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蘭
為了整理東西,孫禮德再一次打開母親生前用過的那個床邊柜的抽屜,將一沓沓發(fā)黃的書信翻了個遍。突然,有一封寫在牛皮紙上的信,映入了他的眼簾,封面上寫著“關于猶太人的書的說明”,字是外公的。捧著這十幾頁紙,孫禮德好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般,既緊張又興奮,小心翼翼地翻開,這里頭記載著外公和卡爾的故事,以及這2000冊書的命運。
一個叫卡爾的猶太朋友留下了書
孫禮德的外公林道志,是這個家庭的傳奇人物,也是孫禮德此生最崇拜的人。他出生于浙江黃巖一個不富裕的農(nóng)民家庭。小時候因為喜歡讀書,是遠近聞名的“天才少年”。關于他的聰明,家里還流傳了一個故事。當年,林道志的父親好不容易籌了一些錢,把兒子送到私塾念書,可是上了沒多久,私塾老師就找到林道志的父親,把學費退還給他,說:“這孩子太好學了,我教了幾天就沒什么可教了?!?/p>
天才歸天才,窮歸窮。十幾歲的林道志輟學后就到上海學生意,在商務印書館里做排字工。工作很苦,有時連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但是他覺得開心,因為這個機會他可以讀書認字,學習文化知識。
林道志是真的聰明,在讀了幾本化學方面的書以后,居然自己動手做出了肥皂和復寫紙。沒多久,他開了一家手工作坊,當起了小老板。這次搬家,孫禮德還找到了一些外公當年所生產(chǎn)的復寫紙,把它們作為歷史的記憶收藏起來,據(jù)說,林道志生產(chǎn)的這些肥皂和復寫紙還受到過當時國民政府的嘉獎……
生活寬裕了一點,林道志就想著要辦個學校,以彌補早年沒能上學的遺憾。他是虔誠的基督徒,于是就在現(xiàn)在的虹口區(qū)東長治路(當年上海東區(qū)華德路懷興里)的弄堂里找了兩棟石庫門的房子,辦了一所教會小學。
那個時候,有2萬多猶太人到上海避難,大部分都聚集在虹口區(qū)的提籃橋附近??枴ぐ哺駹柧褪瞧渲械囊蝗耍缴虾:笠厕k了一所教會學校,同為教會學校的校長,林道志就和他相熟起來,很快成為了朋友。
1943年,傳說日軍要轟炸上海,一部分猶太人開始撤離,卡爾也決定離開。臨行前,他來向自己的中國朋友道別,并且重托了林道志一件事??栒f:“學校圖書館有很多的書,我沒法帶走,希望你能代為保管,以后我會回來取的?!睉?zhàn)亂年代的囑托都是沉甸甸的,何況這些書是真的夠沉。林道志原本是一個愛書的人,他想了想,還是答應了。幾天后,他把書搬到自己家,連同3個頂天立地的大書架一起,經(jīng)過清點,有2000多冊。
收下書,送別了外國朋友,林道志沒想到自己也成了難民。1945年6月,為了避開日軍轟炸,他帶著一家人回老家黃巖避難。臨行前打點行裝,妻子兒女都勸他把這些書留下,“我們是逃難,要輕裝簡行,帶著這些書趕路,實在太不方便了?!绷值乐拘南?,既然我答應了人家,總是要幫人家保管好的,堅持要把書帶上路,“人到哪,書就到哪?!弊詈?,他把2000多冊書打包成十幾個大木箱帶走,把手工作坊里的那些賺錢的原材料全都留了下來。
一路上也不太平,他們先是遇到了日軍的設卡,書險些被沒收。后來,他們乘坐的船又遇到了盜匪,眼看著就要被追上了,情急之中的林道志拉著船老大,拼命喊:“撐帆,撐帆?!贝洗蟛磺樵?,說:“無風無浪,就算撐滿了帆也無濟于事?!绷值乐菊f:“你不試試怎么行呢?”這真的是一種巧合,在揚帆的瞬間,水面上居然起風了,風帆助航,他們最終逃過了這一劫。
抗戰(zhàn)勝利之后,聽說上海的情況有所好轉(zhuǎn),林道志又帶著全家回到了東長治路。一回來,他們?nèi)忌笛哿?,兩棟石庫門房子被炸平了,一堆廢墟中,唯一還矗立在那的就是二樓的一個亭子間。經(jīng)過一年多的改建和修復,全家才得以重新搬入。林道志把2000多冊書擺放在那間最堅實的亭子間里,此后它們就一直跟著這個家庭,一“住”就是70年。
一場雨救下了2000冊書
解放后,林道志的手工作坊和小學都辦不下去了,六十出頭的他沒有其他工作,再沒有收入。那段時間,他無事可做,就在家里響應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的號召,研究語言教育改革,提了很多這方面的建議,還編寫了冊子。這期間,幾個孫兒相繼出生,他在家享受天倫之樂。
然而,風平浪靜的日子過了沒多久,“文革”來了。誰都知道,這批書再也躲不過一場浩劫了。
8歲的孫禮德,第一次對書有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那天下午,他看到舅舅林尚義用木板死命頂住家里門上的“斯必靈”,外面一片喧囂,紅衛(wèi)兵們馬上就包圍了他們這幢房子。林尚義招架不住了,紅衛(wèi)兵使勁拍打大門,有幾個還從前面二樓破窗而入,他們把廂房、臥室、客堂間,上上下下的都掃蕩了一遍,把值錢的東西全拿走了。最后,他們沖進了那個亭子間,書沒有躲過8132兵的眼睛,他們抄起一本,放了20多年的書,頁面有點發(fā)黃,有人就高喊說“黃色書”,要拉出去燒掉。書被一批一批搬到樓下的一塊空地上,紅衛(wèi)兵挖了一大一小兩個坑,準備把它們?nèi)舆M去燒掉。孫禮德和其他兄弟姐妹們年紀還小,不知道這情況有多危急,還在邊上湊熱鬧看。一旁的大人們已經(jīng)近乎絕望,眼看著無力挽救這批書了,心中只能默默祈禱……
