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存在的某些方法、程序問題,使大量非貧困生基于逐利的動機,利用信息不對稱優(yōu)勢同貧困生一起申請貧困資助,造成一方面各高校貧困資助申請成風,另一方面真?zhèn)呜毨谏暾堧A段無法有效區(qū)分的困境。貧困生認定體系的缺陷影響了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效率,使有限的資助經費被擠占而無法用于真正貧困的學生身上,違背高校貧困資助的政策初衷。本文將從對現有甄別機制進行優(yōu)化與重構的角度,為完善我國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支持。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甄別機制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高校貧困生是指高校在讀期間由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我國政府長期重視這一群體的學習生活狀況,2007年5月國務院下發(fā)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我國自此開始實行新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標志著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制度建設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其后,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教育部建立了以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為主體,學費減免、特殊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綠色通道等有機結合的新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隨著我國政府對貧困生資助力度的不斷加大,高校貧困生認定作為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其準確性直接決定了貧困生資助金的使用效率,間接影響著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程度,是做好各項資助工作的前提,因而成為貧困生資助工作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我國高校當前通行的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存在的某些方法、程序問題,使大量非貧困生基于逐利的動機,利用信息不對稱優(yōu)勢同貧困生一起申請貧困助學金,近年來出現的某些“貧困生”比非貧困生生活闊綽、助學金被“貧困生”用于購買奢侈品等現象即是這一問題的現實反映,造成了一方面各高校貧困資助申請成風,另一方面真?zhèn)呜毨谏暾堧A段卻無法有效區(qū)分的困境。
非貧困生申請貧困資助的行為本身已經影響了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效率,如果非貧困生最終獲得了貧困助學金,則將進一步損害貧困生的應有利益,使有限的資助經費被擠占而無法用于真正貧困的學生身上,降低高校助貧資源的使用效率,違背高校貧困資助的政策初衷,阻礙我國高等教育機會的公平化與公正化。本文將從對現有甄別機制進行優(yōu)化與重構的角度,為完善我國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支持。
二、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生認定材料的可信度較差?,F行高校認定貧困生的主要依據是學生戶籍所在地的鄉(xiāng)鎮(zhèn)政府、街道或父母所在單位出具的貧困證明,或蓋有上述部門公章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然而,由于不存在利益關系與責任關系,是否在調查表上蓋章、表上信息是否屬實與經辦人員沒有任何關聯(lián),使經辦人員往往在不作任何調查的情況下便出具證明。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與監(jiān)督機制,民政部門的不規(guī)范或違規(guī)行為使這類材料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大,往往缺乏準確性甚至真實性。
(二)部分學生誠信意識淡薄。社會信用體系是一種基礎性平臺,通過獎勵守信者、懲罰失信者的方式解決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實現市場經濟的效率與公平。在當下我國法規(guī)體系尚不健全、配套制度如全社會范圍的個人信用系統(tǒng)尚未建立的情況下,由于國家不斷加大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部分家庭并不貧困或未達到所要求的貧困程度的學生在利益驅動下填寫虛假的個人信息、提供虛假的證明材料對家庭實際收入與經濟狀況進行隱瞞與編造,甚至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調用社會資源,在最終決定層面擠占貧困生的名額,與貧困生爭奪助貧資源。
(三)認定依據難以獲得。由于我國尚未如歐美及亞洲發(fā)達國家一樣建立全國性的收入申報與查證系統(tǒng),因此各家庭的收入情況實質上是不可查的,尤其對于經濟困難家庭而言,其家庭收入自身所具有的不穩(wěn)定性使得家庭收入的具體金額更加難以統(tǒng)計與核實,從而造成家庭經濟困難作為認定依據往往缺少客觀的衡量標準,而只能依據學生自己填寫的信息。
(四)認定標準缺乏科學性與公平性。認定標準問題涉及到如何分析、評價申請學生提供的關于其家庭經濟狀況材料的問題,而大部分高校對貧困生的定義屬于定性描述而沒有量化指標,造成高校貧困生認定標準的操作性較低,無法滿足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實際需要。
