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音樂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音樂家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注入了大量個人情感、哲思以及時代精神。莫扎特音樂中強烈的“幸福感”,貝多芬對人類精神的解讀、贊頌與愛,柴可夫斯基對下層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以及基督教精神……除此以外,音樂還從其他藝術形式中吸收文化元素。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西方音樂,堪稱人類古典文化的圭臬,必將在人類文明的新紀元時代發(fā)揮更大的影響。
關鍵詞:西方音樂;文化精神;愛;自由;藝術
音樂在人類社會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對于近五百年來一直占據(jù)世界強勢地位的西方文化而言,音樂更是處在七大藝術的前列,許多音樂巨人被列為西方民族最驕傲的文化名人,儼然成為其文化象征。在世界范圍來看,西方音樂的獨特性在于其完整科學的樂理系統(tǒng),以及豐富多樣的器樂與聲樂,除此以外,還承載了西方世界在千年變革進程中所衍生的種種文化精神,從而在世界文化中譜寫了一曲獨一無二的人文樂章。
在音樂的古典時代,基督教仍然占據(jù)著西方文化的壟斷地位,許多作曲家受雇于教會,比如莫扎特便曾在薩爾茨堡大主教門下工作,直到他25歲出走維也納為止。因此,古典音樂的許多作品中含有相當?shù)淖诮趟枷胧遣蛔銥槠娴摹N覀円阅氐摹疤禊Z之歌”《D小調安魂曲》為例,莫扎特本人在撰寫此作時已瀕臨死亡,心中充滿了對死亡與陌生世界的本能恐懼,以及面對上帝及未知力量的敬畏。在第二樂章Sequentia中,我們可以通過氣氛由嚴峻危急到崇高莊嚴的轉化,解讀出人類由身處罪惡到信仰得救的宗教歷程。之后的樂章中更是將這一主題不斷強化。正如近代西方文化史不全然等同于基督教文化史一般,西方音樂的內涵遠遠不止于宗教情懷。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化對“人”的重視在音樂中得到了顯著體現(xiàn),表達個人情感、思考和胸懷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主流目的,這也使得聆聽音樂擺脫了感官享受和宗教信仰的束縛,成為解讀他人內心靈魂的一項事業(yè)。
我們下面對這些人文精神內涵分析一下。
歌德曾經把莫扎特和拉斐爾相提并論,稱贊他們使用的是“輕松愉快的藝術手法”。我們在傾聽莫扎特最富代表性的作品《G大調弦樂小夜曲》時,極易感受到莫扎特的歡樂精神。小夜曲這種音樂體裁本身便柔美浪漫,而莫扎特則賦予其一種神奇的活力。第一樂章快板,洋溢著青春活力,最為人們所熟知,被用在美國電影《莫扎特傳》中,作為奧地利一般民眾對莫扎特的第一印象;而第二章行板則優(yōu)美絕倫,蕩人心脾,還帶著若有若無的憂傷,好像在講述這位天才絢爛至極而又凄苦的一生;第三章小步舞曲更是華美絢麗,無處不給聽眾熱烈浪漫的印象;第四樂章回旋曲的旋律更是洋溢著莫扎特式的“幸福感”。而莫扎特在歌劇方面的代表作《費加羅的婚禮》,其序曲同樣洋溢著歡愉樂觀的情緒,與歌劇的喜劇結尾相吻合。莫扎特英年早逝,且飽受饑寒與上流社會排擠之苦,但其作品中洋溢的歡樂精神飽含著愛與奮斗精神,以及對苦難的超越,這種精神已經成為西方文化中的典型精神與寶貴遺產。領受莫扎特所言“幸福感”,在復雜多變的人生中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得最永恒的幸福。人間之愛自此一直為西方藝術家所表現(xiàn)、歌頌。在音樂領域,搖籃曲成為歌頌母愛最獨特的形式。
