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蘭
(東港市鐵甲灌區(qū)管理處 遼寧東港 118300)
遼寧東港市屬于濱海平原地區(qū),地形東北高,西南低,東西長約60km,南北寬45 km,呈長方形。地面坡降南北約萬分之一,東西在五萬分之一以上。地面高程在 2.25~4.9m之間,除少數(shù)孤丘、凹地和水泡外,絕大部分較平坦。北部大、中、小型水庫星羅棋布,天然河道均為感潮河,兩岸有清楚蟹穴分布,由北向南直入黃海。南部海灘地經(jīng)常遭受海水頂托,海潮浸潤,生長稀疏的咸草,有明顯的海灘界限。
該濱海平原屬于浪頭凹陷的地質(zhì)構造單元,由于構造運動海底噴發(fā),沿岸有漂浮的沸石并有溫泉枯水泡。第四紀末由于上升運動的地質(zhì)過程,海岸逐漸外移,形成了海退平原。第四紀沉積為疏松的海相淤泥類土,表層為成壤作用形成的黃灰色淤泥質(zhì)亞粘土。北部丘陵由于長期剝蝕風化較深,沿坡為坡積的黃色粘土與亞粘土。
東港濱海平原淤泥類土,是在海水緩慢流動,有微生物參與作用的環(huán)境中沉積的粉質(zhì)粘性土,含有較多的有機質(zhì),疏松軟弱。
從外表上看,土質(zhì)常呈灰、灰藍、灰綠、灰黑等暗淡顏色,粘粒層中有粗、中、細粉顆粒相參雜,垂直方向具明顯的分選性,其最大厚度30余米,向東北方向逐漸變薄,說明東北部較西南部脫離海水淹沒時期較早,其分布范圍與海水淹沒范圍一致。
在表層為厚約1.0m的黃灰色淤泥質(zhì)亞粘土,腐殖質(zhì)層厚度10~30cm,呈屑粒狀結構,其下小粒狀結構有銹斑,再下為塊狀結構。
通常將孔隙比大于1,天然含水量超過液限的稱為淤泥質(zhì)土(包括淤泥質(zhì)砂壤土、淤泥質(zhì)壤土、淤泥質(zhì)粘土)。而把孔隙比大于 1.5的淤泥類土稱為典型淤泥,不符合淤泥質(zhì)土定義的沉積物,一般屬于新近沉積粘性土。
從鐵甲灌區(qū)地基 39個原狀土的土工實驗成果分析看,其中有 25個土樣符合淤泥類土的定義,占64%,有14個土樣接近淤泥類土的定義,占36%,這是由于淤泥類土取原狀土很困難,因此在取樣、運輸、實驗過程中,土會受到擾動造成誤差。事實上,在同一沉積環(huán)境中,形成的土類應該是一樣的。所以,丹東東港濱海平原沉積物應屬于淤泥類土。
土的物理力學指標的選定,對工程的安全與經(jīng)濟影響極大,只有把握土的物理力學指標的規(guī)律性,才能克服盲目性,較準的確定。
東港濱海平原淤泥類土的物理力學性質(zhì),以粘粒為基本因素與其他物理力學指標相關,有如下規(guī)律:天然含水量、孔隙比、壓縮系數(shù)、凝聚力,隨著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是正比關系;容量、滲透系數(shù)、內(nèi)摩擦角,隨著粘粒含量的增加而減小,是反比關系。于是,只要知道粘粒含量,就可以查出其他物理力學指標。
丹東東港濱海平原淤泥類土的主要物理力學指標經(jīng)分析見表1。
東港濱海平原淤泥類土,有機質(zhì)含量較多,在3%左右,主要是粉質(zhì)土壤和粉質(zhì)粘土,處于流塑狀態(tài),飽和水份,透水性弱,K=10-7~10-8cm/s,一般屬高壓縮性土 a>0.05cm2/kg,部分屬中壓縮性土,抗剪強度低,內(nèi)摩擦角多在16°~12°之間,粘聚力一般在0.2~0.06kg/cm2。同時,在振動等的擾動下,深泥類土的強度更為迅速劇烈地降低。
淤泥類土作為地基時,其承載能力很低。在鐵甲灌區(qū)渠首消力池地基淤泥類土的野外載荷試驗成果表明,許可耐壓力在1.0kg/cm2或更低。如果有邊荷載的影響,可以更高些,見表2。
