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奕++趙雅恒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無疑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當前,農村老年人的主要休閑活動方式是看電視、打麻將、聊天等。文章以H縣X鎮(zhèn)渡船村為例,通過對農村老年群體休閑活動狀況的描述,分析了該群體休閑活動的特點及其原因,并簡單運用社會學理論進一步分析,對該群體的休閑活動狀況進行思考。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休閑活動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18-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老年人在物質供養(yǎng)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 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了廣大老年人的重要訴求。目前農村老年人的文化娛樂主要集中在看電視、打麻將、聊天等群眾性文體活動,活動內容單一。同時,各種組織開展的文化休閑娛樂活動缺乏持續(xù)性、周期性。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老年活動場地等基礎設施的投入,但對文化活動的開展力度還不夠,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對此,筆者認為要想方設法地填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白”,就需要不斷地延伸、擴展和優(yōu)化老年朋友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空間”,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 關于“休閑”的闡釋
“休閑”之說,古已有之,人類對休閑的體驗與其對生命的自我反思同樣古老。從中國的字義學考證上看,“休”在《康熙字典》和《辭?!分斜唤忉尀椤凹獞c、歡樂”的意思,寓意是“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體的頤養(yǎng)活動得以充分的進行,“閑”通常引申為范圍,多指道德?!靶蓍e”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憩的辯證關系。
近現(xiàn)代大工業(yè)社會的崛起,使閑暇時間增多成為必然。很多社會思想家,包括馬克思、孔德、韋伯、齊美爾都對休閑進行了研究?!靶蓍e”是個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休閑方式不同,人們對休閑的理解與定義自然也就不相同。若把有關休閑的種種定義歸類,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出現(xiàn)在四種基本的語境中,分別是時間、活動、存在方式和心態(tài)。從時間的角度出發(fā),休閑被定義為為工作及滿足生理需要以外的時間,通常被稱為“自由時間”和“閑暇時間”。從活動的角度出發(fā),休閑被界定為人在工作及滿足生理需要時間之余,自由愉快地進行各種活動。從心理狀態(tài)出發(fā),休閑被界定為一種自由自在的存在狀態(tài)或澄澈開放的心靈感受。
筆者認為,休閑是一個復雜的現(xiàn)象,是一些現(xiàn)象的組合,不可能用單一的方式將其陳述清楚。本文選取從活動的角度來看待農村社區(qū)老年農民休閑情況。
2 農村老年群體休閑活動現(xiàn)狀
30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中國農民的職業(yè)結構、產業(yè)結構、耕作方式、勞動空間、生活方式等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這些農民進入老年階段后,閑暇時間增多,這一群體休閑現(xiàn)狀如何值得探究。筆者基于H縣X鎮(zhèn)渡船村進行實地調研,從休閑活動及其變化情況的角度來探討農村老年人休閑問題。
表1-1 老年群體年齡層次及性別與休閑活動
注: 60-79 歲為低齡老人,80 歲及以上為高齡老人。
通過訪談得知,春冬時節(jié),低齡老年人大部分覺得“無聊”,主要靠打麻將和聊天來打發(fā)時間,女性在冬季還會織毛衣和納鞋底,但如今逐漸以打麻將取而代之。高齡老年人通常是在院子里、墻角邊曬太陽閑聊。夏秋季節(jié),由于農事較為繁忙,大多老年人選擇在傍晚飯后,擺“竹床”聊家常。正月,若有流動戲班來村子里搭臺演出,幾乎全村老年人都會前往觀看(現(xiàn)在演出逐漸減少,幾乎沒有)。看電視的時間都是在晚上,且春冬比夏秋要稍長一點。大部分老年人對電視并無強烈興趣,相比和鄉(xiāng)親們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將,電視的吸引力很弱。
中國農村老年群體的休閑活動的確是以群體為中心,更多的是談話和交流,范圍也很有限,來源于實際的勞作生活的。相較城市豐富多樣的休閑娛樂活動,農村老年群體的休閑活動極其單調。近幾年,伴隨著關注老年事業(yè)的商家與非營利組織日益增多,城市老年人的休閑活動發(fā)展是相當迅速的,有些地方甚至年年有新意。但是,據(jù)筆者調查,渡船村農民的休閑活動幾十年幾乎沒什么變化,發(fā)展相當緩慢。
3 農村老年群體休閑活動單調與變化緩慢的原因
筆者認為農村老年群體休閑活動單調化的三點原因:
一是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農民收入從縱向上來看是成倍的增加,但是其他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價格也在上漲。從橫向來比較,其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是越來越大。若不能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那么休閑活動是不可能有所發(fā)展的。
二是文化設施。農村的文化設施相當落后,甚至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么像樣的文化設施。