對自然、造物的熱愛與領悟亦是西方音樂的一大特色,音樂家甚至創(chuàng)造出用管弦樂器模仿自然中流水、微風和鳥鳴的高超技巧。貝多芬本人就是自然的狂熱愛好者,以其沿著谷中流水散步的習慣而聞名。他著名的六號交響曲便是自然音樂的典范,第一樂章快板的旋律反復交替重復,讓人感受到自然之韻的流動。第二樂章行板極其優(yōu)美動人,出色地再現(xiàn)自然天籟,并以其對鳥鳴的模擬而聞名天下。貝多芬本人更是十分重視地為該樂章擬標題為“在溪邊”,這種題名樂章的做法在當時是很少見的。第四樂章“暴風雨”更是以貝多芬式的氣魄威力,把大自然的神威與尊嚴揮灑得淋漓盡致。貝多芬在《田園》中借自然的詩意形象,展示了他兼具威嚴、狂野與溫情的內心世界,第五樂章則再現(xiàn)優(yōu)美的牧歌風格,正如泰戈爾詩歌所說,“上帝的神威在溫柔的輕風里,而不在狂風暴雨中?!弊匀伙L光與個人情感、哲思結合一體。
如果說貝多芬音樂的人文關懷充滿了宏大氣魄與崇高胸懷,視界籠罩人類整體的話,柴可夫斯基則通過對下層社會苦難百姓的同情與理解,從較細微、較局部的角度,抒發(fā)了同樣的人道主義精神。他著名的《如歌的行板》,取材于一首小亞細亞民謠,可謂源自民間,抒發(fā)的也是民間的情感與精神。該曲用低沉優(yōu)雅的大提琴演奏,可謂“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它描繪的苦難人民一樣,給人既同情,又心生敬畏之意的感覺。對平民有著深情厚誼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過此曲后曾經熱淚盈眶,這也許是兩位悲天憫人的俄國大師產生的人道共鳴吧。
除了自身的人文內涵與精神外,音樂還與其他藝術關系緊密,并從其他藝術形式中汲取養(yǎng)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比如,歌曲、歌劇、舞劇被稱為“綜合性音樂”,在這些領域,音樂能夠和文學、舞蹈等藝術樣式水乳交融。門德爾松的《乘著歌聲的翅膀》與希爾歇爾的《羅蕾萊》皆改編自德國詩人海涅的著名詩作,“如果說詩與音樂的結合在原始形態(tài)中是一種自發(fā)的現(xiàn)象,那么在藝術發(fā)展的高級階段,便是人類對藝術盡善盡美的自由追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與《胡桃夾子》分別改編自民間文學和霍夫曼童話,至于歌劇更是將音樂與文學結合的典范藝術。在音樂和美術的關系方面,許多音樂作品往往帶有優(yōu)美的畫面感,比如牧歌等音樂體裁。美術史上的歷次運動,比如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等,都能在音樂領域留下明顯印記。西方其他藝術門類的文化精神,同樣能得到音樂的共享。
音樂是最為奇特的一門藝術,因為它完完全全是抽象的,完完全全依靠雙耳的聆聽與靈魂的感知。正因如此,音樂蘊含的文化精神才更具備感染力,更有力量直逼人內心的最深處。音樂的感染力自古有之,到了現(xiàn)代仍然活躍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為所有階層的人所喜愛。而西方古典音樂可以說是世界各地現(xiàn)代音樂的源頭。在那些把古典文化奉為圭臬的人們心中,西方古典音樂永遠是神靈的圣典,蘊含著無數(shù)豐富的文化教義等待徹悟。
參考文獻:
[1]蔡元培,2009,《中國現(xiàn)代美學名家文叢·蔡元培卷》,浙江大學出版社.
[2]Barth K,朱雁冰譯,2006,《論莫扎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尤·克列姆遼夫,1982,《音樂在藝術中的地位》,《國外音樂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