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波,劉合建,王學敏,謝鴻翔
引導式教育對腦性癱瘓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療效①
林波1,劉合建2,王學敏1,謝鴻翔1
目的觀察引導式教育對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療效。方法按家長意愿,將98例腦癱患兒分為對照組(n=48)和觀察組(n=50)。所有患兒均接受常規(guī)康復,觀察組增加引導式教育。于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GMFM-88)總分進行評定。結果治療前兩組患兒GMFM-88項總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引導式教育結合常規(guī)康復能更有效地促進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恢復。
腦性癱瘓;引導式教育;康復;粗大運動功能
[本文著錄格式] 林波,劉合建,王學敏,等.引導式教育對腦性癱瘓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4,20(5):423-425.
腦癱是指自受孕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fā)育缺陷所導致的一種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是我國小兒殘疾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在我國發(fā)病率為1.8‰~4.0‰,痙攣型占60%~70%[1]。
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稱Peto法,是20世紀40年代由匈牙利醫(yī)生Peto教授創(chuàng)立,已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應用,是一套為運動功能失調人士設置的教育與康復整合的系統(tǒng)[2]。它融匯神經(jīng)學、心理學、教育及康復醫(yī)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的康復教育體系。由于引導式教育在發(fā)揮患兒主動參與和全面康復方面的優(yōu)勢,已逐漸成為小兒腦癱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3]。本院2009年參加長江新里程計劃(第二期)腦癱康復及預防引導式教育子項目,探索把常規(guī)綜合康復與引導式教育結合治療腦癱。
1.1 一般資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本院住院康復腦癱患兒98例,診斷及臨床分型依據(jù)符合2006年長沙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討論通過的腦癱診斷標準[4]。
納入標準:①年齡2~5歲;②能理解簡單指令;③本次治療期間未接受其他外科手術、緩解肌肉痙攣藥物等治療。排除標準:①伴遺傳、代謝性疾??;②由于各種其他原因導致治療未完成或資料收集不完整;③癲癇頻繁發(fā)作,已存在關節(jié)固定,肌肉攣縮。
按家長是否愿意接受常規(guī)康復訓練并參加引導式教育,將98例腦癱患兒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48)。兩組在治療前均獲家長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兒年齡、性別、腦癱分型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n)
1.2 治療方法
1.2.1 制定康復計劃 由康復醫(yī)生、治療師、引導員、責任護士、患兒家長一起參加康復評定會議,就患兒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制定康復計劃及長、短期康復目標,制定個體化康復處方,每治療1~2個月后再評定并修改康復計劃。
1.2.2 康復方法 兩組患兒均進行常規(guī)綜合康復,包括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推拿、水療等,每天1次,每周6天,共6個月。①運動療法每天1次,每次40 min,綜合運用Bobath、Vojta等治療方法抑制異常姿勢、異常運動,引出和促進正常運動發(fā)育和平衡反應。②作業(yè)療法每天1次,每次30 min,進行上肢、雙手精細運動功能訓練,如肘部伸曲、前臂旋前旋后、揀珠子等。③推拿每天1次,每次20 min,包括穴位點按、循經(jīng)按摩,以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理筋整復,緩解痙攣。④水療每天1次,每次20 min,采用兒童水療機。
觀察組在常規(guī)綜合康復基礎上加入引導式教育,每天2次,每次30 min,共6個月。按患兒年齡、病情分組,每組4~6例,以小組形式由專業(yè)引導員進行訓練。內容包括認知、運動、語言、自我照顧、心理、社交及溝通等方面,用兒歌或節(jié)律性語言將復雜的動作分解成小步驟,讓患兒邊說邊做,讓語言促進行動,使學習活動與現(xiàn)實生活融為一體。讓患兒在自然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全方位的學習訓練,同時指導家長參與患兒的訓練活動。
1.3 評定方法
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采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進行運動功能的評定[5]。所有評定由不知道患者分組情況的評定師進行。本量表分為5個能區(qū),共88各項目評定結果包括能區(qū)分(dimension score,DS)和總分(total score, TS)。本研究納入患兒年齡>2歲,GMFM-88評估采用總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治療前后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評分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
兩組患兒治療前GMFM-88總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6個月后,兩組患兒GMFM-88總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0.01),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GMFM總分比較
腦癱兒童的最主要障礙是運動功能障礙。通過改善腦癱兒童的粗大運動功能可以有效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6]。腦癱目前缺乏十分有效的康復治療措施,臨床大多采用的是綜合性康復[7-8],以Bobath療法為主的運動功能訓練是腦癱康復的主要手段之一[9]。傳統(tǒng)一對一運動訓練、作業(yè)訓練、言語訓練、理療、推拿等康復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趣味性、成就感不足,患兒的依從性較差[10]。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腦癱患兒應采取適合的訓練方法[11]。
引導式教育是一種康復治療和教育相結合的體系。它以兒童為中心,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活動,使運動功能障礙的兒童得到包括運動、語言、智力、社交、情感及個性等各方面的發(fā)展,以克服身體運動功能障礙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其他問題,也是一種加強兒童日常生活功能和融入社會能力的整體方法。
引導式教育的主要特點是最大限度地引導調動患兒自主運動的潛能,以娛樂性和節(jié)律性意向激發(fā)患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12]。引導式教育的早期介入,尤其是通過其特有的節(jié)律性意向[13],可誘導患兒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康復療效,最大限度地縮短與正常兒童的差距[14]?;純和ㄟ^節(jié)律性意向活動,對人體形象、空間、時間、目標等有認識,還可訓練患兒的注意力、思考力、方位辨認、表達及理解能力[15]。
