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急診救治分析。方法對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AMI患者88例的急診救治與護理配合方案進行了回溯式研究分析。結果結果顯示82例經臨床急診救治后順利出院,但有2例心臟驟停患者與4例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于救治途中或病發(fā)12h以內,死亡率為6.82%。在臨床并發(fā)癥方面無1例臨床發(fā)生明顯的過敏反應或腦出血等嚴重副作用。結論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須采取及早出診、初步診斷、及時處理的第一措施,在臨床上除及時給予治療外還應針對性護理配合,在臨床治療中對患者臨床體征等方面變化進行嚴密觀察并護理配合。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作為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一種嚴重類型,統(tǒng)計顯示近年來其臨床發(fā)病率呈現逐年上升態(tài)勢[1]。醫(yī)學數據顯示約4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是在開展治療前死亡,同時約65%的心肌梗死者死亡時間集中在發(fā)病后8h以內,抓住院外有效急救方式及反應速度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成功的關鍵所在[2],因此這就要求醫(yī)學上必須針對急救方式制定切實可行有效且及時易行的方案[3]。由于AMI的病情變化快,因此在挽救頻死的心肌、縮短患者等待有效治療的時間上,急診救護具備著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4]。所以,急診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著全面綜合的業(yè)務技術水平以及高度的責任意識,以期能減少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的致死率。為了探討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急診救治分析,本文選擇本院自2011年3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AMI患者88例的急診救治與護理配合方案進行了回溯式研究分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自2011年3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AMI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男性56例,女性32例;患者的年齡區(qū)間為49~74歲,平均年齡為(58.4±8.0)歲;患者發(fā)病起至醫(yī)院接診所間隔的時間為10min~210min,平均間隔時間(90±10.4)min?;颊甙凑招募」K啦课粎^(qū)分為下壁AMI患者15例,廣泛前壁AMI患者26例,前間壁AMI患者18例,下壁合并右室AMI患者15例,下壁合并右室及后壁AMI患者14例。按臨床癥狀表現:71例患者主訴為胸部疼痛或胸部不適,12例患者主訴為劍突下疼痛或不適,5例患者主訴為惡心和嘔吐。
所有88例患者均經臨床癥狀、心電圖及心肌壞死標志物檢查完成綜合確診,臨床診斷均證實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標準要求[5],亦即所有心肌梗死患者的均符合以下三項條件中的兩項予以確診:①患者存在缺血性胸痛的臨床病史;②患者的心電圖顯示已然發(fā)生了動態(tài)演變;③患者心肌壞死的血清標記濃度已發(fā)生了動態(tài)改變。
1.2急救護理措施
1.2.1急救方案醫(yī)護人員在發(fā)病第一時間應囑并確?;颊咄耆P床休息,杜絕參與任何活動,給予多參數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護,并持續(xù)給予患者吸氧以改善心肌供氧狀態(tài)。給予患者口服腸溶阿司匹林(300mg)和硫酸氯吡格雷(300~600mg)。如患者血壓和心率狀態(tài)許可,則可以選擇給予口服倍他樂克和(或)依那普利,同時給患者服用有效的止痛劑(嗎啡等)以便能及時緩解患者胸痛癥狀。
為患者搭建靜脈通路,可通過微量泵將單硝酸異山梨脂注入以保護缺血心肌但避免血壓低于舒張壓90mmHg/收縮壓60mmHg。在患者病情允許下,應第一時間在急診科開展溶栓治療或行急診PCI手術。
1.2.2護理干預
1.2.2.1心理護理急性心肌梗死基本上都是意外發(fā)病較為突然,同時會伴隨有心前區(qū)出現壓榨性疼痛,這就難免致使患者在入院后出現焦慮、緊張、恐慌或躁狂等負面心理狀態(tài),這都會對疾病的發(fā)展以及治療方案的實施造成不利影響。除此以外患者的身體還可能被引發(fā)脂肪與糖原分解,造成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增加,從而加重了動脈硬化疾病嚴重程度。針對上述情況應由護理人員通過熱情主動的疾病知識介紹,為患者宣教并導入臨床保持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重要性與意義,鼓勵并幫助患者保持積極配合的態(tài)度。對于個性色彩濃厚的患者,可在必要時針對不同背景、性格與習慣患者實施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進行心理疏導。
1.2.2.2吸氧護理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急救必須保證吸氧過程的配合,這樣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血氧飽和度、對心絞痛程度有所緩解、減少心律失常的發(fā)生,使得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圍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護理人員應保證在急救全程進行吸氧操作的配合,避免因護理缺失導致吸氧效果不佳。
1.2.2.3臥床護理對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保持絕對的臥床休息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安排能夠降低患者心肌耗氧量進而減少心肌損害發(fā)生的嚴重程度。一般自病發(fā)起絕對休養(yǎng)時間超過72h后在視情況開展其它工作。為保證休息效果,臥床期間醫(yī)護人員應著力營造安靜舒適的病室環(huán)境,盡可能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病房探視行為,并限制患者初期的床上活動。
