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塵馨+馬海燕
因和張藝謀牽手,影壇“新人”成了紅人。要做張藝謀背后的推手,沒有幾板斧是不敢攬這個瓷器活的。彼時僅成立2年的樂視影業(yè),憑什么說服了剛與鐵腕張偉平分手的導演加盟?
作為在電影圈做的老電影人,公司創(chuàng)始人、CEO張昭可以說是最早明確要擁抱互聯網的,盡管很多嘗試才初見端倪或剛開始,但“互聯網”之心鑿鑿,在人人言及必談“互聯網思維”,卻多數都摸不清門道的背景下,張昭的互聯網電影公司又能如何開啟中國電影市場的下一個新時代?
借樂視與張藝謀合作第一部電影《歸來》上映之際,張昭對《中國新聞周刊》詳解了他如何將電影嫁接互聯網的思路。
中國新聞周刊:說說這次你和張藝謀初次合作的體會?
張昭:他說這是他最安心創(chuàng)作的一次。
(笑)他也很幸福,不該他管的事一概不管。我也非常準時地協助他的工作。
在制作過程中,是我特別能體會到創(chuàng)作誠意的一次合作,從我到導演,到主演、工作人員,都專注自己的工作,這是我特別開心的事。
中國新聞周刊:你們是怎么樣的合作方式?
張昭:開始時我們是一塊討論劇本,提供不同的思路。但我不參與具體的事,導演一旦確定了“我就是要找回初心,回歸初心”——他取名“歸來”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倆在這件事上達成高度一致。摁住了在這個出發(fā)點之后,我們就各自分工,該做什么做什么,就沒什么交集了。他主導“生孩子”,我則保障整個生育的過程不要出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張藝謀為什么選擇和當時剛成立不久的樂視影業(yè)合作?
張昭:我們合作挺自然的,我也不知道他為什么,我沒問他(笑)。他有說過一些,像海歸、專業(yè)學的是電影,企業(yè)做得挺好、喜歡互聯網,這些是他跟我講的一些理由。互聯網是個大時代,他也講過。
對我來說,他是非常值得合作的導演。我想他也覺得我是值得合作的人吧。我堅信,任何合作的人,你的能力、專業(yè)和商譽很重要。如果你們還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更好了,我們倆都愿意去做一些很有挑戰(zhàn)的事情。
中國新聞周刊:進軍好萊塢是你們都想要的是嗎?
張昭:這是我們共同的計劃。對我來講,走出去是必然要做的趨勢。
拍完《歸來》,接下來要拍一部好萊塢合作的電影,我對它的定位是:要解決的讓愛吃爆米花的人都喜歡這樣一部中國和好萊塢共同創(chuàng)作的電影。這都是我們早就商量好的事情。
能和好萊塢達成合作有很多因素,但主要還是歸功于中國的市場今非昔比,中國市場、北美市場,現在占據了市場板塊中很重要的兩部分。
中國新聞周刊:互聯網的思維做電影,這也是張藝謀很感興趣的?
張昭:用互聯網思維做電影,就是實現電影觀眾與互聯網用戶之間的轉換。這一思維體現在電影的研、投、制、宣、發(fā)、放全流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大家想看什么?投資能不能眾籌?UGC能不能商業(yè)放映?用戶們想了解什么?想在哪里看電影?怎么看?都是基于互聯網用戶運營。
電影的推廣是關于別人想知道什么,而不是你想告訴他什么?;蛘卟粌H僅是你想說什么。這就是互聯網電影時代。
看大家要了解什么,就是互動。方式很不一樣,如果想要去征服所有人,這不是互聯網思維。另外我們要更加通過互聯網,更加深入三四線市場。
而在網上,不管他們罵你也好,不滿意也好,沒關系,大家交流,我相信交流本身帶來的誠意是很大的。我也在跟張藝謀聊這個觀念:產品是你的,品牌是消費者的,讓他們參與就是認識電影的過程。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制作人,你怎么挑選你愿意合作的導演?
