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代以來,人們對被譽為“楷書之祖”的鐘繇書法作品保持相對一致的見解:高古質(zhì)樸、渾然天成、幽深茂密。但我以為鐘繇書法最真在于其中蘊藏“立春”般的生機。
關鍵詞:鐘繇;書法;雅;茂密
“暖日傍簾曉,濃春開篋紅。釵斜穿彩燕,羅薄剪春蟲。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風。娉婷何處戴,山鬢綠成叢?!保ㄌ啤だ钸h)每次臨寫元常書法,都會陷入一種“春”的迷離。
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最為璀璨的明星之一。他創(chuàng)立了楷書,被譽為“楷書之祖”,與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并稱為“鐘王”并開辟了以古樸、茂密為主要藝術特色的書法風格。鐘繇出生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自幼聰慧好學,二十八歲以后舉孝廉,四十歲已任黃門侍郎多年,七十歲官至太尉,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享年79歲。
鐘繇雖可算作楷書第一人,但其書跡流傳下來的數(shù)量卻極少。南朝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中有過這樣一段對鐘繇書法的記載:
“潁川鐘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二子俱學于德昇,而胡書肥,鐘書瘦。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p>
鐘繇擅長的銘石書、章程書和行狎書就是現(xiàn)在我們所說的漢隸、正書和行書。鐘繇的銘石書是一種楷范化的體態(tài):橫平豎直,撇捺分張,與隸書碑刻《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圖1)、《受禪表》(圖2)體態(tài)相類似。也有人認為此兩篇即是出自鐘繇手筆;正書是楷書體的初級形態(tài),這種體態(tài)早在東漢后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圖3),是官府文書喜好采用的書體,也用來寫奏章。經(jīng)過鐘繇整理后的正書在漢魏之際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書體,為晉唐楷書打下了深厚的根基。現(xiàn)存鐘繇章程書有《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戎路表)、《力命表》、《調(diào)元表》。其中大部分都是后世臨摹本,真跡幾絕于世。鐘繇的行書是向東漢的劉德昇學來的,多用于“相聞“的尺牘中。鐘繇的行書相比較與其同學的胡昭(孔明)顯得痩勁,現(xiàn)存的《還示帖》、《墓田丙舍帖》、《白騎帖》、《?;继?、《雪寒帖》、《長風帖》是其行書的代表,然這些作品幾乎全都有經(jīng)過后人摩寫的嫌疑,真正流傳至今的作品更是寥寥。
一、論鐘繇“楷書之祖”的地位
鐘繇是將書法由隸書引入楷書的重要領軍人物,“楷書之祖”的地位一直沒有被動搖過,且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書家們的一致認可。例如唐代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說: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清代文學家劉熙載《藝概》云:其書大巧若拙,后人莫及。但是,如果說鐘繇是楷書的創(chuàng)始人,這是不恰當?shù)模袊鴿h字由被認為較為完整的甲骨文到秦小篆到漢代隸書再到楷書一直在不停的發(fā)展和變化。每一次變革都是從一些小的細節(jié)開始的,比如用筆和文字的走向,這些細小的調(diào)整都會成為書法變革的有力依據(jù)。就楷書的雛形來說,2004年長沙東牌樓古井出土的東漢后期章程書體態(tài)就呈現(xiàn)出由隸至楷的跡象。一方面,據(jù)史書考證,正書在漢魏時就普遍被文人士大夫接受,常見于官府的文書之中。后來經(jīng)鐘繇采用,因其社會地位高,且加工整理之功,后人便把正書的發(fā)明權歸到他的名下;另一方面,楷書是由篆、隸演變而來,在其之前的李斯、蔡邕、張芝和與其同時代的衛(wèi)覬、邯鄲淳、蘇林、韋誕等都是精通篆書、隸書擅長古文、篆書、章草、漢隸的名手。張彥遠在《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中說:蔡邕受于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wèi)夫人,衛(wèi)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故而也可以說,有前人的鋪墊,才有后來的“楷書之祖”,且“楷書之祖”亦只是站在“革新”完備程度角度的“楷書之祖”。
二、鐘繇書法的藝術特征
自古以來,對鐘繇書法的藝術特征概括主要可以歸結為:高古質(zhì)樸、渾然天成、茂密幽深。然而,我覺得有很多方面是存在問題的。
第一節(jié) 論“雅”
張懷瓘《書斷》說:元常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
此處“幽深無際,古雅有余”恐怕是有些過頭的,這些過頭反而損壞了鐘繇書法的質(zhì)。正如前文所描述的一樣,鐘書所謂“古雅”只能是建立在與東晉二王及后世書家的對比之中。如若與張芝、衛(wèi)覬、邯鄲淳、蘇林、韋誕等相比較,古勝者,雅必虧;雅致者,未必古。特別的,與張芝的書法比較,鐘繇的書法就稱不上雅。 當然,并不是說鐘繇的書法不及前人,而是“雅”字在這里并不貼切。比如《《薦季直表》(圖4),如若“古雅有余”則“雅”過之,平添媚俗,將直接影響到漢字結構和章法布局的古質(zhì)。所以,我以為,鐘繇書法古勝于雅,雅隨于形。而并非“古雅有余”。
第二節(jié)“茂密”說
梁武帝蕭衍曾評鐘書云: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劉熙載《書概》云:”蔡邕洞達,鐘繇茂密,全謂兩家之書同道,洞達正不容針,茂密正能走馬,此當于神者辨之?!?/p>
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說道:“《書評》謂:太傅茂密,右軍雄強,雄則生氣勃發(fā),故能茂;強則神理完足,故能密,是茂密之妙已概雄強也?!?/p>
關于書法中的茂密,曾有過無數(shù)的辯說。借助包世臣《藝舟雙楫》中的話來說,“雄則生氣勃發(fā),故能茂;強則神理完足,故能密。”即在“茂”之中最重要的是“生氣”;在“密”之中,最重要的是“神理”。然而,茂與密怎么樣搭配才能夠達到一種超然的高度,這是我想要強調(diào)的。
這里,我想借助道家“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論述來解說我的理解。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茂和密給我們的感覺其實是不一樣的,“茂”說明有發(fā)展、有進度,而密則主要強調(diào)一種勢頭,密集、繁密、烏云密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強有力”的意識。書法難道非得“強有力”?或者說“強有力”就一定是好的,是上乘的?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其實,我個人覺得,從無到有,也就是“生氣”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草木先要破土才能生長,春季樹木抽出新芽才能生長,不然徒有虛“名”,朽木耳。所以,對于鐘繇的書法,我僅取一字“茂”。
第三節(jié) 論“恒”
關于筆法,一直是中國書法史上討論最多的話題。從古代書家的書論中即可看出。比如:李斯《用筆法》、蔡邑《筆論》、王羲之《用筆賦》、王僧虔《筆意贊》、歐陽詢《用筆論》張懷瓘《論用筆十法》、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等,可謂星羅滿布,層出不窮。鐘繇也有類似的論述,如《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原文:
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損,謂有余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
通過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原文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這十二意中包括筆畫(平、直、鋒、力)、結字(均、密、輕、決)、章法(巧、稱),以及出現(xiàn)問題后的補救措施(補、損)。其間,不管是筆畫、結字還是章法,所提煉出的要素都是傳統(tǒng)書法的審美構成要素,這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質(zhì)樸”?!百|(zhì)樸”亦是書法永恒的本質(zhì)。
綜合之,鐘繇書法的藝術特征可以概括為:質(zhì)樸、浪漫、古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