1.2.2.4心電監(jiān)護心肌梗死患者一經確診后并計入急診監(jiān)護病房開始,就應該對臨床體溫、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發(fā)現異常情況應及早報醫(yī)生處理以便消除早期并發(fā)癥。
1.3統(tǒng)計學方法文中所得全部數據均應用SPSS16.0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2結果
本次研究中的88例患者,有82例經臨床急診救治后順利出院,但有2例心臟驟?;颊呓洭F場急救無效致死,另有4例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于救治途中或病發(fā)12h以內,總死亡率為6.82%。在臨床并發(fā)癥方面,文中記錄無1例臨床發(fā)生明顯的過敏反應或腦出血等嚴重副作用。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持續(xù)痙攣或發(fā)生狹窄、阻塞而導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心肌壞死等臨床急癥,最終會嚴重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6]。急性心肌梗死具備有發(fā)病急、病程演變快、易猝死等顯著特點,其臨床主要表現為胸痛、急性循環(huán)功能障礙以及關聯心肌損傷、缺血和壞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電圖指證改變[7]。經臨床統(tǒng)計證明,造成心肌梗死發(fā)生的最常見危險因素為高血壓、煙酒嗜好、糖尿病、高血脂癥、代謝綜合征等一系列習慣或疾病。通過急診救治可以盡早恢復患者血液運輸,挽救瀕臨壞死的心肌部位以縮小心肌梗死的范圍,盡可能恢復心臟功能[8]。
和其它多種危急重癥一樣,心肌梗死因突發(fā)于醫(yī)療場所外部因此在入院前第一時間進行的急診救治會發(fā)生極為關鍵的作用[4]。如何抓住院外有效急救方式及反應速度是能否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搶救的關鍵所在。同時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了臨床上及時給予治療外還應進行積極有效的護理配合,在臨床治療中對患者臨床體征等方面變化進行嚴密觀察,及時對于常發(fā)的并發(fā)癥進行有效處理。
本文通過對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間所收治的AMI患者88例的急診救治與護理配合方案進行了回溯式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有82例經臨床急診救治后順利出院,但有2例心臟驟停患者經現場急救無效致死,另有4例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于救治途中或病發(fā)12h以內,總死亡率為6.82%。在臨床并發(fā)癥方面,文中記錄無1例臨床發(fā)生明顯的過敏反應或腦出血等嚴重副作用。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發(fā)病急、病情演變快的特點,醫(yī)護人員必須采取及早出診、初步診斷、及時處理的第一措施。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第一時間的急救措施對后期治療效果有著顯著的積極意義。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展開:①及早出診:急救車必須在接到急救電話后的2min內出發(fā),隨車應配備好心電圖機、心電監(jiān)護除顫儀、氧氣瓶以及氣管插管設備等等必需常用到的急救藥品及器材;②初步診斷:在急救現場,醫(yī)生應根據患者的先兆癥狀及典型表現、特征性心電圖的改變完成初步診斷并針對性判斷施救;③及時處理:對于完成初步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必須及時進行就地搶救。同步安排入院并通過血清心肌酶學等指標的檢查監(jiān)控予以確診。在完成確診后保證患者絕對的臥床休息狀態(tài),同時給予低流量持續(xù)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建立靜脈通路、給予尿激酶等方式進行救治,待身體條件呈良性后則轉至急診科開展溶栓治療。
在臨床上除及時給予治療外還應針對性護理配合,在臨床治療中對患者臨床體征等方面變化進行嚴密觀察,在護理配合方面應著力就心理護理、吸氧護理、臥床指導、心電監(jiān)護等方面展開護理配合,及時對于常發(fā)的并發(fā)癥進行有效處理。
參考文獻:
[1]陳健蘭,楊金環(huán).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護理體會[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3,33(Z1):50~52.
[2]韓彥輝,王素梅,李海霞.急診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3:25.
[3]胡少明,蔡秋妮.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急救現狀及策略探討[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3(9):836~837
[4]植秀珍,陳錦堅,劉超群.急救護理路徑對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現代醫(yī)院,2013,3:72.
[5]曾海燕,高秀蘭,盧志勤.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臨床醫(yī)藥版),2007,4(8):39~40.
[6]李共梅,甘國會.急性心肌梗死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分析[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1,10:312.
[7]歐陽小鹿,齊麗娜.7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護理及體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9:129.
[8]孫剛,吳麗娥,李倩影,等.急性心血管事件院前急救的應急策略及流程探討[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9,21(6):343~345.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