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教學不同于知識學習,是一種技能的傳授,而不是一種知識的傳授,是師生間的雙向互動活動。隨著漢語日益國際化的發(fā)展,它的使用率越來越高。學習漢語者的目的不是為了多一種知識,而是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能用漢語進行交際,達到用漢語交流的最終目的。而如何能使學習者有效掌握學習漢語,教師在漢語課堂教學中如何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對外漢語教學法有很多種,本文著重與分析歸納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教學法;歸納法;具體運用
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或分論點,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歸納法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說之歸納法,后者我們稱為例證法。歸納法是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結論。它把特性或關系歸結到基于對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觀察的類型;或公式表達基于對反復再現(xiàn)的現(xiàn)象的模式的有限觀察的規(guī)律。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歸納法,是從特殊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的推理,是一種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具體運用到語法的講解上就是先讓學生接觸到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大量的練習,然后從這些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概括出語法規(guī)則。這是一個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過程。
由于歸納法是從具體句子的分析和大量練習的研究而得出最后一般的結論,在運用歸納法進行教學時,應有大量的例子練習,并由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最后的結論。下面以我在菲律賓小學上的三年級第一課的知識點為例來說明歸納法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
課文中的原句是“大山比馬麗高,馬麗比大山矮。”
首先,將句子以空格拆開,便是 大山 比 馬麗 高。然后將句子中的大山,馬麗換為自己班里同學的名字。例如:郭俊良比洪家樂高;洪敏佳比曾玉玫高;馬蘇菲比王宏慈高……讓學生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都是“compared with the second one, the first is taller”。然后得出”A比B高”的意思是“A is taller than B”。
然后繼續(xù)舉不同的例子:
這只鉛筆比那只鉛筆長。
這本書比那本書好看。
漢語比英語難。
郭俊良比王宏慈帥。
中國比菲律賓大。
洪瀅琪比洪勝萍漂亮。
許多物質(zhì)的性質(zhì)、組成、反應現(xiàn)象都具有相似之處,將其進行歸納,可強化同學們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和掌握。上述舉例之后,繼續(xù)引導同學分析,上面所有的句子里面,“比”字前面和后面的都是名詞,我們可以用“A”和“B”來代替,然后后面緊跟著的都是形容詞,所以所有的句子我們都可以表達為“A比B+形容詞(adj)”,來表示“A is +adj than B”。
在學生懂得了歸納出來的一般句型后,就讓學生每人練習一到兩個句子加以熟悉。
然后緊接著繼續(xù)給出其他例句:
曾玉玫的頭發(fā)比洪敏佳的頭發(fā)長。
老師的書比你們的書厚。
女生的字比男生的字好看。
郭俊良的成績比王宏慈的成績好。
我的蘋果比你的蘋果小。
楊金仁(的)家比王宏慈(的)家遠。
這次的例子其實是上面例子的延伸。舉例之后繼續(xù)分析,“比”字的前后都是名詞的所有格形式,既可以表示為“A的+名詞+比+B的+名詞+形容詞”,表示“A’s + n + is +adj + B’s + n”。但同時要強調(diào)的是,在二者進行比較時,一定是同一性質(zhì)的的事物在進行比較。在學生掌握之后,同樣的進行造句練習加以鞏固。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歸納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也不例外。歸納法的應用,能夠體現(xiàn)眾多事物的根本規(guī)律,而且能體現(xiàn)事物的共性,無疑能夠比較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己有知識,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加強學生的邏輯分析整理能力;但同時,歸納法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不強,運用歸納法總結出來的結論不一定適用于每一次句型的應用,但學生往往喜歡以偏概全的用一個結論去解釋全部,容易犯不完全歸納的毛病。這時候,老師的從旁協(xié)助和及時糾正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在學生的課堂練習中,應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同時課下的練習則可以加強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掌握的知識,同時也是課下的二次歸納,若課上課下配合得當,再加以其他教學法,例如演繹法相配合,相信效果會非常明顯。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學對象是小學生,孩子雖然接受的快,但忘記的也快,尤其是對于這種比較的句子,也很容易混淆。所以在講解歸納之后,大量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尤其要多注意學習進度較慢的同學。所以規(guī)律又有趣的練習也是鞏固歸納法的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