(五)認定方式造成識別障礙。各高校大多成立了院系、班級評議小組,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民主評議。這一方式避免了由輔導員或班主任單方面決定受助人員而出現的局限與偏差,基本保證了貧困學生認定工作的公正性與公開性,但仍然對準確貧困生認定形成了識別障礙。部分學生可能出于自尊心的考慮,可能在公布家庭經濟狀況時有所保留甚至放棄貧困資助的申請。反之,部分非貧困學生為了爭取貧困資源,故意夸大甚至編造其家庭的貧困程度,騙取評議同學的認可從而擠占了貧困學生的受助資源。
(六)認定管理存在技術缺陷。高校貧困生認定是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不僅包含對申請學生提供的材料進行認定與助貧資源的發(fā)放,對已獲得貧困資助的學生進行后續(xù)監(jiān)督同樣重要,提高貧困學生認定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尤其需要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的支持,以適應當代高校貧困生分析、認定、管理、追蹤等要求。然而,由于信息化建設的經濟成本與技術障礙,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建立在校貧困學生的動態(tài)管理信息系統(tǒng),作業(yè)方式還停留在紙質記錄與操作上,致使高校有關部門難以掌握困難學生的在?;鞠M動態(tài),同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等沒有實效的成本。
三、高校貧困生認定體系的重構路徑
(一)引入相關困難證件法:高校學生家庭處于長期貧困狀態(tài)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人員異動(如父母離異)、家庭人員病亡(如去世或患有重?。⒓彝ト藛T失業(yè)(父母有一方或雙方均失業(yè))等。因此,如果學生符合現行資助政策的申請要求,其家庭經濟困難基本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從而上述原因均可以作為家庭經濟調查的平行認定依據。相對于開具權限較低的《調查表》,由民政或其他部門開具的能夠證明上述情況的《特困證》、《最低生活保障證》、《殘疾證》、《烈士家屬證》等辦理權限相對較高,從而偽造難度較大?!短乩ёC》、《殘疾證》等對于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而言是已經具有的或容易辦理的,但對于家庭經濟并不困難的學生則是難以獲得的。因此,要求學生在申請貧困資助時除了出具證明其家庭目前處于經濟困難狀態(tài)的《調查表》外,還要求其出具相關證件或證明,就能夠將貧困狀態(tài)與致貧原因相結合,顯著提高非貧困生偽造成本的同時不增加貧困學生的證明成本,有效地對貧困學生與非貧困學生進行分流。
(二)逐步建立個人誠信記錄。在尚未建立起全國范圍內個人誠信檔案的狀況下,可以逐步形成學生個人的誠信記錄,一經發(fā)現申請學生提供虛假證明材料或填寫不實申請內容,經核實后將寫入該生在校期間的誠信記錄,取消該生在校期間內受助資格,進一步可將該情況在一定范圍內通報批評,甚至將該誠信記錄放入學生檔案。
(三)建立開具貧困證明責任追究制度。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貧困資助申請者戶籍所在地有關部門對其所出具的貧困證明無需承擔任何責任,這種不受約束地利用政府公信力開具證明的瀆職行為,是造成貧困生證明泛濫與真假難辨的重要原因。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對對行政人員代表政府進行公證的行為有著極為嚴格的規(guī)定,例如我國臺灣地區(qū)將類似于政府職能機構未經審查、未有依據便在貧困證明上蓋章的行為視為偽造變造特種文書罪,根據臺灣地區(qū)《刑法》第二百十二條,“偽造、變造…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足以生損害于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因此,我國應逐步健全完善包含出具文書、證明行為在內的對政府公職人員行為進行問責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與義務;同時,加大對虛假公文、證明的追究與懲處力度,要求對相關信息提供證明的工作人員必須對該信息的真實性負責,保證其所開具的“貧困證明”成為真實可信的文書,從虛假證明的源頭著手杜絕“偽貧困生”的出現。
(三)不斷完善貧困生資助模式?,F行的無償資助模式對許多非貧困生有著較大的吸引力,因此,為達到甄別與篩選的目的,應當實行多種形式的權利義務對等的資助模式,例如使獲得資助的貧困生在特定時間內(如周末、課余、節(jié)日、假期等)根據需要和安排,參加面向校內外的勤工助學性質的有償服務或社會活動并達到一定時限,同時將勞務報酬設定在較貧困生日均消費稍高的水平上。這種附帶強制性有償勞動的條款的貧困生資助,既在保障真正貧困生的基本利益之基礎上使之形成自尊、自立的精神信念,又讓大量家庭貧困程度較輕或不貧困甚至家境富裕的學生因不愿承擔相關義務與工作而放棄申請貧困助學金,從而通過適當的技能教育與訓練長久地提升貧困生的生存發(fā)展能力。
(四)形成多渠道的貧困生認定依據。貧困生認定工作是一個包括前期評議、中期認定與后期監(jiān)督三項內容的動態(tài)過程。相對于政府職能部門的審批者、學校職能部門的管理者,真正了解貧困生家庭經濟條件和在校生活狀況的是與其長期相處的同學。因此,做好貧困生認定工作必須參考申請者同學的意見并依靠其監(jiān)督,通過在校園內設立監(jiān)督信箱等方式提供暢通的學生意見反饋渠道,并定期對貧困生進行抽樣調查,及時掌握貧困生的生活狀況,確保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準確性。(作者單位:貴州大學)
參考文獻:
[1]于美亞.從“假貧困生”現象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機制[J].新課程研究,2010,(4).
[2]于曉東.從經濟學視角看高校非貧困生申請貧困生認定[J].經營管理者,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