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閬中市城北小學校長
鄭小敏
那只螞蟻突然在一堆米飯前停了下來,又繞著米飯來回轉(zhuǎn)了幾圈,居然走了。不一會兒,一群螞蟻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往米飯粒前趕,我用一根樹枝攔斷了它們的去路,不一會兒,它們又整整齊齊地排著隊走。接著我挑開螞蟻,用手中的開水燙了一下地面,頓時,它們就亂了陣腳,先前整齊的隊伍散亂了,許多螞蟻在原地打轉(zhuǎn),急得像在熱鍋上一樣,好像在說:“這路怎么不對呀!”
這是一位小學生在科技實踐活動中觀察到的螞蟻去找食物的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孩子觀察非常仔細,并在觀察過程中動手探索,努力發(fā)現(xiàn)螞蟻是靠什么來辨路的,對螞蟻的行為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我們不禁反思,科技教育活動對小學生的寫作有幫助嗎?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辈浑y看出,科技教育與小學語文殊途同歸,既能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還能在科技活動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學校將科技教育活動與寫作相結(jié)合,讓寫作之花在科技教育中美麗綻放。
科技教育活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孩子們在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的過程。但是要通過實驗獲得科學的結(jié)論,就必須仔細觀察實驗的每一個步驟,觀察實驗中的每一種現(xiàn)象。為了客觀分析、反思實驗的過程和結(jié)果,孩子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實驗,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詳細地記錄實驗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數(shù)據(jù)、結(jié)論,填寫實驗報告。而這樣的科學方法卻在無意間促進了孩子們的有效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記錄下觀察到的事物的大小、形狀、變化、現(xiàn)象、數(shù)據(jù)、感受及感覺、想法以及不明白的問題等,形成觀察資料,最后成為寫作素材;觀察后將觀察記錄的材料進行思考、整理、組織,最終形成寫作的材料。其實在本質(zhì)上,實驗中的科學觀察與寫作中的觀察是相通的,但實驗中的觀察是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進行的,也正是這個方法促進了孩子們有效觀察品質(zhì)的形成。
我校五(8)班的學生戚子祎在做螞蟻速凍實驗后,他寫下了自己的觀察結(jié)果:
我想做一個速凍螞蟻的實驗,看看螞蟻能否在解凍后復活。我從冰箱冷凍倉的壁上刮下一些冰霜放在小碗里,用勺子壓平,然后去屋外找螞蟻,不一會兒就找來兩只“不幸者”。我把這兩只試驗品放在冰里,上面又覆蓋一層松軟的冰花,透過透明的冰花,只見它們驚慌地爬了幾下,便蜷縮成一團不動了,我便把這碗實驗品放入冰箱冷凍。過了大約半小時,我取出小碗,拿掉上面的薄冰花,只見螞蟻一動不動。我便抓起螞蟻放到一張紅紙上,拿到太陽底下去曬。我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正午的太陽火辣辣的,可螞蟻一動也不動,是不是凍死了?又過了一會了,忽然我似乎看到一只螞蟻的觸角動了一下,但仔細一看,又不動了,難道是眼花了嗎?我揉揉眼再細看,只見一只蜷縮的螞蟻舒展開了,慢慢翻過身來。?。∥覜]想到,螞蟻真的醒過來了。這時另一只螞蟻也蘇醒了,又過了一會兒,它的觸角動了動,慢慢地爬開了。
細致的觀察來源于實驗,而實驗給了學生們觀察的興趣,科學的方法促使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觀察,細心觀察,科學觀察,讓觀察更有效。
科技本身就是嚴謹?shù)模枰每茖W的態(tài)度進行科學活動,長期的科技教育活動會讓學生形成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意識,這種態(tài)度與意識不僅是對于科技教育與科學實驗而言的,它對科學寫作更是舉足輕重。怎樣組織與取舍觀察所得的素材,用什么表達方法能最好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略寫的內(nèi)容如何表達才能言簡意賅……這些就是在科學態(tài)度下的科學寫作,而這個科學寫作背后的實質(zhì)就是準確表達。在科技教育活動中形成的科學態(tài)度是嚴謹?shù)?,這種科學的態(tài)度會遷移到寫作中來,促使孩子們更準確地表達,寫出的文章不論是在結(jié)構(gòu)上,還是在表達上,也都更科學,思路更清晰。