也許真的是冥冥之中,書不該絕。夏天的天氣多雷雨,剛剛還晴朗的天空一下就飄來了烏云,大滴大滴的雨珠落下來了,眼見著雨越下越大,紅衛(wèi)兵們看無法再實行焚書的計劃,就把書都運回了亭子間,拋下一句:“過幾天再來?!本瓦@樣,十幾年前一陣風救了這批書,如今又是一場雨救了這批書。
當天晚上,林道志和兒子女兒一起商量該怎么辦,紅衛(wèi)兵已經(jīng)說了,還要再來抄家的,這次是運氣好,書沒有被燒掉,可是下次他們再來,恐怕就要保不住了。林道志非常著急,他想到了居委會,想到了派出所,可是琢磨下來都不行,現(xiàn)在的形勢這么亂,大家自顧自都來不及,誰還有心來管你這些書呢?最后,林道志想到,既然這是猶太人留給他的書,而且其中有很多是圣經(jīng)故事書,那不如去找宗教事務局看看。于是,他連夜寫了一份“關于猶太人的書的說明”,十幾頁的材料將這2000冊書的來龍去脈統(tǒng)統(tǒng)交代了一番。這也就是如今孫禮德找到的材料,很多年之后,林道志完全想不起這份材料擱哪了……endprint
第二天,耄耋之年的林道志親自跑到宗教事務局,反復地和人家解釋情況,保證說這絕不是“大毒草”,“這也不是我的書,是別人的。”經(jīng)過林家人的一番努力,宗教局最后下達了封存令,把這批書原封不動地封存在亭子間里。原先放在亭子間里的餐桌也只能搬到走道里,不得已,林家只好在走道里吃了一年多的飯。
“文革”的這場風波,書最終是安然無恙,但是林家人還是吃了不少的苦頭,因為之前經(jīng)營過小作坊,又因為和猶太人有過一段交往,林家在多次的運動中都受到了沖擊,70多歲時,林道志仍然被安排在弄堂里掃垃圾,掃雪,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殘。1981年,92歲的林道志在睡夢中去世。因為尾骨骨折,生命的最后兩年,他都是躺在床上度過的。他沒能再翻閱那些書,也沒能等到老朋友,這成了他終生的遺憾。
林道志的大兒子早已去世,小兒子林尚義,也就是孫禮德的小舅舅接替了老人家的班,繼續(xù)守著這些書。林尚義1978年結(jié)婚,婚后就一直住在這套老式的石庫門房子里。他是一名機電工程師,平時喜歡研究無線電。他曾經(jīng)和同樣愛好無線電的孫禮德說起,什么時候能有比發(fā)報機更先進的東西,讓我們能方便地和國外聯(lián)系呢?
十幾年后,他的這個心愿就實現(xiàn)了。上世紀90年代,當計算機剛剛進入普通人家庭時,六十出頭的林尚義就開始玩互聯(lián)網(wǎng)了。在林家已是最年長的他,是所有人中第一個學會發(fā)“E-mail”的。那時,他就有個心愿,希望能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找到這些書的主人……
孫禮德比小舅舅晚幾年結(jié)婚,婚后也一直住在這套房子里。石庫門房子的居住條件不好,那么多人擠在一起,房間也不夠分配。不過,他們都沒有動那個亭子間的想法,仍然保留著它,擺了3個大書架。
直到上世紀90年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經(jīng)濟頭腦,這讓林家人感到憂心。有一次,孫禮德在單位里閑聊,無意中說起家里有些二戰(zhàn)時期留下來的書,大伙聽了都很吃驚,“這可值錢啦?!庇腥苏垖O禮德拿一本來開開眼界,他挺為難,最后思考再三,也沒有帶去。
林家人始終有個信念,也就是林道志反復和他們說的那句,“這書是我的猶太人朋友留下的,有一天他還會再回來取”。所以,孫禮德非但沒有把書帶給同事看,而是和家里人商量了之后,把這些書藏得更好了,因為他們怕有更多的人會在利益驅(qū)動下,動這些書的念頭。
動手能力很強的孫禮德花了幾天的時間,把3個大書架挪到亭子間的一邊,然后在外面釘上木板,還貼了一層墻紙,這樣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堵墻。他還搭了個小床,在窗口放了張書桌,從此這個10平米的亭子間就成了林尚義兒子的房間。這2000冊書一封又是20年,在喜歡嘮家常的老式弄堂里,沒什么人知道這個事情。
沒有等到卡爾,卻等到了動遷組
林家都是基督徒,對這些書他們做得最多的就是禱告,希望早日能等到書的主人。2006年,林尚義去世,剩下他的妻子和孫禮德一起繼續(xù)守著這些書。
2012年初,上海市虹口區(qū)進行舊區(qū)改造,東長治路正好在動遷的范圍內(nèi)。這對林家人來說既是好事,也是煩心事。好的是,全家人總算可以改善居住環(huán)境了,煩心的是,這些書該怎么辦?2000冊書可不是什么小數(shù)目,搬動它們并不容易,一定會驚動整條弄堂的。而且,就算搬出來了,該放哪去呢?他們的動遷房還沒有著落,住上新家最快也得等上兩三年。
孫禮德和妻子商量說:“實在不行,我就專門租個房子放這些書吧?!逼拮硬辉敢猓悬c賭氣地說:“人還沒地方住呢,你先把人管管好吧。”確實,動遷在即,人人都是以利益為先,哪里還顧得上這些書呢?