三是知識文化水平。當今農村的老年群體大多都是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的,老年群體中大部分的人滿足于能認識基本的一些字,讀懂有關政府關于農業(yè)的文件就已足夠了。知識文化水平上的落后,使他們無法接觸有層次的、有水平的、高質量的休閑活動。
至于發(fā)展緩慢的原因,與這三點原因也是有一定的相關性的。這里,筆者用當代法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中的場域和慣習來論說。場域和慣習是布迪厄用以指代社會結構的兩種存在方式。
“所謂場域是一個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空間。每個場域都有自己獨特的邏輯,即推崇某種特殊的資本形式,如經濟場看重經濟,文學場或藝術場則看重文化資本。由于場域的相對獨立性,外界的各種因素從來不能直接作用于場域,而必須經過場域的”折射“才能發(fā)揮作用?!鞭r村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有的場域,它有自己獨特的規(guī)律和形式。在休閑活動上,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潛在的規(guī)則。盡管經濟得到一定的發(fā)展,或者說城市人的休閑樣式從各種媒體上似潮水般涌來,這些仍要通過這個特有的場域發(fā)揮作用,農民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社會結構以慣習的形式存在于行動者的身心之中。慣習是一整套性情傾向和指導認知的圖式。隨著個人不斷的接觸某些社會狀況,個人也就逐漸被輸入進一整套性情傾向。由于心智結構與社會結構的同源性,個人將眼前看成是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在農民休閑活動中,農民一直以來就進行著此種方式上的活動,它像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軌跡,農民無意識的就要從事這樣的休閑活動。從來不會去想有任何的改變或者思考為什么外面有錢人的休閑方式那么多。在電視上看到或外出返鄉(xiāng)人那兒聽到各種稀奇古怪的活動方式,農民只是當時驚異,但很快又覺得理所當然,仿佛那些人不是他一個世界的,還是依然繼續(xù)自己固有的生活,這些農民隨著年齡增長構成農村中龐大的老年群體。
在場域和慣習的作用下,農村老年群體休閑活動的緩慢發(fā)展是可以得到解釋的,連自身都無法要求改變和發(fā)展,那么就真的比較難有所改變了。
4 農村老年群體休閑活動狀況的進一步思考
農村的老年群體似乎是游離在繁華邊緣的陌生人,世上五光十色的景象與他們總是毫不相干。愈發(fā)被關注的“休閑”也將這個群體遠遠的拋在后面,好像他們注定是游離在繁華邊緣的。很多學者研究老年人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少數(shù)學者開始關注城市老年群體在機構或在社區(qū)的休閑活動現(xiàn)狀。但是,農村老年群體的休閑問題也是值得關注與思考的。城市老年群體中流行的旅游、廣場舞、上網、保健訓練、康復訓練,還有社區(qū)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老年大學中豐富多彩的學習與交流活動,這些休閑活動在農村老年群體眼中,完全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休閑活動聞所未聞。
當代中國的經濟飛速發(fā)展,但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基尼系數(shù)數(shù)字之高令人擔憂??v向比較,農村老年群體的生活水平是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的,但是在休閑活動上卻仍是一味的單調化,這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提高農民休閑活動的質量,使其更加豐富,這是個難題,并不是僅僅靠經濟的發(fā)展,收入的增多就能解決的。
據(jù)此,筆者簡單提出建議:一是加強農村的文化設施建設;二是培養(yǎng)農村基層干部老年服務意識;三是季節(jié)性的組織農村老年人開展團體娛樂活動;四是鼓勵大學生志愿者進村開設“興趣學習班”。
參考文獻
[1] (美)杰弗瑞·戈比著,康箏,田松譯.《你生命中的休閑》[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P5-90.
[2] (澳)馬爾科姆·沃特斯著,楊善華等譯.《現(xiàn)代社會學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P209-214.
[3] 許曉茵,李潔明,張鐘汝.《老年利益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P143-164.
[4] 鄭也夫,沈原,潘綏銘.《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2004》[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5] 田翠琴,齊心.《農民閑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P62-231.
[6] (美)艾澤歐-阿荷拉(SeppoE.Iso-Ahola)著,謝彥君等譯.《休閑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159-180.
[7] 史鐵爾.《農村社會工作》[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P2-9,P147.
[8] 陳濤.《老年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P175-206.
作者簡介:單奕,碩士,南京鐘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養(yǎng)老教學和研究;趙雅恒,碩士,南京鐘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養(yǎng)老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