張昭:中國有很多優(yōu)秀的導演,這些導演跟產業(yè)的契合度比較不夠。不是說導演不好,是我們做產業(yè)做市場的人做的不夠好,所以讓導演去操心很多他們不該操心的事情。考慮票房、考慮投資,考慮演員,一堆麻煩事,才華都沒法發(fā)揮。而這些是電影產業(yè)中我們應該完成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認為是制作人和投資公司整個的話語權太低,變成一大堆恩怨。所以和樂視影業(yè)合作的話,一定要讓導演回歸創(chuàng)作。但只要他堅持專業(yè)。他也要慢慢習慣,什么事情該你做什么不該你做。關于市場那些,本來就不是他們的事情。如果導演不能盡到導演的本分,就不該和他合作。同理,如果投資人制片人不能盡到本分,也不能把片子差票房差的責任推到導演頭上。
過去中國的電影市場,就是資本和藝術才華直接點燃,中間沒有專業(yè)的人員,都只是熱情,“我喜歡電影、熱愛電影”,結果把導演和熱情一起燃燒成灰了。專業(yè)和市場支撐,這是防火墻。
我從來不認為,中國電影的未來靠的對電影的文化良知。應該轉化成建設專業(yè)的制片體系和可持續(xù)的市場機制。
中國新聞周刊:專業(yè)的公司,能做什么?
張昭:產業(yè)最核心的就是品牌、內容、投資、市場和衍生。王者的整合才構成完整產業(yè),衍生產業(yè)是電影產業(yè)很重要的一環(huán),是中國電影產業(yè)目前空缺的,它要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才能做起來,所以必須要轉化為互聯網公司。
你必須先把品牌做起來,所有的OEM(定點生產,也稱代工生產)就來了,大家找你貼牌,一貼牌就是衍生產品。(目前《舌尖上的中國2》就是在淘寶上采取這樣的模式)
中國新聞周刊:所以你強調樂視影業(yè)是一個互聯網公司而不僅是一個電影公司,要做的重點是電子商務?
張昭:除了拍電影。我們做的是垂直領域的電子商務,不是平臺式的電子商務。就是O2O,就是做和電影有關的,觀影和增值服務?,F在可能是以觀影為主,通過觀影來驅動,今年下半年《小時代3》上映的時候,就會看到有衍生產品了。
對于電影,你一定要清楚,它屬于誰,而不是單純以“好”或“不好”來衡量。互聯網電影公司,就是把適合的產品推薦給在消費者當中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用戶的心目中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的品牌。受眾是分眾的。
電影融入整個互聯網時代不可避免。我們不斷做產品,跟我們的客戶互動,就知道如何去做了。至少我們通過線下線上的方式找到了第一波核心觀眾,做電影的過程就是找到相關受眾不斷為他們提供服務的過程。
中國新聞周刊:所以樂視影業(yè)的目標不是要做中國的華納?
張昭:不是今天的華納。我們現在要做世界級的電影公司的話,你的商業(yè)模式一定要比他們更先進才有可能。很幸運,我們生活中一個高速發(fā)展的中國電影市場,而中國已經有了足夠成熟的互聯網市場,這方面我們有可能創(chuàng)造領先的商業(yè)模式,這一點我從不掩飾。
比如,《歸來》的觀影價值就遠不在電影上。我們?yōu)椤稓w來》做的4k電視,現在占到所有預約超級電視機的67%。最重要的是4k電視,它能為大家在互聯網時代提供持久的極致的觀影效果。
這是一種商業(yè)模式。平臺就是樂視網,內容是這些電影,終端是4k電視,服務是“陪父母親看電影”等等,大樂視的生態(tài)是這樣:平臺+內容+終端+服務。背后是我們對這個產業(yè)未來10年發(fā)展方向的一個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