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泰田
相信大家兒時都看過捷克動畫片《鼴鼠的故事》。該片輕松有趣,但其中有一集配樂低沉、氣氛詭異,令人印象格外深刻——鼴鼠的好朋友小刺猬在酣睡中不幸被科學家捕獲并關進鐵籠,將被制成標本。鼴鼠溜進實驗室搭救小伙伴,它被數(shù)量眾多的動物標本嚇得腿腳發(fā)軟,還被一塊掉落的巨大頭骨罩住……
彼時作為小觀眾的你,是否對科學家的動物實驗室產(chǎn)生過恐懼?事實上,科學家的實驗室確實需要大量動物:除了被制成用于教學和展覽的標本之外,動物還被廣泛用于醫(yī)學、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新技術應用于人體之前,得先使用實驗動物進行安全評估和效果試驗。
那么被科學家掌握命運的實驗動物,究竟會遭遇怎樣的對待呢?
也許大家會馬上想到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發(fā)現(xiàn)條件反射的著名實驗:對小狗搖鈴,然后給它一塊肉,這一步驟重復進行,使得小狗對搖鈴產(chǎn)生條件反射;還有頓悟學習實驗中,科學家在黑猩猩身邊放置長棍和短棍,將香蕉掛在高處,最終黑猩猩摸索出一套接長短棍的方法,如愿吃到了香蕉。
與以上兩個實驗中大飽口福的小狗和黑猩猩相比,大部分實驗動物就沒這么幸運了。
大家都熟悉的初中生物課本的脊蛙搔扒反射實驗中,青蛙被剪去了頭部來做實驗;制備單克隆抗體的實驗中,需要把剛出生的小牛或仍在母腹中的胎牛殺死,以取得培養(yǎng)細胞所需要的小牛血清;歷史上首次進入太空的小狗——前蘇聯(lián)著名太空狗萊卡,它在衛(wèi)星進入軌道數(shù)分鐘后就因艙內(nèi)溫度和氣壓過高而痛苦死去……
即便在實驗過程中僥幸活命的動物,實驗后可能仍逃不脫被處死的厄運。例如在實驗后發(fā)生染色體變異或基因突變的動物、參與毒理學和病理學實驗的動物,這些動物一旦放生,有可能造成很多麻煩,所以它們一般會被處死,并且尸體被焚燒深埋。
實驗動物為科學研究而遭受苦難或喪失生命,這讓熱愛動物的人們心痛不已,可是生命科學離不開實驗動物,所以“流血犧牲”在所難免。誠如法國生理學家克勞德·伯納德所言:“生命科學就是一個富麗堂皇和燈光絢麗的大廳,可能只有穿過一個長長的并且陰森恐怖的廚房才能到達?!痹谶@間可怖的“廚房”里,已有無數(shù)實驗動物為了人類科學的進步而喪命。
人們不斷反思科學研究對動物造成的傷害,全球各地的動物保護組織也一直抗議使用活體動物進行科學實驗。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科學研究對實驗動物的依賴度出現(xiàn)下降趨勢。例如在2012年夏天,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宣布,將逐漸淘汰對黑猩猩的實驗,原定用于實驗的黑猩猩將被送進庇護所。而在澳大利亞、日本和歐盟,類人猿被禁止或限制用于醫(yī)學實驗。
這一可喜趨勢的出現(xiàn)并非僅僅因為倫理爭論,而是科學發(fā)展的結果。
首先,以動物為對象的實驗效果不佳。例如,科學家常用小鼠作為人類疾病的研究模型,然而人類和小鼠的基因畢竟存在差異,所以即使通過了動物實驗的藥物,往往在人體實驗中仍顯示失敗。再比如,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藥物毒性研究中,有時通過動物實驗確定的安全劑量,對人體仍有威脅。
其次,隨著科學進步,出現(xiàn)了更先進的技術,從而減少或取代活體動物實驗。例如,科學家利用數(shù)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設計出具有藥物活性的化合物、預知新型化合物的生物學活性,或通過調(diào)整化合物結構而改變藥物的作用效果,如此可以減少篩選化合物的動物實驗,這將大大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量。此外,最近更出現(xiàn)了“器官芯片”——指甲蓋大小的精巧芯片,含有活的人體細胞。這種生物芯片可以高度模擬人體對藥物反應的測試過程,大大簡化藥物實驗步驟和減少實驗動物用量。
距離完全避免使用實驗動物還有多久呢?就目前來看,一段時期內(nèi),部分動物實驗仍有必要繼續(xù)保留。例如,現(xiàn)有的計算機技術還不能完全模擬大腦,所以大腦活動的相關研究仍然依賴實驗動物。
人們期盼早日結束所有的動物實驗,而這也是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未來,隨著更多更先進的實驗技術和新的科學理論的出現(xiàn),我們離解放所有的實驗動物的目標將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