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 白
日元與歐元“偷襲”美元,致其被動升值增強了美元的購買力,從而引發(fā)了本次石油價格下跌潮。
●油價下跌給車主們帶來了福音。 供圖/東方IC
國際油價還在下跌。其中,WTI原油和布倫特原油價格分別下跌了38.18%和39.03%,不僅可以認定已進入熊市,而且對全球經濟社會的影響在同步發(fā)酵。
為明原委,陰謀論甚囂塵上,陽謀論也振振有詞,誰是誰非難以辨析。
在陰謀論中,一是美國的主流智庫、學者和媒體普遍將油價下跌認定是沙特搞的陰謀。稱其不惜一切代價快速打壓油價,同時攜歐佩克“死磕”美國“頁巖氣革命”,造成頁巖油氣開發(fā)不經濟而減產,以確保沙特在美的市場份額;二是歐洲的智庫和學者,特別是俄羅斯石油公司的高管、智庫和媒體更愿將油價下跌與美歐對俄羅斯制裁掛鉤,甚至更愿意相信是美國和沙特搞的陰謀,意在打壓油價,造成如同前蘇聯經濟崩盤和最終解體那樣的后果。
凡此種種使陰謀論不一而足。
在陽謀論中,預測的供需關系、地緣政治等老套封閉經濟條件下的傳統(tǒng)分析方法依然是主要分析手段。該論派指出,從全球經濟狀況看,今年以來,除了美國經濟傲視群雄外,其他國家經濟復蘇情況并不樂觀。其中,歐元區(qū)陷入通縮困局,日本經濟出現大幅滑坡,中國經濟不僅增速放緩而且出現通縮苗頭,使全球原油消費需求減少。
加上受伊拉克戰(zhàn)亂中走私量的增加、對伊朗制裁的松動、利比亞等“阿拉伯之春”國家財政對石油美元需求的增產,都使原油產量和出口量有所增加。
俄烏沖突、ISIS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國作亂,使原本可以因地緣政治不穩(wěn)而帶來油價上漲的邊際效應開始下降。CFTC公布對沖基金和其他大型投機資金等削減了原油期貨多頭倉位,使做空情緒日漸濃厚。
證據鑿鑿又使陽謀論不由公眾不信。
其實,石油市場只是全球宏觀經濟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因此,在對石油市場進行研判時,就需要先用全球視野和實證的方法由表及里地進行研究。
2008年,美國引發(fā)了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后,就不斷通過印鈔,以增加貨幣供給來擺脫其國內危機。在三輪超發(fā)后,美國經濟開始企穩(wěn)并復蘇。
從美國量化寬松效果看,資本市場不僅收復了所有下跌失地,而且屢屢創(chuàng)出新高,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近43%,財富效應吸引實體企業(yè)開始投資,使失業(yè)率從2012年9月的8.1%下降至5.9%、通脹不斷接近2%的目標值、PMI指數從2009年3月時的36飆升至2014年10月的56.3。即使如此,實體經濟因創(chuàng)新不足而對整個經濟貢獻匱乏,以及實體經濟對金融資本市場支撐乏力造成的系統(tǒng)性風險等問題,還是讓美聯儲不得不如期退出量化寬松的貨幣(QE)政策。
因此,10月29日,美國聯儲會發(fā)布聲明稱,在10月完成最后一輪150億美元購債活動后,將不再進行此類活動。這意味著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歷時六年的QE政策正式結束,猶如在全球貨幣戰(zhàn)中率先掛起了“免戰(zhàn)牌”。
若此時各國的量化寬松也都跟進并終戰(zhàn),全球貨幣競爭性貶值也將進入一個相對平靜期,就可為全球資本、資產、大宗商品等價格創(chuàng)造一個可以進入再平衡后的穩(wěn)定期,從而為在美元體系下的全球經濟復蘇與發(fā)展消除最不確定的匯率風險。
好事多磨。正當人們?yōu)槿虻呢泿艖?zhàn)爭即將結束而欣喜時,10月31日日本央行意外擴大了量化寬松(QQE)規(guī)模,將此前60萬億~70萬億日元目標擴大到80萬億日元。
早前,日本為了走出經濟長期滯漲的困境,安倍效仿美國大量供給貨幣以期拉動經濟,但同步跟隨美元超發(fā)和內需不足造成的貨幣增量效應遞減在逐漸吞噬著“安倍經濟學”中貨幣超發(fā)的功效。此時,看到美國“免戰(zhàn)牌”高懸,日本似乎看到了“鯉魚”翻身的機會。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長途奔襲美國珍珠港,成功擊沉了在港內的大量美軍戰(zhàn)艦,由此拉開了太平洋戰(zhàn)爭和全面入侵、占領亞太各國的序幕。
而此時日本擴大QQE規(guī)模,猶如二戰(zhàn)時偷襲珍珠港那樣“先發(fā)制人”,以超發(fā)日元偷襲美元,打破了國際儲備貨幣間幾近平衡的匯率關系,致使美元被動升值,不僅打亂了美聯儲想通過退出QE來擠壓資本市場泡沫的預期,而且意外觸動了以美元計價的包括原油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體系,“炸沉”了原油價格,“灼燒”著全球經濟,使已經趨于相對平靜的匯率市場再次動蕩起來,驅使著美國資本市場重拾升勢,并屢創(chuàng)新高。
與此同時,日本“突襲”美元又造成了歐元兌日元的升值而使歐盟不安。盡管此前歐洲央行一直在以小規(guī)模購買擔保債券等工具持續(xù)向市場注資,甚至歐央行主席德拉吉誓言要讓歐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到1萬億歐元,以刺激物價和重啟歐元區(qū)經濟增長,但都事與愿違,無法有效扭轉歐洲經濟的頹勢。于是,北京時間11月26日下午,也是歐佩克決定是否減產的會期中,新上任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上突然拋出3000億歐元的投資計劃。
