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潘菽教授在我國心理學界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其寶貴的無神論心理學思想更是值得后人反復思考的。筆者試從潘菽教授的無神論心理學思想背景的形成入手,對其力求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待宗教心理現(xiàn)象、注重挖掘中國古代無神論心理學思想遺產以及運用科學態(tài)度剖析有神論心理學思想的局限性的有關具體思想和貢獻進行梳理和闡述,來展示其思想堅定的無神論性及堅持辨證唯物思想為指導的特征,以期能對后續(xù)的研究有所貢獻。
關鍵詞:潘菽;無神論心理學;基本思想研究
潘菽(1899-1988)在我國心理學界是不容忽視的泰斗,他為心理科學嘔心瀝血奮斗終身。潘菽教授一開始比較注重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后來則致力于對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他一生著力于從整體上提高心理學這門學科的科學性,所以說對我國心理學界的發(fā)展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一、潘菽無神論心理學思想的形成背景
潘菽教授從事中國心理學科工作之初就一直堅持無神論的思想,30年代,潘菽教授就學習了列寧的《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 》,40年代,他又學習了幾部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并試圖以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對心理學中一系列根本問題作理論解說,這一工作在當時是具有開拓性意義的。50年代,我國心理學界展開了關于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一系列論爭,潘菽教授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關于心理學的對象、性質、方法論、心理活功與高級神經活動的關系等方面的,并且指出心理學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60年代及整個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潘菽教授遇到了重重困難,但他在生病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著《心理學簡扎》的寫作。在這部著作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在辯證唯物論觀點的基礎上對古今中外有影響的心理學思想及一些重要的心理學派別的基本觀點作了深刻的分析、評論和批判,同時對我國心理學發(fā)展道路上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二、潘菽的無神論心理學思想的主要特點
潘菽教授從事心理學工作六十多年,他提出在我國建設心理學體系的理論核心是在辯證唯物論思想的指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體系。他從西方傳統(tǒng)心理學中吸取精華結合我國心理學發(fā)展的曲折道路和經驗教訓,進一步明確提出,要發(fā)展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科學心理學,要走我國自己的道路,要有我國自己的特色,就必須通過四個主要途徑: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指導;二是要密切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 以求能為此更好的服務;三是要有分辨地繼承我國古代思想中有關科學心理學的可貴觀點、論斷和學說,以發(fā)揚國光;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國心理學中對科學心理學一切有價值的東西,使之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科學心理學自己的血肉?!?/p>
(一)力求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待宗教心理現(xiàn)象
可以說無神論的心理學思想貫穿于潘菽心理學思想之中。他從恩格斯對宗教迷信的起源、發(fā)展和消滅的深刻闡明中得到啟發(fā),任何一種心理現(xiàn)象,即使是幻想,都只有結合著它由以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客觀現(xiàn)實因素或直接以至間接有關的物質條件,用辯證唯物論或歷史唯物論的觀點來分析考察,才能取得正確而深入的了解。
潘菽教授力求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待宗教心理現(xiàn)象,這也有助于人們擺脫或免受異己力量的支配。他不是生搬硬套地用馬克思主義的條條框框去看待宗教心理現(xiàn)象的各種問題,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國情這一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去考察諸多宗教心理現(xiàn)象,以解決中國宗教心理現(xiàn)象中的諸多問題。
(二)對中國古代無神論心理學思想的認可與發(fā)展
潘菽教授對我國古代無神論心理學思想十分重視,關于荀況心理學思想的研究,更是體現(xiàn)了潘菽本人的無神論心理學思想。荀況在《荀子·天論》中提出的“形具而神生”以及“形朽而神亡”,即人的身體是首位的,心理是由此而派生的,只有身體存在,才能產生心理意識,這是關于心理學上形神關系這個基本問題的一個正確而十分光輝的唯物論斷。其次,對于荀況關于“五官”、“心”的論述,潘老認為,這些都強調說明人的身體和器官和他們的機能都是來自自然界,以自然界為前提,是自然界的派生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也杰出地表達了荀況的鮮明唯物論思想,完全擺脫了“天帝”、“天神”這種宗教迷信意味??梢哉f,潘菽對荀況的贊揚與認同,充分詮釋了他本人的辯證唯物主義無神論的思想。
