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333403;.陶瓷工藝美院 33300)
張志湯(一八九三——一九七一),齋名亦陶,江西婺源縣人。一九〇一年入景德鎮(zhèn)余立卿紅店學繪粉彩,后被大官僚袁秋舫聘至南昌彩瓷。一九三五年入浮梁陶瓷職業(yè)學校任飾瓷教師,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四年創(chuàng)作極多,以山水瓷板為主,一九四五年后,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專、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為了研究張志湯,筆者將張志湯現可找到的作品資料,根據題材和年代,做了一個數據統(tǒng)計。見下表:
1931鴛鴦 1941山水?2 1955 牧牛1932喜鵲 1942馬、山水?3 1956 牧牛、山水1935山水 1943馬 1958 山水1936山水 1944馬?2、山水、菊1962 馬1937山水?5、人物 1945馬?2 1963 山水1938山水 1946山水?3 1964 山水1939山水 1948山水?6、馬、十二生肖1940山水 1950山水
根據作品主題來看,山水毫無疑問是張志湯創(chuàng)作最多的主題,其次是馬。創(chuàng)作題材也隨著年代的變化而相應地有一些細微的變動,顯示出了社會變遷給張志湯帶來的改變。仔細歸納,張志湯的瓷繪主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張志湯創(chuàng)作主題里最多的莫過于山水。山水自北宋以來,經過一批文人的倡導之后,千百年來便一直是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主題。那么山水到底代表了什么?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自然”與“山水”這兩個概念總是相伴相依的,“自然”亦指自然界,在中國人眼中,山水即是自然界本具屬性、性質及其精神的完美范型,所以,在中國,山水文化和山水藝術以自然觀念為核心,始終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而得以傳承和發(fā)展。在對自然的認識過程中,中國人的直覺方式與理性思考一直是并行而又相互影響、相互超越的,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方面,山水之美使得人性的仁、智等道德價值得以開啟;另一方面,之所以樂于山水,還是因為這個山水之間蘊藏著宇宙、天地、自然、人倫、德性等根源性存在的啟示,也就是“道”。而這個“道”即是主體精神與宇宙、自然精神相契相參的所得。中國的山水藝術亦是在這個模式下建立的強大自然隱喻系統(tǒng)。一處令人賞心悅目的精致或者一幅出之于筆底、得之于心胸的山水畫既是真實自然情感的內心表露,又載滿了宇宙、自然之美妙奧義。
張志湯的山水主題正是這樣對宇宙、自然無限眷戀的表現。另一方面,卻又不只是山水,山水之中也一直都有人的存在。人不光寄情在山水之間,同時也生活于自然之中。圖一的流水山水詩話瓷板,題詞為:“水秀山明景色幽;嵐光晴樓映清流;堤遙歸客情何急;??囱胖鄯憾伞!碑嬅嬗猩接兴?,山峰在霧氣中略顯迷蒙,柳樹、梅樹、松樹斜立在岸邊的巖間,江上有小橋、漁船,岸邊有人家,打漁、砍樵的人們一片安居樂業(yè),碼頭邊有遠眺的主客。
圖一
這種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幾近溢于言表。在張志湯的筆下,自然山水充滿了人性,對人世的眷顧。是畫家最深內心的真實自然觀表露。在他的繪畫中,人的介入更加劇了畫面的自然情感色彩,他們的“動”與自然的“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家的無限深情游走于這個山水靈境之間,賦予物象以生命和精神,正是對“天人合一”的最佳詮釋。
駿馬是張志湯瓷畫中的另一大主角,這位亦陶齋的主人對馬有著別樣的熱愛。馬的形象在詩詞、繪畫中都十分常見,沉淀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畫家愛馬,曹霸、韓干等人均以畫馬出神名揚于世。雕塑藝術家愛馬,如始皇陵的馬俑,漢代的青玉馬首、銅鎏馬,東漢的馬超龍雀,唐太宗的昭陵六駿,唐三彩雙馬等,均成了稀世珍寶。古籍里還有許多關于馬的傳奇故事,為馬增添了諸多靈性,寄托著人類對馬的深厚情誼。張志湯筆下的馬,正是對賢才志士的喻指。
張志湯從事瓷繪創(chuàng)作70年,從瓷繪技法成熟開始,畫馬的題材貫穿于他繪畫生涯的始終。圖四的單匹馬代表著畫家自身,風姿獨特,安靜的矗立在山林之際。圖二的八匹馳騁在原野的駿馬很有可能代表著“珠山八友”,姿態(tài)各異,各領風騷?!爸樯桨擞选弊鳛橐粋€瓷畫藝術團體,為景德鎮(zhèn)藝術瓷業(yè)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幅駿馬馳騁圖正是張志湯對“珠山八友”的贊頌和自豪之情。馬就是張志湯筆下賢才志士的代表主題。
圖二
建國后,張志湯的創(chuàng)作主題除了延續(xù)山水之外,增加了一些民國時期沒有的題材。如牧牛、麻雀、十二生肖等象征著富強的題材。這些作品不同于一般圖式以應景了事或銷售送人,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自己內心感情的真實寫照,從不像一般瓷繪藝人那樣畫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傳統(tǒng)吉祥圖式。那么為何在建國后出現了這樣一些寓意富貴、富強的主題呢?
