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然
2013年12月和2012年夏,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到了北京、杭州、廣東等地,在大學開講,逛北京胡同。不過他記得最清楚的,卻是醫(yī)院里販賣門診號的黃牛。
夜晚,票販子聚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門診一樓。14元的門診號被加價幾百塊,在站著保安的樓道里,一聲聲吆喝,“唐大夫,誰要唐大夫的號?風濕科的唐大夫!”
這一幕被桑德爾記了下來。這名在哈佛大名鼎鼎、所授的“公正課”在網(wǎng)上點擊量過億的教授,兩年前轉而研究“金錢”。
翻開報紙,“美國加州只需82美元即可在坐牢時選擇安靜牢房”;打開電視,“50萬美元的投資可換美國綠卡”;就連出門堵車時都有“提醒”,“進入快車道,只需8美元”。
“這個時代,似乎一切都可以買賣,這種邏輯正掌控著我們的生活?!鄙5聽栒f。
“149美元可直接插隊”
桑德爾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想發(fā)掘“錢買不到什么”越來越難了。相反,尋求“錢能買到什么”,答案卻豐富得驚人。
只要你肯出錢,就能在南非射殺瀕臨滅絕的黑犀牛,請別人做代孕媽媽,還可讓孩子進入世界頂尖大學,不上課也能換取“榮譽學位”證,企業(yè)可以購買碳排放的指標……
桑德爾讀高中時,這一切都還不可想象。那時,同學們因獲好成績得到家長的金錢獎勵,還會成為大家議論的負面話題?,F(xiàn)在,美國許多學校宣布,學生提高成績可獲現(xiàn)金大獎。
在香港,多花一倍的錢就可買到地鐵“頭等座”,那里人少寬敞,“連播廣告的聲音都柔和很多”;而在機場排隊等安檢,只要掏錢就能進“快速通道”。美國游樂園門口也貼起告示:“只需149美元,就可以直接插隊排前面,馬上享受每個項目的樂趣!”
以前排隊意味著“先到先得”,如今卻是“花多少錢,辦多少事”。為避免排隊者不滿,很多游樂園還貼心地讓插隊者從旁門進入,如果必須“加塞”,他們會派人“保駕護航”。
“如果有錢的優(yōu)勢只體現(xiàn)在他們能買游艇、賽車或去好地方度假,還不算太嚴重。”桑德爾說,“但是,當金錢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多——更好的醫(yī)療措施、安全的居家環(huán)境、更好的學校、甚至政治影響力,財富分配不均就會顯得異常突出?!?/p>
這種感受,在他短暫的中國行中比較突出。在一些地方,花錢可以看病插隊似乎被不少認同。有的醫(yī)院開設“特需窗口”,多掏200塊錢,病人就能提前見到他們的“唐大夫”。過去春節(jié)假期前,有錢者可以買高價黃牛票,而其他人只能在寒風中裹著大衣排隊。
如果有錢就能買,還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發(fā)生危機,例如雪崩、地震等,富人或可獲得更大的生存可能。
考慮更多的還是自身利益
“我們應該公開辯論,錢不該買到哪些東西?”滑稽的是,辯論還沒開始,他自己先淪為了“金錢時代”的棋子。他在日本辦講座,由于想要聽的人太多,原本免費的門票被拿到網(wǎng)上拍賣。最后他發(fā)現(xiàn),臺下聽眾很多是花了500美元高價才進來的。
于是,演講不得不這樣開場:“票販子倒賣門票,正確嗎?”
事實上,這樣的事每天都在上演。在美國,一場露天演出也被黃牛盯上,演出發(fā)言人痛批后,卻遭到支持者反駁:“從票販子處買票是用金錢換排隊等待的時間,這有什么錯?”
