深思索。
以上就是這篇優(yōu)秀演講詞在觀點、材料、情感基調等方面的特點。
今天的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朋友們真的很有必要學習這篇演講!每個人都有對自己未來職業(yè)的規(guī)劃,都想在將來成為某個行業(yè)的精英、棟梁,那么,怎樣才能達成這一目標呢?仿照卡薩爾斯的邏輯:首先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一個大寫的學生。學習就是學生的本分、天職、使命!但是,面對世界范圍內的高校厭學之風,如果不及時剎車,恐怕就永遠只能是在去往理想的路上,而永遠到達不了理想!
附:
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白巖松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去向本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大提琴家?
卡薩爾斯面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地回答:先成為優(yōu)秀而大寫的人,然后成為一名優(yōu)秀而大寫的音樂人,再然后就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大提琴家。
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年少,老人回答時所透露出的含義我還理解不多,然而隨著采訪中接觸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回答就在我腦海中越印越深。
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關于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個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xù)。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謝過老人,兩人分別!
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fā)現,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在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后卻強烈地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
這之后我又在醫(yī)院采訪了世紀老人冰心。我問先生,您現在最關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簡單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狀況。
當時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終點,而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發(fā)那一天開始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對蕓蕓眾生的關愛之情歷經近八十年的歲月而仍然未老。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傳統(tǒng)!
冰心的身軀并不強壯,即使年輕時也少有颯爽英姿的模樣,然而她這一生卻用自己當筆,拿歲月當稿紙,寫下了一篇關于愛是一種力量的文章,然后在離去之后給我留下了一個偉大的背影。
今天我們紀念五四,八十年前那場運動中的吶喊、呼號、血淚都已變成一種文字停留在典籍中,每當我們這些后人翻閱的時候,歷史都是平靜地看著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覺得八十年前的事已經距今太久了。
然而,當你有機會和經過五四或受過五四影響的老人接觸后,你就知道,歷史和傳統(tǒng)其實一直離我們很近。
世紀老人在陸續(xù)地離去,他們留下的愛國心和高深的學問卻一直在我們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還想加上一條,這些世紀老人所獨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該作為一種傳統(tǒng)被我們向后延續(xù)?
前幾天我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后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后才滿意地離去。
這該是怎樣美麗的一幅畫面!在季老家不遠,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這樣的人格投影在我們的心中還是太少。
聽多了這樣的故事,便常常覺得自己是只氣球,仿佛飛得很高,仔細一看卻是被浮云托著;外表看上去也還飽滿,但肚子里卻是空空。這樣想著就有些擔心啦,怎么能走更長的路呢?
于是,“渴望年老”四個字對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發(fā)蒼蒼或身份證上改成六十歲,而是如何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便能吸取優(yōu)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優(yōu)秀品質。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薩爾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個聲音在回答:先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然后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人,再然后是自然地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節(jié)目主持人。
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但我將執(zhí)著地前行。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