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古往今來全國各地的丸子都是圓的,唯獨河北保定的南煎丸子是扁平的,因為直隸總督袁世凱的官府宴要避諱“袁”字。
民國是個美食絢爛的時代,吃家們自然也名家迭出,講吃論吃,蔚為風潮。
當時,許多宮廷廚師、官宦家廚都流散到民間,或自己開飯店,或到新的富戶和權貴家中做廚師。大大推動了美食的繁榮和發(fā)展。在此間,作為飽嘗宮廷宴席和各地風味的美食家袁世凱,在推動“美食共和”上功不可沒。
袁大總統(tǒng)的“食鴨經”
袁世凱可算是民國吃家第一人,因為他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在飲食上的經歷太有代表性了:他是清廷高官,喜好清宮菜;他還是民國大總統(tǒng),鐘愛家鄉(xiāng)河南的美食;他娶了九房姨太太,其中多位都擅做菜,包括蘇菜、天津菜、朝鮮菜等。
袁奉行“能吃才能干”的信條,常把“要干大事,沒有飯量可不行”掛在嘴邊,自己飯量奇大:每天早餐除了吃面,還要吃一大盤饅頭、雞蛋,要配上咖啡或茶一大杯,餅干數(shù)片???0歲的時候,他還能吃下整只雞和鴨。他也號召兒女們多吃,以成大器。
他在宮廷菜上有個標準:凡是慈禧喜歡的,袁世凱都喜歡。特別是清蒸鴨子,這道菜也是乾隆皇帝的最愛,不過袁大總統(tǒng)的吃法有些區(qū)別:鴨子是袁世凱專門飼養(yǎng)的,采用的是填味法,味道鮮美,大補腎元。
清人徐珂的《清稗類鈔》記載:“袁慰亭(袁字)喜食填鴨,而飼之法,以鹿茸搗碎拌以高粱喂食。”鴨子要選取“禽屬之善生者,雄鴨是也。爛煮老雄鴨,功效比參芪。諸禽尚雌,唯鴨尚雄;諸禽尚幼,唯鴨尚老。雄鴨為福,滋味如一?!边@可能也是我們常說的老鴨湯才是最好的解釋。
袁世凱喜歡的另外一道清宮美食是“清燉肥鴨”,這道菜是由慈禧鐘愛的“糯米八寶鴨子”改進而來的?!队裣憧~緲錄》記載:“清燉肥鴨便是太后所喜歡吃的一道菜,鴨子去毛,去內臟,洗凈,然后再加調味品,把它裝到一個瓷罐子里,再把瓷罐子裝到盛了一半水的坩鍋內,文火蒸著,連蒸3天,鴨子便酥了,酥到只需要用筷子輕輕一夾,就分開了。”
鴨皮是這道菜的精華。袁世凱和慈禧一樣,最愛吃清蒸鴨子的皮。用象牙筷子把鴨皮一拉,三卷兩卷,整個鴨皮就扒了下來,袁世凱大口嚼著,發(fā)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據說,慈禧幾乎頓頓都有鴨,但袁世凱的做法不同:他的吃法是在清燉肥鴨的基礎上,結合糯米八寶鴨的做法,在鴨肚子中釀入糯米、火腿、酒、姜汁、香菌、大頭菜、筍丁等;慈禧時代用清水蒸,但袁世凱是用雞湯來蒸,也是蒸3天,雞的味道能慢慢地融入。
這道菜很有些“共和”的味道。從美食的角度,袁世凱的創(chuàng)新很值得肯定。
袁公好“補”,但不奢侈
袁世凱每天的飲食,從一碗參湯開始:早上5點鐘起床,先喝一碗人參湯,6點多再吃早飯。這可能是袁世凱在朝鮮擔任總督時養(yǎng)成的習慣。他愛吃人參、鹿茸一類滋補品,但不像常人那樣用水煎服,而是大把嚼著吃,有時候還會吃到自己流鼻血。他每天還要喝兩個奶媽擠出來的人奶,認為這樣有助于滋補。
他的早飯,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雞絲面,這種面是從河南潢川專門運來的“潢川貢面”(也稱“光州貢面”),到現(xiàn)在還是河南名吃。據《光州志》載:唐代潢川已生產掛面,當時“風銷華夏,奪魁九州”,被稱為“光州魁面”。相傳到宋朝時,州官令工人將這種面去頭尾取中間,用紅綠紙卷成半斤圓筒進獻給宮廷,宋仁宗食后大贊:“美哉,光州貢面!”