在“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科技活動中,四(1)班的學生馮琬婷這樣寫她觀察到的蝸牛:
一場大雨后,我在家里的花盆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傻乎乎的小蝸牛。只見它長著田螺似的殼,上面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花紋。頭上長著一對細長的“天線”,頭的下部還有一對較短的“天線”。它的身體肉肉的,摸起來粘糊糊的,好玩極了。它正努力地向前爬著,我用手把它抓住,它受到了驚嚇,連忙把頭縮進殼里。
這段文字在寫蝸牛的特點時,先寫出了自己的整體感受——傻乎乎,然后再具體地寫蝸牛的殼、觸角、身體,最后寫蝸牛膽小的特點。在寫蝸牛的觸角時,充分發(fā)揮想象,把它比喻成“天線”。整段文字層次清楚,從整體到部分,運用了修辭手法,寫出了蝸牛的特點,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這就是科學的寫作,讓表達更加準確,讓語言文字更加生動形象。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guān)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边@就要求學生要對身邊的事、物、人進行觀察與思考。當然,不同的人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思維,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對同一事物的思維也是不相同的。就像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建筑家、工人看到同一棵樹而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一樣。例如,孩子們觀察到螞蟻搬食的過程后思維結(jié)果也不相同。有的孩子關(guān)注的是它們怎樣認路回家;有的孩子思考的是這些食物是由一群螞蟻共同發(fā)現(xiàn)的,還是由一只螞蟻先發(fā)現(xiàn),如果是由一只螞蟻最先發(fā)現(xiàn)的,那么它是通過什么方法通知其他螞蟻的……這就是思維的多元,這種多元的思維會不斷地讓孩子們學會在看待同一人、事、物時看到不同的東西,提升孩子們的辯證思維能力。
科技教育活動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像一座五彩繽紛的百花園,縈繞著山河草木、花鳥蟲獸、風霜雨雪,在這座百花園里,孩子們或感受泥土與青草的甜香,或聆聽蟲吟鳥叫蛙鳴,或觀察蜂飛蝶舞蟲爬……少了課本給孩子們帶來的枯燥,少了作業(yè)帶給孩子們的壓力,少了因為學習困境帶來的尷尬。在科技活動中,孩子們無拘無束,全身心地放松。這種感受是一種積累,是一種快樂的積累,是一種實驗有結(jié)果后的成功的積累,也是一種生活經(jīng)歷中的積累,更是一種自信的積累。當然這些積累還有來自科技活動內(nèi)容方面的積累:如玉蘭花先開花,后長葉;螞蚱的呼吸器官在腹部;曇花為什么總是在夜間開放;黃桷樹春天落葉;蜘蛛不吃死了不動的食物;蜘蛛網(wǎng)為什么粘不住蜘蛛自己……這些都是孩子們寫作的素材,他們在活動中積累,在活動中豐富,在活動中成長,為將來的寫作打下基礎(chǔ)。
四(1)班的學生伏婉鈴在觀察含羞草后,這樣寫道:
你瞧,含羞草青里帶紫的莖,不很粗,也不太直,但很結(jié)實。莖上有明顯的節(jié)枝,枝上有許多卵形的小葉子,一片挨一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左一排,右一排。含羞草長得并不顯眼,但它與眾不同的地方是:當有人碰它的時候,它的兩片葉子就會迅速并攏,花枝低下頭來,像一位害羞的姑娘用手遮住了臉似的,真是花如其名呀!我盯著它看了好一會兒,葉子卻又奇跡般的張開了,真有意思。
含羞草的外形與其“含羞”躍然紙上,更印在了這個孩子的心里。以后有需要的時候,孩子們記憶的閘門一打開,往日積累的寫作素材便隨手拈來,擺脫了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尷尬局面。
創(chuàng)新讓作文教學之路鮮花盛開,我們做了把科技教育活動與寫作有機結(jié)合的嘗試,激發(fā)了孩子們寫作的興趣與靈感,積累了生活經(jīng)歷與感受,豐富了寫作的素材與方法,端正了孩子們寫作的態(tài)度,拓寬了孩子們寫作的視野,提升了孩子們寫作的思維能力。最終,促使寫作之花也能夠在科技教育活動中美麗綻放。然而,作文教學之路漫長,仍需我們努力探索,讓這朵美麗綻放的花開得更加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