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mily+Dickinson
1. ramble [?r?mbl] vi. 漫步;漫游
2. exigency [?eks?d??nsi; ?ɡ?z?d??nsi] n. 急切需要
3. elemental [?el??mentl] adj. 可與自然力相比擬的,質(zhì)樸自然而猛烈的
4. decree [d??kri?] n. 【宗】天命,天意
賞 析
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美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迪金森一生寫了近1800首詩,但生前只發(fā)表了十首,死后近70年才開始得到文學界的認真關(guān)注,后被現(xiàn)代派詩人追認為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先驅(qū)。她的詩詩風凝練,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乃至語法于不顧。其代表作有《我一直在愛》(That I Did Always Love)和《這是鳥兒們回來的日子》(These Are the Days When Birds Come Back)等。
迪金森的詩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以大量的斜線、橫線代替人們常用的逗號、句號等標點符號,表達過渡、跳躍、省略等,或者造成韻律上的起伏跌宕。另一特點是在書寫形式上,使用大寫字母且大多用在名詞的詞首,如這首詩中的Stone、Road等。從超驗主義觀點來看,這樣做的目的或許不難理解,那就是萬物皆有生命,萬物都是精神世界的體現(xiàn),都具有象征意義,因此她強調(diào)每一個實詞,也就是強調(diào)自然與人類靈魂的統(tǒng)一。其實,迪金森的詩無時無刻不流露出對自然的崇尚和追求,這首小詩也不例外。該詩以擬人的手法描寫了一顆小石頭的快樂生活,它超然物外,沒有功名利祿的羈絆,也沒有世事無常的擔憂;它悄然獨行,在簡單、質(zhì)樸中探求生活的本質(zhì),順應終極的天命,也就是至高無上的自然規(guī)律。石頭雖小,實則包含著大智慧:它是自然的化身、宇宙的縮影;它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獨立;它那質(zhì)樸的棕色是大地的顏色、宇宙的顏色,也是生命的本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