表2 鐵甲灌區(qū)渠首消力池荷載試驗成果表
東港濱海平原淤泥類土具有如下工程性質(zhì):
2.4.1 觸變性
淤泥類土有著一定的結構連接,故具有觸變特征。當原狀土受到振動以后,破壞了結構連接,降低了土的強度或很快變成稀軟狀態(tài)。
2.4.2 高壓縮性
淤泥類土屬于高壓縮性的土,壓縮系數(shù)大,這類土的大部分壓縮變形發(fā)生在垂直壓力為1kg/cm2左右,反映在建筑物的沉降方面沉降量大。
2.4.3 低透水性
淤泥類土透水性能低,具有微小的滲透系數(shù),可認為是不透水的。因此,決定了他的水分滲出條件不良,對地基的固結排水不利,反映在建筑物的沉降方面則延續(xù)時間長。
2.4.4 不均勻性
淤泥類土具有微細的和高分散的顆粒組成。粘粒屬中多局部以粉粒為主,平面分布上有所差異,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分選性,造成建筑物地基差異沉降。
淤泥類土屬軟土,常用的軟土處理方法有:
當建筑物地基為軟土,淤泥厚度在 3m以內(nèi)時,則可以挖去基底下一定深度的軟土,填筑砂墊層。砂墊層的作用主要是擴大了基礎底面積,加大了基礎砌置深度。
砂墊層法可以就地取材,施工速度快,操作簡單,造價低。
由于砂墊層是作為基礎的一部分,故要求強度、密實度及施工質(zhì)量能達到基礎的相應要求。根據(jù)國內(nèi)一些實踐經(jīng)驗,用級配略好的和粗砂或顆粒更粗材料做墊層就能滿足要求。粉細砂的抗剪強度低,抗震穩(wěn)定性差,壓縮性大,最好不用。缺中粗砂地區(qū)必須采用時,則應摻入一定數(shù)量的卵石或碎石。
先用預壓荷載對地基加壓使之固結,以減少土的含水量和孔隙比,可使軟土強度加大,然后去掉預壓荷載,在地基上進行建筑,這樣地基強度和變形將滿足建筑物要求。
預壓加固還分有砂井和無砂井。無砂井的即于地面直接加預壓;有砂井的則在預壓荷載之前,在地基中先設置砂井。砂井起加速固結作用,在砂墊層下設置砂井群,內(nèi)填中粗砂,當砂井距離很稀時,起加速地基排水,加快軟土固結的作用,當砂井距離很近,井距為井徑5倍以內(nèi),則砂井起承重作用,這時就叫砂柱。
樁基分兩類,一種是支承樁,其下端直接支承在硬土層上;另一種是懸樁,又叫摩擦樁,樁身均在軟土層,利用樁身表面與土間摩擦作用,將建筑物重量傳到其四周土層上去。樁子有預先預制好的,也有現(xiàn)場澆筑混凝土井樁。
在修建土堤或其他海灘圍墾等水利工程,若遇上淤泥厚的地基,可采用放緩邊坡的方法,以加大基礎底面積,然后在較大的基礎底面積范圍內(nèi)填土下陷,隨陷隨填,直至填方達一定厚并能承受一定重量而不致下沉,再繼續(xù)于其上填土筑堤即可。
“擠淤法”與以上方法不同,當淤泥不太厚時,先于建筑軸線位置填土,邊填邊夯,將軟土向兩旁壓擠,待淤泥被擠出后,填土的土體即可直接達到堅實的地基上,逐漸擴大所填的土體與硬土層接觸,就會將淤泥排擠出基礎以外,建筑物便能得到穩(wěn)定。
東港濱海平原淤泥類土水工建筑物地基加固處理,砂層換置法在鐵甲灌區(qū)的溝新渡槽節(jié)制閘基礎、砂壩倒虹吸墩基礎等均得到應用;樁基法在鐵甲灌區(qū)渠首閘基礎采用了支承木樁,在友誼灌區(qū)洋河閘站基礎上采用了混凝土井柱,井柱在全灌區(qū)渡槽、橋梁等工程廣泛的應用。
總之,根據(jù)水工建筑物等級及規(guī)模,采用不同基礎處理方法,確保淤泥類土地區(qū)建筑物整體安全性,發(fā)揮建筑物的作用,造福于民。
1. 巖土工程試驗檢測手冊 遼寧科學出版社出版 1994
2. 羅家樞,周文哲.土力學 水利電力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