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rticle / 圖 Pictures_張璟璟
圖.濟水之源北海池
濟水開源、源遠流長,古韻悠悠、綿延萬年。位于豫西北的歷史文化名城濟源市,因濟水發(fā)源地得名,既是旖旎的山水畫,也是厚重的文化史。走進濟源,沉醉壯美山水和人文景觀的同時,游濟水源,觀濟瀆廟,亦是絕佳的選擇。
濟水是一條古老的自然水系,起始年代無可考證,最早見于記載大禹治水功績的《尚書·禹貢》:濟水東流,入于黃河。古時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盀^”,中國古語意為獨流入海、綿延不絕?!稜栄拧め屗酚性疲骸敖踊礉鸀樗臑^。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p>
濟水的源頭在王屋山,東穿太行,伏地穿行百余里,至濟源城北噴涌而出,順流南行后曲折東去,終至渤海,全長1800華里,途經(jīng)的濟南、濟陽、濟寧等地名均緣于濟水。“遠朝滄海殊無得,橫貫黃河自不渾”,“四瀆”中唯有濟水獨清,秉性高潔。歷代文人墨客對濟水賦予了高尚的文化品格贊譽:大詩人白居易曾臨水而賦:“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蘇東坡《黃河》詩云:“濁流若解污清濟,驚浪應須動太行。”
濟源市區(qū)向北約1公里,坐落著有“天下第一水神廟”之稱的濟瀆廟。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在濟源建濟瀆廟,成為隋唐及后來歷代祭祀濟水之所。濟瀆廟在我國現(xiàn)存的四瀆水神廟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殿堂林立、群落交錯,廟院南北長510米,主院坐落215米,占地130畝,至今濟瀆廟仍是四瀆中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宏大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祭祀水神是古代自然崇拜的形式之一,也是中國幾千年農(nóng)耕文明的精神產(chǎn)物。記載濟水早期祭祀活動的史料有《禮記》《史記》等。秦始皇稱帝以后,在泰山封禪,重新頒布天下名山大川的序次和祭祀規(guī)格,濟水名列四瀆之首。隋唐及以后濟水祭祀和加封規(guī)模日漸提高,先后被封為清源公、清源忠護王、清源善濟王和北瀆大濟之神。在歷代帝王推崇下,濟水知名度日隆。
因水得名,因水而興。濟水的發(fā)源與澤被,造就了濟源這片秀美富饒的土地。早在1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后期,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夏朝時期曾于此建都,名“原”。戰(zhàn)國時期,韓國也曾將都城建于濟源城南。兩漢及以后,濟源以富庶聞名,并成為南下洛陽、西去長安的要沖,歷來為名流集匯之地。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黃庭堅等眾多文人墨客,均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韓愈送好友李愿隱居,寫下千古名篇《送李愿歸盤谷序》;唐玉陽公主修建沁園,詞牌“沁園春”由此而來;藥王孫思邈晚年在王屋山懸壺濟世并終老于此;著名畫家荊浩久居濟源,開創(chuàng)中國北方山水畫派先河……
“當年傳禹跡,平治自天心。淪浚循遺址,源濟尚可尋?!睔v經(jīng)數(shù)千年滄桑變化,如今的濟水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雨量減少,泥沙淤積,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和黃河改道等原因,濟水逐漸衰微。在濟源境內,濟水源頭還在,但水量已經(jīng)很小,數(shù)十公里的河道,經(jīng)多年淤積只剩幾米寬。黃河以南的古濟水,大部分河道已經(jīng)隱沒。現(xiàn)今出版的水系圖上,濟水的身影已難以尋覓,濟水故道和有關濟水的遺跡,只能通過《中國歷史地圖冊》或古濟水流域的地方志查找。
濟水魂魄今依在,鉛華已逝韻猶長。盡管濟水已逐漸淡出世人的視野,但濟水之“高”“潔”“清”及澤惠萬物之“德”,依然廣為流傳,并融入六十八萬濟源人民的精神世界。今天的濟水之源,已成為秀氣、靈氣、大氣的新興工業(yè)旅游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闊步前行,用別樣的方式,續(xù)寫著千古濟水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