另一方面,潘菽教授在討論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時,既指出王充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可取之處,又說明其“人死,精神升于天,骸骨歸于土,故謂鬼”的不可取之處,這體現(xiàn)了唯物辯證的科學態(tài)度。正如李令節(jié)老師曾指出的潘菽有批判地繼承了我國古代合乎科學要求的心理學思想, 緊密聯(lián)系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并結合現(xiàn)代科學的成就加以發(fā)展, 使之現(xiàn)代化。
(三)運用科學態(tài)度剖析有神論心理學思想的局限
潘菽教授曾明確的提出了“靈魂”的由來,指出在蒙昧時候的人類,由于對自然界缺乏科學的理解和支配能力,把許多自然現(xiàn)象都用擬人論的看法去說明。這就是各種神的由來。在那種狀況下的人們甚至對自己也用同樣的方法來解釋,這就是“靈魂”的說法的由來。同時精辟的提出,宗教更利用并加強了這種想法。一般宗教所宣傳的“靈魂”仿佛是一種非物質的,完全和物質的肉體有本質區(qū)別的東西,卻能和肉體的人結合起來而又能再分離。我國傳統(tǒng)心理學雖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立足于“心身二元論”。傳統(tǒng)心理學的所謂“心”在實質上不過是“靈魂”的另一種名稱,而所說的“意識”也基本上只是“心”的同義語。許多傳統(tǒng)心理學者把這種心身二元論說成一元論,但都不能成功。因為既然把“身”和“心”看成本質上完全不同,要把它們再一元化起來是不可能的。這是科學的心理學必須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這個問題只有辨證唯物論才能解決。李令節(jié)學者在他的《潘菽心理學思想概觀》一文中總結到 ,潘菽繼承并發(fā)展了我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心身問題的唯物的合乎科學的思想,在辯證唯物論的思想指導下,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對心身問題的唯物一元論解答,
潘菽教授對唯物論意識心理學和行為主義也曾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他毫不客氣的指出,意識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都犯了把任何動物混同起來這個原則性的錯誤。事實上,行為論的觀點和唯心論意識心理學的觀點都是奴隸主的觀點。行為論的觀點實質上是奴隸主對待奴隸的觀點。唯心論意識心理學的觀點則是奴隸主看待自己的觀點。前者把奴役者當作牛馬,不需要他們有思想、意識,也無視他們的思想意識,只需要他們能聽使喚。后者則把自己看成是超塵出世的神仙、佛爺或上帝的化身,可以不耕而食,為所欲為。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借口上帝或佛爺?shù)幕韥硇麚P所謂的救世主、普度眾生。潘老精辟的指出,這正是他們自相矛盾的所在。
三、潘菽無神論心理學思想的歷史貢獻
通過概括,筆者發(fā)現(xiàn)潘菽教授的心理學思想的特點就是他自始至終都是堅持無神論的,并且自覺地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理論指導,結合心理科學的實際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因此,能夠從根本上去認識問題,看法獨特而深刻。同時,潘菽教授不受以往心理學中不合科學的舊框架的束縛,所以他的思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都是值得學者們好好研究和學習的。
潘菽教授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心理學大師,是無神論心理學思想的先驅之一,他充分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的理論指導。其寶貴的無神論心理學思想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發(fā)揚。另一方面,潘菽教授的心理學思想雖已自成體系,然而并非就是完善的,他自己也并不認為他所有的看法都已經十分完善。任何科學思想都有一個逐漸發(fā)展到完善的過程,這是受時代的影響而產生的局限性。因此,我們不能將其思想奉為真理而不假思索的采用,而必須根據(jù)時代的進步和具體的實踐加以改進與突破。只有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才能不斷的前進,從而建立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國情,并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心理學體系,并不斷進步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潘菽,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潘菽,心理學簡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卷七,33、34。
[3]李令節(jié),潘菽心理學思想概觀。
[4]潘菽,心理學簡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4,15頁。
[5]潘菽,心理學簡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卷三,17。
[6]楊鑫輝,論潘菽對中國心理學史的貢獻。
[7]潘菽,潘菽心理學文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8]潘菽,替心理學辯護,《新民族》第2卷,第14期,1939年;
[9]李令節(jié),潘菽教授的心理學思想及其對我國心理學的貢獻 [J]. 心理科學進展. 1987(04)
[10]任亞輝,陳欣.返本開新:潘菽心理學思想的歷史貢獻 [J]. 心理學探新. 2007(02)
[11]賈林祥,潘菽心理學思想的當代啟示 [J]. 心理學探新. 2007(02)
[12]楊鑫輝,汪鳳炎,趙凱,郭永玉.論潘菽“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思想” [J]. 心理學動態(tài). 1997(03)
[13]陳立,潘菽與中國心理學研究 [J]. 民主與科學. 1997(03)
[14]尹文清,評潘菽教授關于中國古代心理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原則 [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