在引導式教育活動序列中,引導員通過患兒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讓患兒重復某些活動,使他有更多練習機會,將手部活動、體位轉移、認知、語言訓練、社交技巧訓練結合在一起[16]。
此外引導式教育注重引導和鼓勵孩子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每個活動都基于引發(fā)學習動機,誘導患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全部學習活動,使功能訓練活動不成為一種機械、乏味的鍛煉過程,促進患兒挖掘潛能,體現(xiàn)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步建立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17]。
本研究顯示,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礎上,輔以引導式教育能更有效地改善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值得康復機構大力推廣。
引導式教育在本院應用不久,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完善。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需進一步增加觀察病例,以得到更可靠結果。
[1]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7.
[2]曹麗敏,余愛如.腦癱兒童引導式教育教與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2-7.
[3]程灝,羅華英,高麗芳,等.引導式教育治療小兒腦性癱瘓3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兒科學,2012,4(2):139-141.
[4]陳秀潔,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5]Lundkvist Josenby A,Jarnlo GB,Gummesson C,et al.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 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 GMFM-66 score in a 5-year 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6]唐木得,葉洪武,龔勇,等.學齡前腦癱兒童醫(yī)學康復并教育康復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25(5):439-442.
[7]黃真.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 263-265.
[8]王之慶,楊延平,任曉惠.Bobath技術在痙攣型腦性癱瘓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40(6):751-752.
[9]李樹春,李曉捷.兒童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105.
[10]董繼革,張麗,紀樹榮.水中運動時應用引導式教育對腦性癱瘓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11):1061-1063.
[11]湯明麗,呂復莉,唐久來.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的現(xiàn)狀及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2,33(9):1255-1257.
[12]唐久來,吳德.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療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30-34.
[13]曾愛珍.引導式教育的早期介入對腦癱兒的影響[J].南華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35(3):433-435.
[14]景玉珍,周青蕊.引導式教育對高危兒腦損傷早期干預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6):527-529.
[15]張麗.引導式教育在小兒腦癱康復中的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62-364.
[16]歐安娜,余雪萍.引導式教育——伴兒同行[M].香港:香港康復會世界衛(wèi)生組織復康協(xié)作中心,2002:19-22.
[17]李林.小兒腦性癱瘓引導式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12):1116-1119.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Gross Motor Function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LIN Bo,LIU He-jian,WANG Xue-min,et al.Department of Children's Rehabilitation,Ningbo Rehabilitation Hospital,Ningbo 315040,Zhejiang,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 on gross motor function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Methods98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48)and observation group(n=50)according to the wish of their parents. All the children received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epted conductive education in addition.They were assess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before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total score of GMFM-88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but it was different after treatment(P<0.01).Conclusion Conductive education ma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erebral palsy;conductive education;rehabilitation;gross motor function
10.3969/j.issn.1006-9771.2014.05.008
R742.3
A
1006-9771(2014)05-0423-03
2013-09-21
2014-04-10)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No.2012BAI34B02)。
1.浙江省寧波市康復醫(yī)院,浙江寧波市315040;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yī)院,上海市200080。作者簡介:林波(1970-),男,漢族,浙江余姚市人,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兒童康復。通訊作者:謝鴻翔,男,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兒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