桑德爾拿類似問題跟身邊每個人討論,包括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的老師、哈佛教授曼昆。曼昆非但沒有批評插隊行為,反而分析其為“自由市場的優(yōu)勢所在”。
桑德爾沒有當面質疑,而是寫文章爭辯:這種交易會帶來惡果——不平等。
事實上,對于“不平等”的焦慮,常常刺痛公眾的神經(jīng),但真到了自己身上,考慮更多的恐怕還是自身利益,桑德爾認為,這是時代的悲哀。
訪問北京當晚,他到清華演講時,對著擠滿一間階梯教室的中國面孔問道:“假如發(fā)生了雪災,每人都需要雪橇鏟雪,商店能不能加價賣雪橇?”底下的聽眾大多選擇沉默,但當舉手投票時,90%的人支持加價。只有一名女士站起來:“這不公平?!?/p>
“假設你是店主,加價就能賺更多錢呢?!鄙5聽栕穯?。
女士猶豫了一會兒:“那樣,我會加價?!?/p>
“如果賣的是飲用水,也會加價嗎?”桑德爾問。
“會。”女士遲疑地說,“這可以平衡供求關系……”
桑德爾無奈地咧嘴笑了:“你剛剛還說不同意加價?!迸块_始結巴:“但這很難說……”
接著,一名男士站起來:“我認為這不公平,但可以接受?!?/p>
“有趣的是,當我在加拿大、德國提問,絕大部分的人反對加價,他們覺得這既不公平,也不可接受?!鄙5聽柨粗_下笑了:“我明白了,中國真是無可否認的‘市場經(jīng)濟。”
2012年春,英國圣保羅大教堂,桑德爾的“公開辯論”舉行。他對近2000名觀眾說:“假如你很想獲諾貝爾獎,但又沒法合法得到,也可從某諾獎得主處買獎杯,放在客廳里讓人觀賞,但那跟真獲諾獎的概念完全不同,榮譽是無法購買的?!?/p>
“比方說友誼?!鄙5聽栒f,你有錢可以“雇個朋友”,他可以做所有“朋友會做的事”,幫你看孩子,在你悲傷哀嚎時給你安慰。但這是否能觸及你的內心?
他知道,中國還有“道歉網(wǎng)站”,花錢找人替你說“對不起”。但他質疑,“如果我買了不同價格的兩個道歉,是否昂貴的道歉所代表的友誼更有意義?”
“它破壞了美好意義,是不義之舉?!鄙5聽栒f。
“罰款哲學”與“婚姻公式”
桑德爾擔憂的是,金錢不僅主導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交易,還主導了人們的思維。
金錢模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對錯。桑德爾聽說,中國超生一個孩子要繳20萬元左右的罰款,“犯的是同樣的錯,但這對工人高得嚇人,對大導演張藝謀小菜一碟?!?/p>
他還在新聞里讀到,廣州一對夫婦“大搖大擺”地闖進當?shù)赜嬌k,挺著大肚子的孕婦把一大疊錢扔在桌子上,振振有詞地說:“這是20萬,我們還要照顧寶寶,以后別來煩我?!?/p>
這讓桑德爾意識到,當錢可以購買一切,越來越多的人會像商人那樣思考,用收支平衡來考慮事情,不管處境如何,他們的問題只有:“多少錢?”這種思維,不僅成了家長哄小孩聽話的法寶,還登上了愛情的領地。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貝克爾曾提出“婚姻公式”:當結婚帶來的收益大于單身時,這個人就會結婚。當恢復單身或另娶另嫁的收益大于結束一段婚姻的損失時,這個人就會離婚。損失包括跟孩子分離、分財產、訴訟費等?!叭缃?,這個婚姻‘市場仍然存在?!?/p>
對“金錢思維”的副作用,以色列曾有實驗。為避免接孩子的家長總遲到,學校規(guī)定,遲到家長要被罰款。此前,家長付了一筆錢給學校,罰款金額與這筆錢相當。引入金錢杠桿后兩周后,遲到家長的數(shù)量不見減少,反而翻了一番。
“此前,家長掏錢出于愧疚。當它變成罰款,這種愧疚感就消失了,金錢交易下,遲到也就變得理直氣壯?!鄙5聽柗治?。
但他憂心,這種“不最差”的思維方式涌入倫理禁區(qū)。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他對年輕人提問:“企業(yè)用20萬美元賠償金來衡量人的生命,對嗎?”
一名叫沃泰克的學生大聲說:“不對,還沒考慮通貨膨脹呢!”
桑德爾停頓了下問:“那加上通貨膨脹呢?這件事發(fā)生在35年前,考慮通脹率,他的生命如今值多少錢?”
“200萬美元還行?!辈弊由蠏熘咨鷻C的沃泰克說。
接著,學生勞爾也說:“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總要有人作出犧牲,難道不是么?”
59歲的桑德爾,想起了他在公開辯論時的說過的話:“過去這個世紀發(fā)生了兩次金融危機,為什么沒有人反思,金錢時代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不過,這番話并未在聽眾中引起共鳴。一名中國聽眾表示:“他挺能說的,但他說的跟我沒啥關系,我學經(jīng)濟,他講社會公正啥的?!?/p>
如今,“有錢就能買”的故事,仍在桑德爾身邊發(fā)生著。朋友的孩子曾給他寄來寫著“謝謝你”的紙條,這是朋友花1美元“買”來的禮貌教育成果。
“不過我看筆跡就知道,這個‘謝謝寫得不情不愿,像是受了脅迫。”桑德爾說。
世相 社會
對整個社會金錢至上導致“不平等”的焦慮,常常刺痛公眾的神經(jīng),但真到了自己身上,考慮更多的還是自身利益,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