不過,在吃這一方面,袁和當時的高官相比并不奢侈。袁世凱及其一妻九妾17個子女,加上隨從,每天大概有幾百人開飯,但全家只有一個膳房。各房在這里統(tǒng)一定制,需要時,專門有一個跑膳房,把菜放到轉筒中,分送到各房中,標準都是四菜一湯。
袁平常不吃山珍海味,他的喜好非常固定,菜品的擺放位置也很固定——清蒸鴨子一定是放中間,韭黃炒肉絲是放東面,紅燒肉是放西邊,還有蹄髈肘子。
他最寵愛的五姨太是天津人,燒得一手好菜,還能管家,很有才干。袁世凱愛吃的韭黃炒肉絲以及紅燒肉,最開始出自她之手,后來家廚學會,成為袁家的常菜。
1915年,擔任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意圖恢復帝制,贊成和反對的人都很多,袁世凱也很猶豫。但長子袁克定想做太子,和五姨太聯(lián)合,慫恿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56歲生日時,他們精心準備了一桌盛宴,每道菜上都有一條用面粉做成的五爪小金龍,袁世凱看了很開心,認為是吉兆。席上,五姨太極盡奉承說:“老壽星吃了這頓金龍宴,很快就會成為先皇了!”在座的人,包括袁世凱本人在內,無不為之色變。
為了讓袁世凱登基稱帝,袁克定還專門做了一張假的“順天日報”,刊登擁護袁世凱稱帝的消息,騙袁世凱。最終,袁世凱在1916年元旦登基,但兩個多月即宣布取消帝制,本人也病逝。
五姨太金龍宴上的“先皇”,一語成讖。五姨太雖然最得袁世凱寵愛,但袁世凱死后,她卻第一個卷走了袁世凱的金銀細軟。
被袁世凱捧紅的美食
一個人的成名,甚至可以推動美食發(fā)展。
在天津練兵的時候,袁世凱特別愛吃狗不理包子,還進獻給慈禧,結果太后也愛吃,狗不理包子從此名聲大震,成為天津名吃代表。
袁到河北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時,當?shù)毓賳T知道他愛吃海參,創(chuàng)出一種新的吃法:以涿州貢米釀入海參腹內,加上蔥、姜、胡椒、醋、蛋皮,煨制而成。這道菜袁世凱非常喜歡,命名為直隸海參,成為河北名菜。
袁世凱也喜歡喝茶,他位高權重,自然有人討好。1905年前后,河南六安縣商人朱某,常以家鄉(xiāng)特產討好袁,不惜工本選取每棵春茶的一兩片嫩葉,炒制成茶,因為形狀像瓜子片,后來叫做“瓜片”,成為名茶之一,至今盛銷。
北京有個厚德福飯莊,經營正宗河南菜。創(chuàng)始人陳蓮堂是河南杞縣人,曾在北京同仁堂為廚,精于烹調。袁世凱稱帝后,厚德福借袁為河南人制造輿論,一時間成為京城達官顯貴聚集之處,成為當時頗有名氣的飯莊之一。
不久,厚德福在上海、天津、成都等地開設了分號,成為跨省經營的企業(yè)。為了招攬生意,厚德福還規(guī)定飯莊的酒席交款單可在內部使用,即憑北京厚德福開出的收款單,可到各地分號進餐,鑒于當時軍閥割據、貨幣不能通用,收款單還可以按地區(qū)間貨幣比值折算。這類似于現(xiàn)代的儲值卡,收款單成了饋贈禮品,厚德福的經營也因此別開生面。
還有件有趣的事情,全國各地的丸子都是圓形的,唯獨河北保定的南煎丸子是扁平棋子狀。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位高權重,在直隸官府宴席中為避諱“袁”字,廚師將圓形丸子壓扁,采用獨特的烹制方法,創(chuàng)制出一道美味佳肴,因出于保定府南奇,故取名南煎丸子。
元宵也有著類似的故事。1915年底護國運動爆發(fā)后,袁世凱漸漸眾叛親離,1916年元宵節(jié)時他感到力不從心,便換上便裝去北京街上散心,不知不覺來到厚德福附近。他一時心起想去吃河南菜,此時厚德福門前正在熱賣元宵,悠長的吆喝聲遠遠地傳了過來。
袁世凱停下腳步,細細傾聽?!霸钡倪汉嚷暬厥幹?,那聲音隨著冷風傳來,他聽到了“袁——消”的聲音,不由得勃然大怒。
他再沒有心思吃飯了,馬上返回,接著下令將厚德福賣元宵的人拘捕起來,還將元宵的名字改為“湯圓”,命令所有的人都不準再提“元宵”二字。沒多少天之后,袁世凱便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接著在憂懼中死去。
于是,一首歌謠在京城流行開來:“大總統(tǒng),洪憲年,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元宵一個娘,洪憲皇帝命不長?!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