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來教學的中國,離開英語課堂后,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磨蝕情況非常顯著。所以,充分了解語言磨蝕的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對于學習和維系一門外語知識具有重大實際意義。本文從詞匯磨蝕的角度闡述英語語言磨蝕的成因和規(guī)律。
關(guān)鍵詞:語言磨蝕;詞匯磨蝕;外語教學
0.引言
語言磨蝕(簡稱語蝕)指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者在接受語言教學之后由于經(jīng)過若干時間(例如數(shù)月、數(shù)年乃至數(shù)十年)不使用而產(chǎn)生的第二語言或外語技能和知識喪失或退化的現(xiàn)象。(蔡寒松,周榕,2004:924) 語言學習與語言磨蝕互為逆過程。所以,研究語言磨蝕的產(chǎn)生、發(fā)展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反過來對促進外語的學習有著極大的作用。
有相當大一部分語言研究者從詞匯的角度出發(fā)研究了語言磨蝕現(xiàn)象,究其原因,在英語的詞匯、閱讀、聽力、寫作、語法這五項中,詞匯是最易受到磨蝕的。所以詞匯磨蝕研究方面的成果可謂碩果累累。
1.國外學者的詞匯磨蝕研究
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語言研究專家Cohen就指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對已獲得的語言知識接觸或使用的減少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詞匯磨蝕。(Cohen 1989:135-150)國外其他語言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各種母語者的不同外語語種都存在詞匯磨蝕,停止接觸外語的時間越長, 損耗越多;詞匯磨蝕與磨蝕前外語水平負相關(guān),磨蝕前外語水平是影響外語磨蝕的關(guān)鍵性因素,磨蝕前外語水平越高,磨蝕率越低;高頻詞匯和掌握較好的詞匯最耐磨蝕。(Messelink1984;Graham 1990;Grendel 1993)
2.國內(nèi)學者的詞匯磨蝕研究
國內(nèi)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英語學習者停止或減少接觸英語一段時間后英語詞匯認知能力的變化情況,從而得出英語學習者在停止或減少英語接觸一段時間后英語詞匯磨蝕的規(guī)律。
李桂艷用詞匯測試的方法對120名大一和50名大四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詞匯掌握情況進行調(diào)查,得出以下結(jié)論:隨著二語接觸的減少, 二語詞匯會發(fā)生明顯磨蝕。并且,停止接觸二語的時間越長, 損耗越多。(李桂艷 2008: 83-84)
李艷紅通過對123名大一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詞匯測試發(fā)現(xiàn):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對已獲得的語言知識接觸或使用的減少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詞匯磨蝕,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輸入來減少詞匯知識磨蝕的可能性或降低磨蝕的速度。(李艷紅 2008:71-76)
李可夫指出,外語詞匯磨蝕的實質(zhì)是大腦對記憶內(nèi)容讀取能力的退化或讀取速度的減慢。學習者習得的外語詞匯并不是從大腦中消失了,它們保留在大腦中,但是由于使用的減少或其他原因,導致信息通道的堵塞,學習者不能順利讀取信息,在外界看來就是詞匯水平受到了磨蝕。(李可夫 2012:23-24)
從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中國這種學習外語的氛圍中,由于學習僅限于課堂,學完后缺乏使用的機會,詞匯就更易受到磨蝕了。
3.小結(jié)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語言專家和教學工作者重視研究探討語言磨蝕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只要語言學習者減少或停止接觸習得的外語或第二語,磨蝕就會隨之產(chǎn)生。如果學習者在學完一門外語或二語后不采取相應(yīng)的維護措施,或教師在教授一門外語或二語時不未雨綢繆地為減緩即將發(fā)生的語言磨蝕做準備,那么毫無疑問,語言學習者在學習語言時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將會遭到很大程度的浪費。
由于詞匯是一門語言的基石,又是最容易受到磨蝕的語言知識,所以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要采取一些特別的教學方法來教授詞匯知識。例如:不能孤立地重復(fù)詞匯知識,而是應(yīng)該把詞匯放在相應(yīng)的場景中,讓學生在進行語言交際時深刻地體會某個詞匯的意義及用法。學生應(yīng)當積極主動地采取一些相應(yīng)的措施來增加日常接觸外語的機會,如:看電影、雜志、報紙,與外國人聊天等。
參考文獻:
[1]Cohen, A. 1989. Attrition in The Productive Lexicon of Two Portuguese third language speakers.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 135-150.
[2]Graham, C. R. 1990. What is lost and why: A study of language attrition among fluent adult speakers of Span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P]. Paper presented at Deseret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ymposium.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ah.
[3]Grendel. M. 1993. The Attrition Maintenance of Lexical Knowledge. [D]. University of Nijmegen.
[4]Messelink, J. 1984. Het verlies van woordenkennis van het Frans. [D]. Nijmegen: KUN.
[5]蔡寒松,周榕,2004,語言耗損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4):924-926。
[6]李桂艷,2008,大學英語詞匯磨蝕調(diào)查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3):83-84。
[7]李可夫,2012,作為外語的英語詞匯磨蝕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6):23-24。
[8]李艷紅,2008,英語詞匯磨蝕的詞頻與終極外語水平的相關(guān)分析[J]。外語教育(00):71-76。
作者簡介:馬玉玲(1990.05-),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