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應用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對患有翼狀胬肉的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將我院收治的82例患有翼狀胬肉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1例。采用傳統(tǒng)翼狀胬肉切除術方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治療;采用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對治療組患者實施治療。結果治療組患者翼狀胬肉病情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眼部功能恢復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結論應用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對患有翼狀胬肉的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翼狀胬肉;治療
翼狀胬肉患者的病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視力水平會明顯下降,進而導致出現散光、眼部不適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表現,對患者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1]。本次研究對翼狀胬肉患者實施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的效果進行研究?,F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患有翼狀胬肉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44~81歲,平均年齡(56.4±1.9)歲;眼部功能異常時間1~18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1±0.6)個月;治療組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56.5±1.8)歲;眼部功能異常時間1~16個月,平均患病時間(5.3±0.5)個月。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翼狀胬肉切除術;治療組實施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具體操作:在顯微鏡下,沿著翼狀胬肉周邊進行刮除處理,并使前彈力層表面充分暴露。找到胬肉下側緣褶皺,用有齒顯微鑷子輕輕夾持,用剃須刀片沿前彈力層向胬肉的頭端進行分離處理。操作時應保證角膜中央和附近兩大區(qū)域是沿前彈力層表面進行分離處理的,從最容易實施分離操作的地方開始,按照由易到難的基本順序,對角膜中央區(qū)進行保護,以免損傷到前彈力層。然后對角膜周圍的翼狀胬肉進行分離處理,對與角膜粘連比較緊密的一些翼狀胬肉如果不能夠沿前彈力層進行分離處理,可沿淺基質層進行切除操作。最后分離球結膜下面的胬肉,在剪出后,可在鞏膜表面和球結膜之間放置一個裂霉素面片,并用氯化鈉注射液沖洗結膜和角膜,縫合切口[2]。
1.3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眼部功能恢復時間、翼狀胬肉病情治療效果、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進行對比。
1.4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痊愈:眼部的手術區(qū)域處于潔凈、光滑狀態(tài),結膜非常平整,結膜上沒有出現任何充血癥狀,角膜創(chuàng)面上皮能夠對手術區(qū)域進行完全覆蓋,且比較光滑,沒有出現異常增生成纖維細胞和任何的新生血管。有效:眼部的手術區(qū)域基本潔凈、光滑,結膜基本平整,結膜上存在程度輕微充血癥狀,角膜創(chuàng)面上皮基本可以對手術區(qū)域進行覆蓋,沒有增生成纖維細胞或新生血管。無效:沒有達到上述兩項評價標準的要求[3]。
1.5統(tǒng)計學分析 全部數據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數據處理軟件處理,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形式表示所得計量資料,并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如果兩組數據P值比較結果<0.05,則數據間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翼狀胬肉病情治療效果,見表1。
2.2眼部功能恢復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 對照組患者在傳統(tǒng)翼狀胬肉切除術后(26.91±5.16)d眼部功能恢復正常,術后住院治療(14.88±3.15)d;治療組患者在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后(21.15±4.33)d眼部功能恢復正常,術后住院治療(10.97±2.59)d。兩項指標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翼狀胬肉疾病在發(fā)展過程中將會對廣大患者的角膜上皮和前彈力層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然而,該疾病的病理學發(fā)展過程卻并不是單一的增生和變性的發(fā)展過程,而是一個增生和變性結合并不斷發(fā)展的過程[4]。在本次研究中運用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方式對該疾病患者進行治療,結果證明該方案是簡便、可行的,且與患者角膜的生理解剖學特點更為符合,故而在實施分離操作的過程中難度更小。
參考文獻:
[1]莊紹君,雷帥臣,蔡光輝.三種不同術式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對比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1,19(2):168.
[2]張貽轉,劉建華,何桂華.前彈力層表面翼狀胬肉切除術的早期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8,26(11):1226.
[3]李納,鄒留河,蘇曉鐸,等.翼狀胬肉大小與角膜地形圖的相關性研究[J].眼科,2009,12(6):335.
[4]陳蓓莉.改良翼狀胬肉切除術的臨床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8):2274.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