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雯
拉鏈
在你“咻”的一聲拉起夾克衫、手提包開口、連衣裙上的等各種拉鏈時,有沒有想過拉鏈發(fā)明之前,人們是怎么對付這些東西的?那時,大家每天都得花大量時間跟綁帶、鉤子、扣子、扣眼等做搏斗,并絞盡腦汁地試圖發(fā)明出更簡便的組合方式。
19世紀末,美國機械銷售員懷康博·裘德森再也受不了了。因為當時很流行一種高筒靴,但他每次穿的時候都要花上大半天時間來綁靴帶,非常令人崩潰。于是,裘德森開始嘗試用兩排布滿扣在一起的“牙齒”的帶子來代替綁帶,并把這種配件縫在了自己的靴子上,取名“緊扣鎖(clasp-locker)”。不過,這跟今天的拉鏈還有點距離,它們粗大、笨拙而且容易卡死在布料上,又常常莫名其妙地繃開,所以面世后并沒有得到太大推廣。直到裘德森在1909年去世,他也沒聽過“Zipper”的大名并看到它的成功。
1906年,從瑞典移民美國的吉德昂·桑貝克進入了裘德森創(chuàng)辦的公司(即現(xiàn)在大名鼎鼎的Talon拉鏈公司)。桑貝克憑借過硬的技術,以及廠長女兒的青睞(后來桑貝克娶她為妻),順利當上了公司的首席設計師。1911年,桑貝克的妻子不幸去世,從此,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并在1913年冬天成功改進了裘德森的“緊扣鎖”,推出了第一款現(xiàn)代拉鏈“Zipper”。
桑貝克主要改進了拉鏈的耐用性和流暢度:用延展性好的紡織帶做背布,使每英寸拉鏈的齒牙數(shù)量從每隔6.4毫米一個增加到了每隔2.5毫米一個,并用滑塊將它們組合在一起。1917年,桑貝克申請了專利,并開發(fā)了批量生產(chǎn)拉鏈的scrapless機器。
這種裝置真正被大量推廣,是在一戰(zhàn)期間。美軍將它們縫到了軍服和軍靴上,尤其是海軍的服裝,這樣士兵們就能迅速穿好全套服裝了。戰(zhàn)后,這種方便的配件迅速在民間傳播,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服裝、鞋子和其他日用品上,時尚界的設計師們也開始做起了拉鏈的文章。到了今天,我們幾乎難以想象沒有拉鏈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不銹鋼
一戰(zhàn)時期,英國軍隊發(fā)現(xiàn)士兵們的槍有個大問題:在高密度重復射擊時,槍管會因為子彈的摩擦和熱量而扭曲變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英國軍方委托英國Brown-Firth研究室的亨利·布雷利研制更堅硬的合金。
剛開始,布雷利嘗試在鋼里添加鉻,但并不太成功。他把制造出的合金廢料扔到院子里的垃圾堆上,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過了很久之后,這些鉻鋼廢料居然一直沒有生銹。盡管布雷利最后也沒為軍方解決槍管問題,但他從此發(fā)現(xiàn)了不銹鋼的秘密配方。
1913年,布雷利以Staybrite的牌子,向市場推出了不銹鋼。1915年,布雷利申請了專利,并拉來贊助,與幾個發(fā)明家一起創(chuàng)立了“美國不銹鋼公司”。
不銹鋼最初被用于新式飛機引擎。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又被餐具和醫(yī)療器械制造商看中,從此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1929年,在大蕭條來臨之前,美國市場上已經(jīng)售出了超過2.5萬噸不銹鋼。它在美國之外也非常流行,比如,當年倫敦的Savoy酒店就用它來打造大門外的遮陽篷。
茶包
雖然傳統(tǒng)茶客并不認可茶包泡茶這種喝法,認為其既不風雅,也難以喝出茶的原味,但這并不能阻擋茶包的普及。
1904年,紐約茶葉商人托馬斯·蘇利文為了節(jié)約推廣成本,將碎茶葉分成一個個小堆,裝在真絲小袋里供顧客試嘗。收到這些古怪的小袋子后,一位顧客將它直接丟進了裝了開水的茶壺里,發(fā)現(xiàn)效果還挺不錯,清洗起茶具也方便多了,于是跟蘇利文訂了更多的茶葉。茶葉送來后,顧客發(fā)現(xiàn)這些茶葉是散裝的,并沒有像樣品一樣包進小袋里,大為不滿,要求換包裝。從此,越來越多的顧客要求蘇利文賣給他們小袋茶包。這位商人嗅到了商機,將絲綢換成便宜而且更透氣的紗袋,大量生產(chǎn)袋裝茶包,由此獲得了不菲的利潤。
一戰(zhàn)時期,德國Teekanne公司借鑒了這個創(chuàng)意,為前線戰(zhàn)士提供裝在小棉布袋里的茶包,并稱它們?yōu)椤皌ea bombs”(茶葉彈)。雖然棉布多少影響了茶葉的風味,但這種做法受到了很大歡迎,也為茶包日后的普及埋下了伏筆。
后來,茶包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流行,它的材質(zhì)和形狀也得到了各種改進:棉布被換成了熱封黏合的濾紙袋、尼龍布等,形狀也花樣百出,從單紙袋狀變成了折疊雙袋狀、枕頭狀、圓形和金字塔形等。所有這一切,都只為了一個目的:減少包裝帶來的氣味,讓茶葉得到充分浸泡,提供更令人愉悅的喝茶體驗。
衛(wèi)生巾
從古代開始,如何從容對付月事的光臨,一直是讓婦女們頭疼的事情。從古埃及用的紙莎草、動物皮毛,到近代人用的布帶、海綿,她們始終沒有找到太優(yōu)雅的解決方案。
直到1914年,美國一家叫金伯利的制紙公司在考察歐洲紙漿廠和種植園時,發(fā)現(xiàn)了一種名為cellucotton的纖維材料。它的吸水性比棉花強5倍,而成本還不到棉花的一半。金伯利公司將這種材料帶回美國,注冊了商標。美國1917年宣戰(zhàn)后,該公司立刻以每分鐘116~152米的速度,生產(chǎn)用cellucotton做材料的醫(yī)用敷料棉墊,并大量投放戰(zhàn)場。在棉花緊缺的戰(zhàn)時,這種敷料受到了極大歡迎。
法國護士們最先發(fā)現(xiàn),這種吸水力強、柔軟潔凈的紙墊除了給傷員包扎外,還有更妙的用途。英國和美國的護士也迅速跟起風來,用它解決每月的個人衛(wèi)生問題。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金伯利的醫(yī)用敷料賣不動了。公司從軍隊手上回購了成噸的敷料,開始琢磨賣給誰好。1920年,金伯利公司正式推出名為Kotex(cotton棉花+texture質(zhì)地的合音)的衛(wèi)生巾。它是用cellucotton纖維加細紗布,由威斯康星州一座木房里的女工手工生產(chǎn)的。
可惜,Kotex一開始的銷路并不好。因為大眾媒體不愿意刊登它的廣告,姑娘們也羞于跟商店售貨員買這種產(chǎn)品。金伯利公司只能說服商店在柜臺放個錢箱,讓女顧客們偷偷地自助購買。直到1926年,美國蒙哥馬利百貨首先打破禁忌,將Kotex衛(wèi)生巾擺到了貨架上,它這才光明正大地成了一種正常的日用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