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閑暇小憩無目的翻閱中,在《商周刊》讀到“快慢成都”一文,始料未及,競在我腦海里又鉤沉出一段幾十年前的回憶。那是上個世紀的1983年,文化部在成都舉辦西南西北片兒童文學講習班,我和青海作家協(xié)會的四位文友攜手前往。這次辦班的時間很長,整整130天。我們駐扎在五福村成都軍區(qū)第四招待所,大院子沿里圈溜達就需要1個小時,不但晚上連白天也萬籟俱寂,那種閑適的學習生活在這樣閑適的環(huán)境里進行,真是天遂人愿。留下的美好記憶已經過去了30年,不但沒有絲毫消減、遺忘,而且隨著歲月延宕,越來越充盈飽滿。
說成都閑適先要說說成都女性的勤勞,因為我認為閑適的成都是建立在勤勞的基礎上的。成都女性個個長相嬌小玲瓏,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弱不禁風,等到你親眼目睹了她們的勞作能力,你肯定會在驚詫中自嘲:自詡目光犀利,卻看走了眼!我們一下火車就有了這種深刻體會。由于大雨成都火車站又在改造,我們與接我們的車擦肩而過,那年頭還沒有裝備手機,軍區(qū)四所在城市另一端,我們只好先解決饑腸轆轆。
一間小屋20幾個平方,里面大鍋下面,外面小桌吃飯,即使淋著雨等座位的顧客也隊伍蜿蜒。只見身材嬌小的女老板手腳麻利,在熱氣蒸騰的鍋臺飯桌之間穿梭,簡直就是一架永動機。說起來有趣,連鎖反應到上個世紀末。四川自貢到青島中山公園辦燈會,帶來四川小吃,讓我再一次印證了四川女性的操持能量。
在公園的樹林中,臨時搭起的帳篷遮擋著幾張小桌,大廚不是當家男人,仍是柔弱女子。丈夫的工作安逸,就只管著擺龍門陣,算賬收錢。為了招待省電視廳廳長,我們看了看他們的菜品儲備之后盡其量點了滿滿一桌,女主人變魔術一般頃刻間就布滿了一桌色香味形。既然是女主人兼大廚,她還慷慨地給我們贈送了一道“豬蹄綠豆湯”。從來沒有品嘗過如此美味,最終大伙異口同聲贊許:真不愧世界美食之都的真?zhèn)?,可讓我們長了見識……今天回想起來,我琢磨正是四川女性的勞作辛勤,才給這座城市創(chuàng)造了以辛勞為基礎的閑適安逸。
在成都的那些日子,感觸最深的,是陰雨連綿的天氣。4個多月正逢雨季,記得就沒有見幾次太陽的面孔。大家都是搞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容個天氣特征人人拿手,最后湊在一起是這樣的形象定義:“沒毛的長毛,有毛的掉毛?!边@樣的天氣本身就是閑適氛圍,于是成都人的閑適也在這濃濃的氛圍中一覽無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動是喝茶與搓麻。茶館可以說目測距離里準有,而搓麻更是就在臨街自家屋檐下。
還是要嘮叨嘮叨成都女性,在公園湖上的茶肆里臨欄一角,沏一盅好茶,觀魚游弋在荷花叢中,品茗間品評穿行于茶客間添水的大姐,你還是會見怪不怪地感嘆:她們提著碩大的銅壺,不見茶客離席,永遠笑容可掬地斟水,視勞作為樂趣的姿態(tài),使人禁不住在贊美中充滿敬意。
穿過30年歷史煙云,透過成都百姓閑適而值得尊敬的小日子,我們看到了無為而治嬗變出來的宜業(yè)、宜商、宜居的百姓生活,值得羨慕、值得研究、值得尊敬的現(xiàn)實生活。
成都人用這樣的生活炫耀賴以生存的城市:快城市,慢生活,閑不住的休閑城市。成都的閑并非不思進取,而是將小日子過得紅火,再去追求城市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這種底氣充盈的發(fā)展模式里面,難道沒有文化積淀的強力支撐?難道不兼容著幸福指數(shù)的高度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