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曾有女作家來找我,說她遇到了人生難題,有兩個條件不相上下的男孩追求她,讓她難以取舍,問我如何是好。
我說這好辦,你去調查,誰最孝敬老人你就選擇誰,肯定沒錯。
有人說,上天忙不過來,就創(chuàng)造了母親。對于我們來說,母親就是我們的上天,她的身上蘊含著上天的情感和品質。
想想看,一個連母親都不愛的人,怎么可能愛你一生呢?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會愛你一輩子呢?
女作家說,這倒是個好辦法,就去調查。
過了段時間,女作家又來找我,說,兩個男孩都非常孝敬老人,還有什么好辦法嗎?我說你再去調查,看誰最尊敬師長,你就選擇誰。她同樣十分意外地看著我,問,為什么呢?我就問她過去把老師叫什么,她說叫“shi fu”。我問她怎么寫。她寫成“師傅”。我說錯了,應該是“師父”。我說造這個詞的人真是太偉大了,他告訴我們,親生父母給我們血肉之軀,老師給我們智慧之軀,都是“父母”。一個連給自己智慧之軀的老師都不尊敬的人,能和你舉案齊眉地過日子嗎?
過了段時間,女作家又來找我,說,他們都非常尊敬老師,還是難分伯仲。我說那你就讓他們每人請你一頓飯,看誰點菜恰到好處,誰最后把盤子掃得最干凈,你就選擇誰。她同樣十分意外地看著我,問,為什么呢?
我說你想想,一個人一天能離開糧食嗎?能離開水嗎?沒有糧食和水,我們能生存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糧食和水也是我們的父母??!從一個人對待糧食的態(tài)度,最能看出他有沒有一顆愛惜之心。一顆種子,從播種到收獲,其間包含了多少耕耘的辛勞和造化的慈悲。一個人如果對維持自己生命、一餐不能相離、飽含著無數(shù)辛勤汗水和天地造化的糧食都不能珍惜,有可能珍惜你的感情和付出嗎?
有個年輕人首次去未來的岳父家吃飯。女朋友一家盛情款待,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好飯。盛飯時,女朋友把一撮米掉在了地上,卻似沒事一般,不理不睬,繼續(xù)盛飯。這個年輕人從小家境貧寒,父母都是農民,掉在地上的飯粒從來都是立馬撿起來吃掉的,當然無法忍受一撮米掉在地上,就尋機迅速撿起那撮米送進嘴里。不料被女朋友看到了,女朋友認為丟了她的人,哼了一聲,拂袖而去。這時,未來的岳父發(fā)話了,厲聲叫住女兒,命其坐下,然后宣布:我們家向來民主,但今天我專政一次,這小伙子就是我的女婿,就這么定了。顯然,這是一位有智慧的老人。
過了段時間,女作家又來找我,說這兩個家伙點菜時都十分切合實際,最后都把盤子掃得十分干凈,現(xiàn)在怎么辦?我說那你就去考證,誰的父母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孝敬老人、尊敬師長、珍惜糧食。女作家說,假如仍然不分上下呢?我說那你就去考證他的爺爺奶奶。
至此,我們已經不單單是在擇偶了,而是客觀地加入到中華文明傳承的行列里。如果每個中國人都這樣做,就會促使為人父母者不得不做一個好人,否則他的兒子就找不到媳婦,女兒就要做老姑娘。民間之所以信奉“前院的水不往后院流”,就是這個道理。古人講“門當戶對”,也是這個道理。這個“門”,并不一定要是“侯門”,而絕對要是“善門”;這個“對”并不一定要“勢對”,而絕對要“淑對”。
一個天意一般的傳承的大秘密,居然就在這里藏著;一個天然的自動化的靈魂環(huán)保系統(tǒng),就是如此不動聲色地發(fā)揮著作用。
據(jù)說,當年孔家向顏家求親,顏父一聽是孔家,立即同意了這門親事。顏母說,女兒的終身大事,怎么能如此草率,也不去考察一下,至少應該見一下當事人?不承想顏父說,不用,孔門乃積善之家,不會有錯。
顏父的話果然應驗,女兒嫁過去就生了一位圣人,而且家道兩千余年不衰,至今家譜已經記載到七十幾代,仍未有衰相。
這是一位多么英明的父親!
顏父的邏輯是,只要是積善之家,他的兒子肯定不會有錯。這是一種怎樣的自信!
講了這么多,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字、三句話。三個字是:孝、敬、惜。
三句話是:
一個不孝順老人的人,他信誓旦旦地宣稱會一生愛你,那是假的。
一個不尊敬師長的人,他信誓旦旦地宣稱會一生愛你,那是假的。
一個不愛惜糧食的人,他信誓旦旦地宣稱會一生愛你,那是假的。
(插圖:鐘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