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肺結核合并咯血的臨床治療。方法 采用小劑量垂體后葉素加普魯卡因治療結肺核咯血。結果 40例患者中,有效止血37例,有效率為92.5%。17例在1h內大咯血停止,13例在6h內大咯血停止,7例在12h內咯血停止;無效3例。結論 普魯卡因與腦垂體后葉素合用治療肺結核咯血,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肺結核;咯血;垂體后葉素;普魯卡因
肺結核是一種肺部慢性疾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約30%的肺結核患者會有咯血發(fā)生,一旦患者發(fā)生大咯血不能及時處理,會導致患者失血性休克、血塊堵塞喉嚨引起死亡。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控制患者咯血的首要方法,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采用小劑量垂體后葉素加普魯卡因對肺結核咯血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3~67歲,經臨床診斷,40例患者均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標準,痰檢均為陽性,鏡像學檢測X線片顯示肺結核呈典型表現,行PPD試驗為強陽性或陽性。均經CT排除支氣管擴張、腫瘤和肺膿腫等疾病。所有患者均無高血壓病史,無出血、凝血功能障礙及過敏史。
1.2方法
1.2.1常規(guī)治療 囑患者臥床休息,給予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藥物進行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并依據患者臨床體征及癥狀進行預防感染、加用止血芳敏和止血敏等治療。
1.2.2垂體后葉素加普魯卡因治療 在給予抗結核藥物和抗生素治療前,在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加入垂體后葉素6U緩慢靜滴,后用5%葡萄注射液500mL中加入腦垂體后葉素24U靜脈滴注,1次/d, 再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加入普魯卡因300mg,對患者作皮試觀察后,靜脈滴注,滴速控制在10~15min左右。觀察患者是否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及用藥后好轉情況,可以此調整患者的用藥量。當患者無咯血現象后,應繼續(xù)滴注1~3次/d,逐漸停藥,并對患者行抗炎、抗結核治療,以預防出現并發(fā)癥。
2結果
本組40例患者,37例患者經治療后有效止血,3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2.5%。其中在1h內停止大咯血的患者有17例,在6h內停止大咯血的患者有13例,在12h內停止大咯血的患者有7例,見表1。
3討論
肺結核是臨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對患者身體的多個器官都具有不利的影響。肺結核的病理特點以滲出、增生和變質為主,當出現干酪樣壞死時,壞死物經氣道排出后殘留空腔,形成空洞[1]。肺結核在臨床上是慢性病,但患者也可能會急性發(fā)病,并伴有咯血、咳嗽、乏力、低熱等癥狀,咯血是指患者咳嗽時,有血液從口腔咯出,是由于患者肺實質、支氣管和氣管出血而導致的。肺結核患者發(fā)生咯血的情況在臨床較為常見,是由以下原因導致的:①血管受纖維組織牽拉導致破裂出血或由于結核病灶直接侵蝕周圍血管組織而出血;②并發(fā)支氣管擴張呈肺結核性和結核性;③空洞內肉芽組織增生或動脈瘤破裂等。肺結核咯血量大會導致患者發(fā)生失血性休克、肺不張甚至窒息等嚴重合并癥。
臨床上,垂體后葉素是治療肺結核咯血的首選藥物,垂體后葉素能直接興奮血管平滑肌,使肺血管平滑肌收縮,降低肺循環(huán)的血流量,有利于對患者的止血;垂體后葉素起效快,半衰期短,失活快,藥物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后在患者體內維持30min左右即會被肝臟迅速滅活,此時可能反彈性引起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舒張,出現反跳性出血,因此在臨床應用時應控制其緩慢靜脈滴注,若注射過快、注射量過大,可能導致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如腹痛、惡心、面色蒼白、出現便意等。另外,對高血壓、心臟病、妊娠期婦女等患者不適用垂體后葉素進行治療。
垂體后葉素具有抗利尿作用,可能引起患者水滯留。因此,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適當限制輸液量,并適量補充電解質,以預防發(fā)生酸血癥。普魯卡因用于治療咯血,其止血機制現認為與抑制血管運動中樞、興奮迷走神經、擴張外周血管、減少肺血流量、降低肺動脈壓及支氣管動脈壓有關[2]。本組研究中采用小劑量垂體后葉素加普魯卡因治療肺結核咳血有效率為92.5%。
普魯卡因與腦垂體后葉素合用,可消除腦垂體后葉素的應用限制和不良反應,對治療肺結核咯血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Im JG,Itoh H,Shim YS.CT findings early acutive disease and sequential change with antituberculous therapy[J].Pulmonary tubercuosis,1993(3):23.
[2]滿中華.普魯卡因治療大咯血68例療效分析[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03,3(5):31.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