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12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髖關節(jié)表面置換術。術前充分準備,進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規(guī)范功能鍛煉,做好并發(fā)癥的觀察及預防。手術均獲成功,切口均一期臨床愈合;早期無股骨頸骨折、感染、關節(jié)脫位、血管神經(jīng)損傷、深靜脈栓塞、假體脫位等并發(fā)癥。提示應用全髖關節(jié)表面置換術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效果滿意,全方位的護理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jié)表面置換;護理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主要累及中軸骨骼的慢性進行性疾病,好發(fā)于青少年男性。髖關節(jié)受累后易出現(xiàn)關節(jié)畸形,嚴重者引起非功能位強直,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全髖關節(jié)表面置換術(THSR)具有創(chuàng)傷小、脫位率低、術后活動度好、能保留較多股骨近側骨量、有利于翻修手術等獨特優(yōu)勢,為治療AS并髖關節(jié)受累患者開辟了新的途徑。本科于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對12例AS患者進行了THSR,經(jīng)3~7個月的隨訪,近期療效滿意,現(xiàn)將護理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齡18~46歲,平均36.0歲。其中5例雙髖受累者雙髖呈骨性強直,活動度為0°,屈髖畸形15°~35°;2例患髖呈纖維性連接,屈伸活動度20°~35°。患髖總活動度0°~160°,平均45.0°。影像學檢查顯示所有患者均存在骶髂關節(jié)病變。實驗室檢查顯示所有患者HLAB27均為陽性;3例類風濕因子陽性,余為陰性;4例血沉、C反應蛋白不同程度升高。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新一代全髖表面置換假體,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側臥位,采用后外側切口。切開顯露過程中注意保護股外側支持帶的血液供應,暴露股骨頭和髖臼,將股骨頭脫出。充分暴露髖臼,清除髖臼內(nèi)軟組織,按正常髖臼方向用髖臼銼磨削髖臼,壓配置入髖臼假體。自股骨頭頂部中心用股骨頸中心定位器與股骨頸縱軸相平行方向打入導針,然后沿導針方向用空心鉆鉆孔。沿導桿方向用與股骨頸直徑相同的桶狀銼磨削股骨頭至頭頸交界處。截除股骨頭多余部分。調制骨水泥至拉絲期,分別置于股骨頭表面和股骨頭假體的內(nèi)面,將假體中軸柄插入股骨頸中心軸骨孔內(nèi),持續(xù)加壓至骨水泥干固。去除多余骨水泥,將髖關節(jié)復位。檢查髖關節(jié)活動有無異常。放置負壓引流,逐層縫合。
1.3結果 患者住院12~18 d,平均14.0 d,切口均一期臨床愈合。術后隨訪3~7個月。無股骨頸骨折、感染、關節(jié)脫位,血管、神經(jīng)損傷、深靜脈栓塞、脂肪栓塞等并發(fā)癥?;颊呱钯|量均明顯提高,生活均能基本自理。
2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 本組患者患側髖關節(jié)疼痛、活動受限,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他們對手術效果極為關注,迫切希望早日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患者對此缺乏認識,對治療效果心存疑慮。故常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心理。醫(yī)護人員向其介紹THSR的特點、優(yōu)勢及術后注意事項、康復計劃、手術預期效果等。告知患者新一代的表面置換假體在多個方面做了改進:介紹已恢復功能的典型病例與患者相互交流,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他們以積極、平和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
