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歌消失了。
許多歌的詞、曲的作者沒有人知道。
有些歌只有極少數的人唱,別人都不知道。比如一些學校的校歌。
縣立第五小學歷年畢業(yè)了不少學生。他們多數已經是過六十的人了。他們之中不少人還記得母校的校歌,有人能夠一字不差地唱出來。
每逢“紀念周”,每天上課前的“朝會”,放學前的“晚會”,最后都是唱校歌。一個擔任司儀的高年級同學高聲喊道:“唱——?!瑁 比W生,三百來個孩子,就用玻璃一樣脆亮的童音,拼足了力氣,高唱起來。好像屋上的瓦片、樹上的樹葉都在唱。
這是作家汪曾祺在作品《徙》里,回憶20世紀20年代故鄉(xiāng)小學每天唱校歌的情景。汪曾祺這樣評價:“他們接連唱了六年,直到畢業(yè)離校,真是深深地印在腦子里了。說不定臨死的時候還會想起這支歌?!币凰鶎W廬,一鄉(xiāng)子弟;一曲校歌,一部青春。準確地來說,校歌是學校辦學理念、校園精神和學校特色的集中體現(xiàn)。但是,對于生活在學校三年甚至六年的孩子們來說,一首天天掛在嘴邊、響在耳畔的歌,其實是一粒種子,會在其幼小的心里長出一棵參天大樹。
西挹神山爽氣,
東來鄰寺疏鐘,
看吾校巍巍峻宇,
連云櫛比列其中。
半城半郭塵囂遠,
無女無男教育同。
桃紅李白,芬芳馥郁,
一堂濟濟坐春風。
愿少年,乘風破浪,
他日毋忘化雨功。
(江蘇高郵縣立第五小學校歌,作者高鵬)
狼之山,青迢迢,
江淮之水朝宗遙。
風云開張師范校,
興我國民此其兆。
民智兮國牢,民智兮國牢,
校有譽兮千齡始朝。
(江蘇南通通州師范學校校歌,作者張謇)
雁山云影,甌海潮淙。
看鐘靈毓秀,桃李蔥蘢。
懷籀亭邊勤講誦,
中山精舍坐春風。
英奇匡國,作圣啟蒙。
上下古今一冶,
東西學藝攸同。
(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校歌,作者朱自清)
欽吾儕學生雍融相聚一堂,
鷺島上,鹿洞旁,
共研磨,發(fā)奮圖強。
習琴書,和弦歌,樂未央,
一班班,一行行,氣象煌。
勤毅信誠,敬業(yè)樂群,
同學記著勿相忘,
努力為國爭榮光。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校歌,作者賀仙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