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自古為老少咸宜之娛樂活動,特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宋代文豪蘇東坡雖自稱“不解”棋道(《觀棋》詩序),不過是謙讓之語罷了,他在許多詩文中都寫到圍棋之樂:“一杯連坐兩髯棋,數(shù)片深紅入座飛”(《與閑山居士》);“樽酒樂余春,棋局消長夏”(《司馬君實獨樂園》);“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阮郎歸》);“不聞人聲,時間落子。紋枰對坐,誰究其味”(《觀棋》)。
歷代圍棋高手很多,戰(zhàn)國時的“弈秋”,便是“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漢代的圍棋手已分上、中、下三等;三國時的嚴(yán)子卿、馬綏明等曾被譽為“棋圣”,并開始將棋藝分為九品。到南朝時,梁武帝將九品等級評定棋藝的理論付諸實踐,入品者近三百人,還專設(shè)圍棋九品制的管理機構(gòu)。到了唐代,圍棋仍維持宮廷雅藝的身份,翰林院專置圍棋待詔。唐宣宗時,曾以一只蓋金花碗為獎品,舉行過圍棋比賽。名列清代圍棋“九大家”之中的徐星友,后半生傾全力撰寫《兼山堂弈譜》,為后世棋手必讀之書。
象棋與圍棋,既是一種個體對個體的體育競技項目,又同時為一種愉悅身心的娛樂活動。兩人對弈以決勝負,比的是心理素質(zhì)、文化涵養(yǎng)、智商高低,容不得他人前來參與,忌諱觀者七嘴八舌地議論,甚至喧賓奪主地去“支招”。俗語云:“觀棋不語真君子?!边@是因為下棋的環(huán)境,必須安靜,以利于對弈者的思考和發(fā)揮;下棋是“單兵作戰(zhàn)”,他人的參戰(zhàn)就破壞了游戲規(guī)則,也就不是“君子”了。
而對弈者最大的忌諱,是悔棋。一旦棋子落到棋盤上,就再不能更換,即便這一著下錯、下糟。這叫“落子不悔大丈夫”,體現(xiàn)的是一種人格精神,一種胸襟氣度。勝不驕,敗亦不悔、不餒,是棋道,也是人道!
(選自《中國忌諱》/聶鑫森 編著/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