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圓桌
Face with transgenics, confidence or anxiety
自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央視主持人崔永元與科普作家方舟子關于轉基因的安全性,在網(wǎng)絡上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激戰(zhàn)”,網(wǎng)絡被一時攪得塵土飛揚,網(wǎng)友們看得也是直呼過癮。事情原由是去年9月份方舟子發(fā)起了一項轉基因食品科學實踐活動,鼓勵網(wǎng)友品嘗轉基因玉米,稱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而此舉激起了崔永元的強烈回應,質(zhì)問對方“懂不懂科學”,倆人就此關于轉基因話題,展開了激烈的唇槍舌戰(zhàn)。后來,崔永元還在10月份飛赴美國進行轉基因食品調(diào)查,并實時發(fā)布在美國超市調(diào)查的結果和圖片。目前,倆人的嘴仗已上升到官司,方舟子前些日子已向海淀法院提起了對崔永元名譽權糾紛的訴訟。我們作為看客,貌似也很享受倆人的“互罵”過程,其實回過頭看看轉基因食品,此話題已經(jīng)爭論了好多年。
自基因工程以DNA重組面貌誕生以來,在科學界和社會界關于轉基因的安全性質(zhì)疑就一直沒有停止過。部分公眾對轉基因感覺到驚恐,認為違背了生物的自然規(guī)律,部分環(huán)保人士也對轉基因工程持反對態(tài)度,擔心會有變異品種出現(xiàn),擔心轉基因作物會影響生物鏈,從而影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擔心基因漂流;但滿懷激情的生物科學家們對于基因工程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與熱情,認為基因技術能夠解決農(nóng)業(yè)、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很多棘手問題,會造福于人類。
關于轉基因正面、反面的案例歷史上都存在,其中在反對轉基因的例子中,轉B t棉花花粉殺死帝王蝶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1999年5月的一期《自然》中,有一頁刊登著康奈爾的昆蟲學者及其同事的研究,文章題目是“轉基因植物的花粉會傷害到帝王蝶幼蟲”,文章報告稱,用未定量的轉B t玉米的花粉飼養(yǎng)帝王蝶幼蟲4天后,有44%的幼蟲死亡。這件事至今廣為流傳,并常常被用來作為反對轉基因的案例。但大家似乎忽略了這個案例的后續(xù)進行,在本文發(fā)表后,不少研究人員隨附其后做了不少的后續(xù)研究,有調(diào)查顯示,B t棉花花粉對帝王蝶幼蟲的毒殺率最多也只有千分之三,其中的一小部分受害幼蟲還曾受到其他工業(yè)制劑的影響??茖W實驗,本來就是這樣,隨時都可能有新發(fā)現(xiàn),隨時之前的定論都有可能被推翻,嚴謹來說,對一項研究的結論,只能說成根據(jù)目前的研究進展而得出什么結論罷了。
有調(diào)查顯示,關于轉基因安全性問題,不管是在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民眾的態(tài)度也都是褒貶不一的,有的人確信是安全的,有的人不確定,也有人認為是不安全的;并且調(diào)查顯示大部分民眾關于轉基因食品,認為那些由轉基因原料制成的食物應被特別注明。確實,轉基因技術本身是一個科學問題,但如果轉基因食品的應用如文章開頭方舟子提到的,“應當創(chuàng)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這一點在我看來也是不敢茍同的。科學技術如何合理應用,如何保障民眾知情權,如何保證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這是需要由政府、法律、公眾等相關方來共同監(jiān)管保障的。
我想,在我們守護自然界傳統(tǒng)資源的同時,人類的科技進步也是應該融入我們考慮之中的,我們絕不能違反自然法則,而我們所做的事情,也都應該基于自然界允許的前提下?,F(xiàn)在發(fā)展中國家的轉基因項目越來越多,我國也開展了很多的轉基因作物,抗蟲棉,轉基因楊樹、大豆、西紅柿等等,很多作物也實現(xiàn)了很好的利用價值。其實,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和轉基因作物,從生物學角度追其本質(zhì),兩者的目的應該是一樣的:為了更加高效的育種,得到品質(zhì)優(yōu)良的作物。但前者在國內(nèi)非常受尊重,后者卻質(zhì)疑聲片片。追其原因,或者從兩者的名稱定義上可以做一個相關解釋:水稻自身雜交則會顯得非常自然,感覺是在自然規(guī)律的順應下,作物本身在繁衍生息,優(yōu)勝劣汰;而轉基因卻顯得非自然,有點人為干涉自然規(guī)律的感覺,所以從心理上便會感到些許排斥;就像之前看過的一個關于“轉基因與生物技術”名稱叫法的段子,如果把轉基因的東西叫做經(jīng)過生物技術改良的品種,老百姓心里是不是會沒有這么懼怕,更容易接受起來呢?