這恐怕與社會大背景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歌頌社會主義新生活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旋律。如圖三的這件牧牛圖賞瓶,與1955年創(chuàng)作的粉彩春郊放牧圖瓶(圖四),題詞:“看我們社里的牛越來越多了”。畫面中陽春三月,楊柳依依,桃花灼灼,飛燕呢喃。眼前嶙峋的山石邊,平坦的草地上,散開著各色野花,兩個牧童悠然自得地騎在牛背上相對閑語。整個畫面緊扣時代,構圖嚴謹飽滿,線條流暢細膩,特別是牛的體態(tài)飽滿,體毛以絲毛之法繪出,顯得濃密纖細,極富真實感。1955年的張志湯,已步入晚年,生活安定,被聘為景德鎮(zhèn)工藝美術社陶瓷家,一個國家重點保護的景德鎮(zhèn)陶瓷精英人才的國家組織。這一段時間是張志湯一生最為衣食無憂的時期,有固定的優(yōu)越收入,有國家負責陶藝作品的銷售,陶瓷藝人只管創(chuàng)作,這在民國時期是不可想象的。
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自然和社會生活給藝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源于社會大背景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國后的陶瓷藝術,在社會轉型后,由分散無序的個體狀態(tài)轉變成集合規(guī)范的集體狀態(tài),這種新的國家組織生產,恢復瓷業(yè),包產包收包銷的政策在當時極大地推動了藝人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瓷繪工作者的社會地位提高,生活衣食無憂,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歌頌新生活,與時代同步,這一切使張志湯在瓷繪創(chuàng)作題材的選擇,主題的刻畫,技法的運用,意境的表達上都產生了新的變化,與民國時期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鮮明對比,成為一個表現出強烈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帶有濃厚社會色彩的章節(jié)。
圖三
圖四
本文從張志湯瓷繪創(chuàng)作的題材角度入手,分析傳統(tǒng)瓷繪向現代瓷繪的題材、圖像選擇、表現藝術思想,深化主題融入時代等問題。得出張志湯既與珠山八友一樣兼具中西技法,基本功底扎實的景德鎮(zhèn)瓷繪藝人,但又不是曲迎奉和,只為生計的單純工匠。他的作品滲透了他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征,是一個頗具性情的不屈不撓、不卑不亢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兼瓷繪藝術家,他是民國到新中國時期,景德鎮(zhèn)一批瓷繪老藝人的縮影。張志湯反映了他們共同的精神風貌。又因他瓷繪時間跨度很大,經歷了清末、民國、新中國三代社會變遷,新中國對清末民國傳統(tǒng)老藝人的改造也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以上資料摘自張志湯于一九五六年撰寫的《張志湯自傳》檔案底稿.
[2]徐桃生.《景德鎮(zhèn)“珠山八友”后時代美術陶瓷》;《皇窯瓷典》.2013年8月第2期.
[3]周思中.《方云峰在新中國的瓷繪創(chuàng)作》;《皇窯瓷典》;2013年8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