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榮
一家圖書館的墻上貼著這樣一張告示:本館的所有知識免費,請自備容器。讀者看了,不禁莞爾。知識是免費的,可你得有盛知識的容器啊,這個容器就是你的大腦。不自備,別人永遠幫不了你。
去年到香港參加一個培訓,課程安排在浸會大學。學校特別給我們這些內地來的短期進修生安排了一間教室。教室外的走廊上,除了幾樣點心外,還有一桶純凈水和一壺咖啡,桌上放著不多的幾只一次性紙杯。老師告訴我們:“點心、水和咖啡都是免費供應的,水和咖啡最好用自己帶的杯子盛,如果沒有帶的話,也可以使用一次性紙杯,但為了環(huán)保,請大家每天最好只使用一只紙杯?!蔽易⒁獾剑n間休息時,老師寧愿跑很遠的路,回自己的辦公室拿杯子喝水,也沒有一個人使用那些一次性紙杯。老師說,自備容器,已經(jīng)成為大部分港人的一個自覺習慣。第二天,我們就都趕緊去便利店買來了玻璃杯。
在浸會大學上了十多天的課,老師幾乎沒有發(fā)給我們一張復印的資料。而對于我們這些來自內地的學員來說,都想盡可能多地帶一些香港老師的資料回去。老師似乎明白我們的想法,所以,每天講完課,都會將自己的講稿拷貝在教室的電腦里,學員們需要,可以用自己的U盤拷貝。我們幾個忘帶U盤的學生,除了拼命地記筆記外,就只能用自己的大腦這個容積最大的容器了。
浸會大學附近的聯(lián)福道上,有一家冷飲店,賣的冰鎮(zhèn)可樂口感特別好,每次路過,我們都會忍不住買一杯嘗嘗。有意思的是,這家冷飲店的墻上貼著一張告示:自備容器,可享受優(yōu)惠,買中杯,送大杯。不少人是拿著自己的杯子去買可樂的,據(jù)說,用自己的杯子盛,同樣的價錢會多出二成的飲料。我們買的玻璃杯再次派上了用場。用玻璃杯喝可樂,味道比用紙杯更醇正。只是我們不明白,店老板省下了一個紙杯,卻多付出二成的飲料,這不是虧本的生意嗎?不過,看看人口這么密集的香港大街小巷都那么干凈就明白,為什么一個飲料店的小老板會做這種蝕本的買賣了。
自備容器,一個小小的舉動,換來的可能是生存環(huán)境的大變化。
記得小時候,媽媽一邊在廚房里做飯,一邊高喊:“快去打瓶醬油來?!庇谑牵粋€快樂的身影,手里握著一只泛黑的醬油瓶,飛快地向代銷點跑去。有時候,我們也會拎著瓶子,幫爸爸打酒,幫奶奶打煤油……每一只瓶子,都是反復用了無數(shù)次,泛黃、泛黑、泛紫,看不出它的本色,不過,只要湊到瓶口嗅一嗅,這只瓶子是派什么用場的,就一清二楚了。那時候,我們的容器不多,每一個容器都蘊含著生活的滋味,讓人們倍加珍惜。
今天,還有誰會拎著一只瓶子去打醬油嗎?沒有了。超市里,幾乎所有的東西,不是瓶裝的、罐裝的,就是袋裝的、盒裝的,包裝都很精美,再也不需要我們自備容器了。而我們的家中,也到處都是廢棄的瓶子、罐子、盒子、袋子,這些曾經(jīng)的容器,當它們被掏空之后,就不再是容器了,而成了垃圾。
我懷念用瓶子打醬油的時代,那時候我們的容器不多,因此,我們總想著將它們裝滿。而有了一只自己的容器,我們就可以將我們的生活盛裝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