該計劃被稱為歐洲戰(zhàn)略投資資金(EFSI),大部分由私營機構參與,以擔保和小額資金的形式讓歐洲投資銀行(EIB)能夠投資更多的一項計劃,可以在不增加公共部門債務的情況下增加歐盟內部的投資。一方面試圖通過這類金融工具增加貨幣供給,啟動幾乎陷入停滯的歐洲經濟;另一方面,在全球視野都緊盯歐佩克例會,關注其是否減產時,不顯山不露水地去刺激貨幣供給,猶如幫日元向美元發(fā)射了一枚“魚雷”。
前有日本在10月31日的“偷襲”,后有歐盟在11月26日向美元發(fā)射的“魚雷”,直接導致了美元持續(xù)升值,并激發(fā)了WTI等油價快速跳水。
若將時間重置不難發(fā)現,本輪油價波動與2008年WTI油價暴漲暴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依舊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延續(xù),并非是獨立事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為了拯救金融機構,美聯儲率先印鈔,使大量美元外溢并降低了美元實際購買力,進而使以美元計價的包括原油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迅速上漲。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跟進印鈔增加各自貨幣供給量后,美元又被升值,包括原油在內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又迅速暴跌。因此,市場才見到了WTI油價漲到每桶147美元后又暴跌到次年每桶31美元的圖景。
只因隨后各主要經濟體貨幣供給處于相對均衡狀態(tài),才保證了WTI油價最近4年維持在每桶95美元左右小幅度擺動,降低了以美元計價的包括原油在內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風險。近期,日歐相繼對美元發(fā)起“偷襲”,的確再次造成了美元的被動升值,同時造成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使原油價格再次被“戰(zhàn)爭”。日,共15次調整了在CME上市交易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等衍生金融交易工具的交易杠桿,以及提高了NYMEX、ICE和迪拜等跨市場、跨商品、鷹式、蝶式等組合金融交易工具的交易杠桿。其中,WTI原油旗艦期貨的交易保證金分六次從每手2970美元上調到4895美元,而維持保證金從每手2700美元上調到4450美元,升幅均達64.81%,試圖通過增加不同交易者做空油價投機的交易成本,抑制其打壓油價進行投機的沖動。
但這種通過價格杠桿干預市場的努力幾乎無法沖抵美元被升值給油價帶來的影響。因此,美國的監(jiān)管者只好無奈地在降低主要交易工具的價格漲跌停板限制的同時,降低成品油等金融工具的交易杠桿和增加新的交易工具,以滿足美國實體企業(yè)避險需要。因此,聯手沙
此時,盡管許多美國頁巖油氣開發(fā)商咬著后槽牙稱,WTI油價還沒有跌到盈虧平衡點,但市場管理者深知油價已經跌進許多借助高油價開采頁巖油去彌補頁巖氣虧損企業(yè)的安全生產邊際內。
為了應對這場石油“價格戰(zhàn)”,一方面,芝加哥交易所(CME)降低重要產區(qū)的天然氣期貨等金融工具的交易杠桿,使氣價從2014年10月27日后的10個交易日上漲了23.9%,隨后站穩(wěn)在每百萬英熱單位4.2美元,增加了開采頁巖氣的銷售收入,使這些企業(yè)有了“堤內損失堤外補”的避險場所和進行資產配置可操作的空間與機會。另一方面,市場管理者頻頻被動應戰(zhàn),9月19日至12月2特整治俄羅斯說純屬主觀臆斷。
在本輪“價格戰(zhàn)”中,的確直接沖擊到了許多產油國的財政預算安全。盡管沙特一直充當著“慈善家”, 2013年8月起,就將原油日均出口量從779萬桶一路減少至今年8月的666萬桶水平,降幅達14.51%,試圖用一己之力默默地維持國際原油市場的供需平衡和價格穩(wěn)定,但也無法消除市場對沙特的“惡意”揣測。因此,搶占美國市場說純屬主觀遐想。
在面對歐佩克減產議題時,無論沙特同意與否,隨著油價下跌各成員國都
增長,油價下跌才會受益。但在貨幣戰(zhàn)爭中,幾乎沒有國家愿意本幣隨美元升值,因此,油價下跌也就沒了大贏家。
總之,只要美元偷襲與被偷襲引發(fā)的貨幣戰(zhàn)爭不終止,由美元實際購買變動引起的美元計價商品價格的變動就將是常態(tài)。而西方主流社會故伎重演,將貨幣競爭性貶值。通過貨幣超發(fā)對全球征稅、洗劫財富的罪惡手段轉嫁給產油國操作油價的宣傳似乎在被更多的產油國看穿,聞雞起舞的時代正漸行漸遠。
有鑒于此,石油被戰(zhàn)爭何時才能休戰(zhàn),將取決于美元被偷襲造成美國經濟的傷害程度與相機抉擇而定。會更有動力去超產和出口,換取購買力更加強勁的美元,以維持各自社會和經濟穩(wěn)定。因此,減產變成了歐佩克一種政治宣誓,對沙特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