實際上,這也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常態(tài),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轉基因作物,基因表達調(diào)控是個復雜的生命現(xiàn)象,有時雖能確保轉入基因的安全性,但它對其他基因的影響卻很難在當時弄清。在爭論的過程中,一方面讓科學家更加謹慎地去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更嚴格的評估,保證轉基因食品的監(jiān)管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夠?qū)姼闷占稗D基因知識;科技進步,一直就是在你爭我吵中進行的。
文/艾芽
Bloodiness under the fur
嚴冬已至,街上穿皮草的人多了起來。就算不是“身上貂”,也得弄個“領上毛”;就算不是“高大上”,也得像半個“土豪”……人們似乎只有在皮毛下才能找到安全感和成就感,才能體會奢華和財富,才能滿足那顆虛榮的心??墒?,人們卻忘記了一個事實:我們是進化出來的高級動物,我們軀干上已經(jīng)沒有如同其他動物一樣的皮毛。上帝是公平的,給了人類卓越的智慧,也給了其它動物漂亮的皮毛。但人類是貪婪的,什么都想占為己有,甚至不惜將自己的美麗建立在其它動物的痛苦之上。
曾經(jīng)讀過一段這樣的文字:一位媽媽高興地為孩子穿上了兔毛外套,小孩卻用稚嫩而又充滿疑惑的聲音問:“媽媽,小兔子的衣服我穿了,那小兔子穿什么呀?”這位媽媽無言以對。皮之不存,命將何處?相信這位媽媽也難以將這個殘忍的事實告訴孩子。
曾經(jīng)看過一段這樣的視頻:一只小浣熊被人類活剝了皮后,軀體竟然保持著回頭看著自己皮毛的姿勢,看了不禁讓人心痛和震撼……
皮草是極其血腥的產(chǎn)物。為了保持皮毛的新鮮舒展,必須在動物活體上剝皮。動物們要在野蠻地撕裂中忍受著無法言及的劇烈疼痛,直至血淋淋地痛苦死去。不要幼稚地想,利益熏心的商人會剝前用麻醉劑,或者先殺死后剝皮。因為成本投入和“產(chǎn)品”成色才是他們會考慮的問題。
皮草是人們對動物皮毛的一種“雅稱”,直白點就是動物的尸皮。一個與“血腥”、“殺戮”、“死亡”、“殘忍”、“尸體”等詞匯緊緊關聯(lián)的東西,卻讓一些人為此迷戀,甚至以此為美。想象一下:漂亮的女人,裹著尸皮招搖過市;霸氣的土豪,圍著尸皮一路揮金……想想那些尸皮下各個血肉模糊的動物冤魂,那場面怎么都讓人覺得有點陰森,詭異。
世上所有有良知的國家都在禁止皮草。歐盟已全面禁止進口皮草,因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但是近日,中國土豪炒高韓國皮草的話題引起網(wǎng)上熱議。據(jù)悉,在中國游客強勁需求的帶動下,2013年秋冬韓國普通毛皮產(chǎn)品價格比前年上漲20%-30%,全球原皮價格也隨之上漲,漲幅超10%。目前,許多國家已經(jīng)禁止飼養(yǎng)毛皮動物,而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皮草消費國之一,更成為了世界第一皮毛出口大國。中國在2012年皮草的銷售增長超過22%,近兩年皮草的銷售額將會達到百億以上人民幣,這個結果讓我們不知是該歡喜還是悲哀!
不斷增長的數(shù)字背后,卻是鮮血淋漓,皮草貿(mào)易使得許多動物面臨人類的殺戮,在飼養(yǎng)這些皮草動物時,人類所采用的飼養(yǎng)方式同樣喪失人道。通常,這些動物都生活在狹小潮濕的空間內(nèi),活動不自由,行為受限,更不能去享受大自然的陽光,它們被喂養(yǎng)的目的就是要養(yǎng)大身上的那張皮,最后為了順利取皮,往往還要遭受殘忍的棍棒擊打、毒熏電擊,最終被活剝皮毛,痛苦中死去。事實上,人類不僅剝奪了它們的皮毛,更殘害了它們的生命,踐踏了它們的尊嚴!
PETA Asia(亞洲善待動物組織)指出,皮草外套、皮鞋及其他皮草配飾可能看起來很時尚,但這些正是動物們飽受痛苦的結果。目前世界上已經(jīng)有100多個國家(地區(qū))出臺了有關反虐待動物的法案。而遺憾的是,目前為止我國在善待動物、反虐待動物方面還沒有出臺相關的法律,尚未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法律監(jiān)管體系。雖然僅靠一部法律還不能完全解決人與動物的關系問題,但是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動物受殘害的現(xiàn)狀。此外,法律不僅有制約和懲罰犯罪的作用,還能引導人心所向,喚醒道義與良知。
人類之所以可以位居萬物靈長,不僅因為我們在進化史上擁有了卓越的DNA,還因為我們建立了社會文明,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如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衡量整個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通過虐殺其它動物,剝奪它們的皮毛為自己裝扮行頭,是一種可恥的強盜行為。我們不僅要堅決控訴這種皮草下的血腥,更要抵制這種變態(tài)美。
文/森瀾
插畫/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