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麗寶
摘 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學案為載體的“學導式”教學模式符合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學導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原則和內容需要認真探究。
關鍵詞:“學導式”教學模式;理論依據(jù);原則;學案內容
一、模式實施的理論依據(jù)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提出:“對課程改革過多地強調了接受學習的重要性,而并沒有很好地改善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教學現(xiàn)狀,只有倡導學生樂于探究、積極參與、勤于動手,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倍@一目標的實現(xiàn),要能夠更好地在教師的教學中被體現(xiàn),尤其是課堂教學。
建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誘導之下,憑借自己的經驗來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和交流之中,從而能夠依靠自己來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這種理論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學導式”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學會學習為宗旨,以學案為載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以發(fā)展性、創(chuàng)新性為目標,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自學能力以及整體素質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符合課程改革目標和現(xiàn)代教育理論及教學科學發(fā)展的要求,是一種值得探究并實施應用的、較好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
二、模式實施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教育理論認為:老師和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而學生則是相關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活動的建設者、探索者和參與者。據(jù)此理論,教師在該模式實施過程中應牢記主體性原則:(1)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即課前應充分備教材、備學生,精心設計學案,而在課堂之中,應適當進行知識掌握方法的指導、問題的點撥、回答學生的質疑,反問以及最后的總結。但應注意時間的掌握,不能以“導”代“學”。(2)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讓學生利用學案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在課堂上通過學案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勵人人參與,還課堂給學生。
2.方法化原則
生成學習理論認為:大腦并不是完全處于被動的記錄和學習相關知識的狀態(tài),而是主動對相關信息進行理解和掌握,并作出相應的推論。據(jù)此理念,教學設計及實施中應該重點強化學習指導。通過“學導式”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認清“授人以漁”和“授人以魚”的區(qū)別,而且還要注重學法指導的發(fā)展性和基礎性。
3.梯度化、問題化原則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力并非單一的,而是呈現(xiàn)多元的狀態(tài),通常每個人都具有九種智力,并且這九種智力在不同的人身上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不用人之間這種能力的發(fā)展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智力。據(jù)此理論,在相關學習方案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將知識點轉換為探索性的知識,通過對相關知識的設疑、釋疑、質疑、激思,來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當然問題的設置應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淺入深,讓大多數(shù)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
三、學案內容
1.教學目標要求
根據(jù)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制訂便于操作的具體要求,包括基礎知識目標要點、重點、難點要求,能力目標要求。目的是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學習的掌握點、重點和方向。
2.知識體系部分
(1)將本節(jié)內容涉及的知識點設計成上下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知識脈絡。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知識框架。(2)將相關知識點設置成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討論和辨析,從而依靠學生自己實現(xiàn)重點、難點的突破,拓寬自己的思維領域。
3.知識能力訓練
編寫知識能力訓練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以本節(jié)相關知識內容為主體,重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lián)絡,從而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和相關方法、技巧的使用,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合理地安排課堂習題數(shù)量,并盡可能在課堂完成。
4.跟蹤訓練
在練習題的布置過程中要堅持“步步為梯、步步為營、步步提高”的原則,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同一層次、同一知識的機械性和重復性。
5.課外閱讀部分
即本節(jié)基礎知識內容的延伸,可查找搜集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課外內容資料,并與古今中外、時政熱點相結合,目的是拓展學生視野,激發(fā)其思維空間。
四、學案實施
1.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要學會自學和質疑。課前教師可以將課堂涉及的內容發(fā)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目標,做好課前的一切準備工作。以做到有計劃地聽課,提高課堂效率。
2.課堂學習、討論交流、精講釋疑、精練遷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一些基礎性的知識可以通過提問、自我分析、討論和回答的方式進行。對于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3.課堂小結,總結建構
在結束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概括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總結知識結構的內在聯(lián)系,基本的歷史線索和一些歷史結論,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和能力體系。
4.課后反思、拓展,知識內化
(1)要求學生在課后對學案進行消化、整理、歸納、拓展,引導學生自主反思。(2)完成跟蹤練習,并于當天上交。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