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旸
面包與鮮花
■沈旸
古代讀書人大多“學習目的明確”,一句“學而優(yōu)則仕”道出了無數求學者的心聲。但是有了這愿望卻不一定都能化為現實——有人十年寒窗最終贏得金榜題名,有人卻是屢試不第只能去著書立說或聚徒授業(yè)。按世俗的標準,前者的人生有意義,后者的人生無價值。但吊詭的是,前者之中的許多人最終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無人提及,而后者當中卻有不少人能流芳百世受人景仰。前者如唐代狀元李昂、宋朝狀元莫儔,或默默無聞,或身敗名裂;后者如明代落第者吳承恩、清代窮秀才蒲松齡,其名聞天下,又有幾人能及?由此看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取決于地位的顯赫和一時的得志。
人們總會希望自己的追求既實用又有超越實用的價值,可惜現實中常常難以兩全?!皩嵱玫摹?,不一定有多大的價值;“有價值的”,偏偏又難為當世所用?!皩嵱玫摹睎|西就像是廚房里的面包,可以滿足你的口腹之欲,卻難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什么痕跡;“有價值的”東西就像是一束鮮花,雖說賞心悅目怡人性情,卻是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其實,無論追求面包或者向往鮮花,這都是人類的正當需求,它們在本質上并無高低之分。但是,過于追求實用的人往往順應流俗,容易趨于平庸;追求精神豐盈的人,每每不容于時,卻能名垂青史。神童方仲永被父親當提款機使用實用得很,最終卻“泯然眾人”;思想家李贄的思想在當時無人接受,可今天看來卻是字字珠璣,引領時代。雖說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偉人,即使成為偉人也不能離開物質生活,但是每個想要讓自己的生命擁有最大價值的人,都不會屈從于利益,都會有精神上的追求。
追求精神的豐盈,是因為人們都不希望自己成為這個世界上的匆匆過客,都希望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一點可資記憶的東西。就像曹雪芹即便“舉家食粥酒常賒”,也要留下“字字看來皆是血”的鴻篇巨制——《紅樓夢》。精神上的富足是一種永恒的富足,精神上的充實才是一種高層次的充實,所以君子固窮也要求得精神上的豐碩。
追求精神的豐盈,有時必須以放棄物質享受為代價。江郎才盡,真正的原因絕不是那支生花妙筆的遺失,而是因為江淹步入仕途,生活安逸,失去了才華的根基——高遠的精神追求。正如魯迅先生所言:“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p>
伊斯蘭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說過:“如果你擁有兩片面包,就應當用一片去換一束水仙花?!闭嬲呢敻徊皇茄p萬貫,而是即便身居陋巷亦能有一份朝聞夕死的精神追求。我們的目標絕不僅僅是以面包果腹,更應當以鮮花裝點生命,讓生命更加絢爛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