進入2013年后,動遷的節(jié)奏加快了,孫禮德每天都是憂心忡忡。除了要忙自家的動遷事宜之外,這批書的安置成了他心頭的一塊病,為此他辭掉了工作,專心地忙乎這些事。他想,這些書外公和舅舅已經(jīng)守了大半個世紀,可不能毀在他的手里啊。
也許真的是冥冥中自有安排。那天,當孫禮德意外發(fā)現(xiàn)外公幾十年前寫的那份說明材料后,他頓時覺得有希望了。果然,他再仔細地翻找了一遍抽屜后,又發(fā)現(xiàn)了兩封卡爾先生寄給林道志的信和賀年片。信是1947年寫的,卡爾向林家人報了平安,說家鄉(xiāng)并未在戰(zhàn)火中毀損,自己也謀得了一份公務員的差事。信是用打字機寫的,因此上面所留的家庭地址非常清晰。賀年片上還有卡爾先生和太太的近照。孫禮德猜測外公當年一定是和卡爾有過書信往來的,因為在外公所寫的那份材料上也清楚地記著卡爾在德國的地址,兩相吻合,并沒有出入。
有了這些材料后,孫禮德和小舅媽一起找了位遠在德國的留學生,請他幫忙寫了一封德語的信,表達的意思就是:“如果你還記得這批書,請與上海的我們聯(lián)系,我們一直在等你?!比缓?,他們照著賀卡上的地址寄了過去。
然而,沒過多久,信就被退回來了,德國郵局告知寄信的人“收信地址查無此人”??栆患铱赡芎茉缇桶嶙吡?。孫禮德和小舅媽都很失望,好不容易有了點眉目,卻又沒有下文了。后來他們才得知,原來卡爾夫婦早就在養(yǎng)老院去世了,他們也沒有自己的小孩。
孫禮德和小舅媽沒有完全放棄,之后又給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寫了一封信,并附上了外公的“說明材料”。很快,猶太難民紀念館就找到了他們,還親自到亭子間來看了一下,表示很有興趣要收藏林道志留下的眾多物件。另外,他們幫助孫禮德牽線搭橋,找到了虹口圖書館,由他們來負責整理并代為保管這2000冊書籍。
2013年9月13日,離最后搬遷的日子還有十幾天,孫禮德拿起工具,將封著書的木板撬開。他在心里默默祈禱,希望這20年來,它們還是完好無損的,沒有被樓里的老鼠啃成紙屑。當看到木條里頭藏著的書櫥時,他心定了,當年他糊在外面的掛歷紙仍然好好的,這說明書也不會有事。果然,打開櫥門,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一沓沓舊書都是好的。
說好搬書的日子還沒到,那幾天的晚上,孫禮德都睡不好,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亭子間的門沒有鎖,邊上衛(wèi)生間的小窗戶沒有柵欄,他生怕在這最后關頭的混亂中,書有一個閃失,那就意味著前功盡棄。于是,他拿起工具,把窗戶釘死,把每一個可以進入屋子的地方都堵上了木條,但就算這樣他還是不放心。
終于,10月12日,虹口區(qū)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來搬書了。算上孫禮德,一共7個大男人,整理了一個下午,幾十個沉甸甸的大箱子,從二樓亭子間里搬出來。大書架也被猶太難民紀念館運走了……看著眼前空蕩蕩的亭子間,孫禮德的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和這些書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現(xiàn)在突然被搬走了,心里多少有點舍不得,這是外公留給他們?nèi)业恼滟F的歷史記憶,也是一筆難得的精神財富。再轉(zhuǎn)念一想,書放在圖書館里,是如今最妥當?shù)陌仓?,對過世的外公算有了交代,他和舅媽也可以安心地離開老宅了……
(摘自《現(xiàn)代家庭》2014年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