2.1.2術前準備 ①術前 3 d訓練患者掌握常用的術后鍛煉方法,包括股四頭肌收縮鍛煉、腘繩肌鍛煉、直腿抬高運動、仰臥屈髖屈膝運動等。②術前1 d常規(guī)備皮,備皮時防止損傷皮膚;完善各項檢查,如HLA2B27、血沉、血尿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X線片及CT等;術前常規(guī)禁食水、導尿、備血;手術前1 d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前練習床上大小便。
2.2術后護理
2.2.1預防并發(fā)癥 髖關節(jié)脫位、切口感染和深靜脈血栓是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需做好以下護理工作:①預防脫位:根據(jù)聯(lián)合麻醉護理常規(guī),術后6 h內(nèi)應去枕平臥,術后1 d內(nèi)要保持平臥體位,次日可取低角度半臥位床頭抬高<30°,以避免髖關節(jié)后脫位。1 w后可取床頭抬高45°~60°的半坐臥位,但要叮囑患者身體與大腿的夾角不宜<90°??善脚P或半臥位,但患髖屈曲<45°,不側臥,雙足要穿防旋鞋,雙側小腿抬高10°~15°,分別外展15°~30°中立位固定,并可在雙下肢之間放置三角形的海綿枕,能保證人工股骨頭位于髖臼內(nèi)。②預防切口感染:髖關節(jié)術后放置負壓引流管,可將切口部位滲液、積血充分引流,防止關節(jié)內(nèi)積血及感染發(fā)生?;颊叻祷夭》亢螅o士應確認引流管部位,妥善固定,嚴防脫落、折曲、堵塞,定時擠壓引流管確保通暢,同時嚴密觀察引流液量及性質,如果引流量小,髖關節(jié)飽滿或腫脹,應及時采取措施,如調整患肢位置,更換負壓引流器等。此外,術后需長時間保持正確的體位,故應注意預防褥瘡、泌尿系感染、墜積性肺炎等。鼓勵患者進高蛋白、高熱量、含豐富維生素飲食,加強營養(yǎng),提高機體抵抗力。③預防血栓:術后抬高患肢,利于血液循環(huán),注意觀察患肢皮膚是否發(fā)紅,皮溫是否正常,有無疼痛、腫脹、觸及條索感等。鼓勵患者在床上主動活動遠端關節(jié)如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及早下床行走練習。
2.2.2術后功能鍛煉指導
2.2.2.1床上功能鍛煉 一般術后第2 d開始。主要有:①股四頭肌收縮鍛煉?;颊咂脚P或坐位,足尖朝上繃緊腿部肌肉,直腿抬高,足跟距床面20 cm,收縮保持10 s/次,重復10~15下,2~3次/d。②腘繩肌鍛煉?;颊咂脚P,足尖朝上,患肢被、主動抬高,盡可能與床面垂直。坐位,兩腿下垂,患肢平抬與地面平行。2~3次/d,5~10 min/次。③直腿抬高運動主動為主,被動為輔。開始由護士或家屬協(xié)助托起患側足跟及膝關節(jié),抬高≤30°,逐漸由被動過渡到主動鍛煉,患者將患肢慢慢抬高使腿與床面成30°,空中停頓3~5 s,重復20~30下/次,3~4次/d。④仰臥屈髖屈膝運動。護士或家屬一手托膝,一手托足跟,在不引起異常疼痛情況下屈髖≤90°,禁止髖關節(jié)(內(nèi)收內(nèi)旋。⑤臥位到坐位運動。雙手支撐坐起≤)90°,屈健腿伸患腿,利用雙手和健腿支撐力將患腿[4]自然垂于床邊,2~3次/d。
2.2.2.2下床后活動 術后約1 w逐漸開始:①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無頭暈等癥狀后,在床邊坐下,先移健肢再移患肢,兩手扶床沿,逐漸下床。無頭暈、心慌后即開始在床邊扶雙拐站立10 s,1~2次/d。②扶拐床邊站立練習行走。行走時扶雙拐進行不負重行走,先邁健腿,患腿跟進,拐杖隨后。行走時需護士或家人在旁保護。20 s/次,1~2次/d。
2.2.3出院前康復教育 出院后繼續(xù)功能鍛煉,加強關節(jié)活動度鍛煉。棄拐時間因人而異,一般在術后4~6 w,行走平穩(wěn)且無疼痛后棄拐。注意防止摔倒。完全康復后可進行適當?shù)捏w育活動,如散步、游泳、騎自行車等。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
參考文獻:
[1]陳亮,唐天駟.強直性脊柱炎早期診斷和系統(tǒng)治療[J].臨床骨科雜志 ,2002,5(1):27-29.
[2]張先龍,葉庭均.髖關節(jié)表面置換技術新進展[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20):1355-1358.
[3]曾忠華,喻愛喜,余國榮,等.康復治療對股骨頭壞死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5,20(6):349-350.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