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施 征
印度海軍新銳之“維克拉馬蒂亞”號
撰文|施 征
印度與俄羅斯的航母交易,真可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從這艘戰(zhàn)艦的歷次設計變遷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俄羅斯短距起飛攔阻降落技術的日益成熟,設計手段更加理性和先進。而印度海軍由于有了這艘新銳航母的加入,而使其海軍的作戰(zhàn)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原為蘇聯(lián)海軍的“基輔”級航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經過多年的改進,現在出現在人們視線里的“維克拉馬蒂亞”號,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當時在俄羅斯涅瓦設計局的主持下,新的設計方案基本不改動“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原有的升降機和島型建筑。只是將飛行甲板向前挑出約8米,而降落甲板向后延長約2米,起飛區(qū)也加以延長,其全新起飛跑道長度超過195米。經過這一改進,使得航母非常適合在印度洋高溫度、高濕度的運作條件下工作。
除此之外,涅瓦設計局還大刀闊斧地拆去了“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的大部分上部結構、約22. 1%的下層甲板艙室、部分原設計中的裝甲帶以及一切不必要的電子設備和內部線纜,僅僅保留了2~4個近程反導攔截系統(tǒng)的位置以及基本的導航雷達和電子戰(zhàn)設備的安裝位置。經過這些改裝后,“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的人員編制從原來的1635人下降到1200人,這也大量減少了費用支出。
最終完成的設計方案居然可以在機庫中存放多達14架米格——29K戰(zhàn)斗機和6架直升機,并能在飛行甲板上永久性存放12架米格——29K和4架直升機,全艦最多可攜帶飛機數量達到36架,高密度時能達到40架,而最初俄羅斯向印度承諾的僅僅是32架飛機。很明顯,這種改裝相當于將“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的戰(zhàn)斗力提升了20%。單次最大出動率從7架戰(zhàn)斗機提高到13架,最大攻擊能力提高近83%。甲板使用效率基本達到法國“戴高樂”航母的水平。對于一艘改裝的中型航母來說,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航母前甲板停機區(qū)能容納的飛機總數就是一艘航母單波次能出動的最大架次數量,現有設計確定了“維克拉馬蒂亞”號正常出動波次,小于5架時可以進行正常的各項操作,即5架戰(zhàn)術值班的出動數量。美國航母特混編隊在日常戰(zhàn)術巡航任務中僅出動1架預警機、2架戰(zhàn)斗機執(zhí)行警戒巡邏任務,三級戰(zhàn)術警備狀態(tài)時才出動4架戰(zhàn)斗機,保持2架威脅方向戰(zhàn)術警戒,2架外層防空圈待機。對比可知,“維克拉馬蒂亞”號在這方面的表現可謂毫不遜色。
防空方面,美國核航母在通常情況下會保持2座彈射器戰(zhàn)術值班,4架飛機處于5分鐘戰(zhàn)術狀態(tài)。一級戒備時,甚至會有2架戰(zhàn)斗機在起飛位置怠速等待,獲得指令后60秒以內就能升空。而“維克拉馬蒂亞”號起飛區(qū)沒有美航母那么大,只能提供2架飛機5分鐘警戒,如果算上緊急起飛點的能力,勉強可以做到4架飛機5分鐘戰(zhàn)術值班。在較寬松的狀態(tài)下,前甲板在保留緊急起飛通道的情況下可以停放大約9架飛機。這表明正常時“維克拉馬蒂亞”號可以在保留本艦防空出動能力下,發(fā)動9架次的單一攻擊波,或者以40分鐘為間隔連續(xù)發(fā)動2波次共計18架次飛機的攻擊,這個能力接近海灣戰(zhàn)爭時期的“中途島”號航母。在不考慮任何起飛操作的情況下,“維克拉馬蒂亞”號前甲板最多能夠容納大約16~17架回收的飛機,這表示航母有能力發(fā)動90分鐘間隔的兩波次共計32架次的攻擊波,這一能力與法國“戴高樂”號航母相比毫不遜色,接近更大型的美海軍“中途島”級別的能力。
一艘航母最能體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就是采用密集的大機群出動法,這時整個后甲板在起飛點以后都將擺滿準備起飛的飛機,這些飛機將依次從起飛點列隊按順序起飛,此時“維克拉馬蒂亞”號可在甲板上擺放大約16架整裝待發(fā)的戰(zhàn)斗機,在烏克蘭小鎮(zhèn)尼基塔的訓練表明,在正常的調度操作以及飛機無故障的情況下,起飛點能以平均每60~78秒的速度起飛戰(zhàn)斗機,可以在22~30分鐘內發(fā)出全部飛機。這個性能與法國“戴高樂”號航母在波斯尼亞南部的巡航中,17分鐘兩臺彈射器彈射9架“陣風”M戰(zhàn)斗機、2架“超軍旗”攻擊機的表現基本相當。
2013年完成改造的“維克拉瑪蒂亞”號開始進入印度海軍服役,它已經在世界航母史上留下了歷史性的一頁。
(責編:金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