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田
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短短兩千多字,把北京的秋意寫得那樣引人入勝。于是,就想著,能找一個機會,也像文章的作者那樣,飽嘗一回故都的秋味。
機會真的來了?!渡⑽倪x刊·下半月》編輯部發(fā)來了筆會邀請函,邀我參會,會址又恰好在北京的通州古運河畔。
筆會安排在通州文化藝術(shù)中心的圖書館。清晨,當我們步入會場時,看到茂密的綠樹下排著好幾條長隊,那些等待進入圖書館的人群中,除了年輕人,還有老人和孩子。他們站立有序、不急不躁,靜靜地在那里等待。這一幕,真的讓與會的作家們感動了,當會務(wù)人員打開綠色通道,讓我們優(yōu)先入場時,有人無限感慨地說:“好一個熱氣騰騰的閱讀之秋??!”
會議中途休息,我乘電梯尋訪了各樓層不同類型的閱覽室,層層滿座。桌椅上的位置占滿了,就帶上簡易的小馬扎,有人干脆席地而坐,背靠書架,在那里認真閱讀。
我了解到,這家圖書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建國后經(jīng)歷了幾次翻新,規(guī)模不斷擴大。尤其是結(jié)合這次古運河申遺,2013年坐落在運河?xùn)|岸的新館,與通州區(qū)文化活動中心、文化館等文化設(shè)施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把我們的簽約筆會安排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濡染著文化的甘霖和文學(xué)的氣息,無疑是一種境界的提升。在圖書館多功能廳舉行的一場“中國夢”配樂散文詩歌朗誦會,氣氛熱烈,更是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鄧康延的《血脈里,每一個人都是祖國》,劉慶邦的《在夜晚的麥田里獨行》,閻連科的《打》,葉延濱的《耐心的勝利》,王彬的《觀周》,蔣建偉的《在大雨滂沱的夜想起爹》……一篇篇精美的散文,一首首意蘊豐富的詩歌,經(jīng)過北京廣播電臺“故事廣播”播音組藝術(shù)家們的精彩演繹,那種鏗鏘有力、聲情并茂的朗誦,時而如溪水潺流,淡淡的漣漪,附麗著小提琴的旖旎,撥動人的心弦;時而又如狂瀉的瀑布,奔騰的洪流,一路轟鳴,將我們引向很遠很遠的天際……
古運河申遺剛剛獲得了成功,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運河,是通州人浪花里的中國夢。晚上,我們江蘇和四川、貴州、甘肅的幾位文友,相約來到了古運河畔。原本想,從古遠的歷史文化中找到靈感,靜下心來,消化一下兩天來豐碩的收獲。然而,沒有想到會被夜幕下澎湃的激情所感染。河畔垂柳輕揚,兩岸燈火璀璨,河水波光粼粼,文化廣場人頭攢動,跑步的青年,漫步的老人,比比皆是;那些散落在樹叢、空地,走架行功,潛心太極的,隨處可見;甚或有人對著河面,亮開嗓子,根本不在乎有沒有聽眾,在獨自高歌。最炫目的要數(shù)東關(guān)大橋下的“廣場舞”了,近百人的陣勢,隨著歡快的旋律起舞,律動的肢體,如夢如幻的舞姿,傳遞出通州人追趕“中國夢”的壯志豪情。
通州,這個承載著北京的未來和發(fā)展的新都市———北京城市的副中心,2014年,一次精神的旅行,令我感受到了一種不一樣的“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