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的再次手術治療及臨床效果 ,以及淚囊鼻腔吻合術失敗的原因。方法 對25例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的患者再次行淚囊鼻腔吻合術或KTP淚道激光治療,隨訪3個月以上。結果 22例溢淚癥狀消失,淚道沖洗通暢,再次手術治愈率達88%。結論 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的患者可以根據(jù)失敗原因再次選擇手術治療,成功率高。
關鍵詞:淚囊鼻腔吻合術;慢性淚囊炎;KTP淚道激光治療
慢性淚囊炎是眼科的常見疾病該病除持續(xù)溢淚導致患者不適外,還帶來美容缺陷以及對眼部的潛在危險。目前該病常規(guī)手術治療為淚囊鼻腔吻合術,但該術式術中吻合操作困難,術后吻合口易閉鎖且難以處理。對于術后吻合口閉鎖,淚道沖洗不通者,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是淚道穿線或置管,此方法給患者帶來不便和痛苦,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慢性淚囊炎是基層醫(yī)院眼科的常見病,外路淚囊鼻腔吻合術是治療慢性淚囊炎經(jīng)典的手術方法,其成功率達90%以上[1],部分患者手術失敗。由于第一次手術后,組織粘連、機化、形成瘢痕,再次手術難度大,但此類患者術后仍溢淚、流膿,影響患者美觀并且對患眼構成潛在威脅,因此,我院對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的患者進行了再次手術治療的嘗試,選擇性的行KTP淚道激光治療和淚囊鼻腔吻合手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本文總結了我院2007年1月~2013年3月25例行外路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再次手術的病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5例均為外路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的患者,其中10例(均在我院行淚囊鼻腔吻合術失敗的患者)再次手術是行KTP淚道激光治療,接受淚道激光治療的時間是初次手術后1~2w,男3例,女7例,年齡26~57歲,患者的選擇是淚囊鼻腔吻合術后淚道沖洗不通,無粘、膿性分泌物反流,考慮是淚總管阻塞的患者。其中15例患者(為本院及基層醫(yī)院手術失敗者)再次手術是行淚囊鼻腔吻合術,男5例,女10例,年齡35~65歲,手術時間是初次手術后6個月~30年,患者的選擇是淚囊鼻腔吻合術后仍溢淚,淚道沖洗不通,有粘、膿性分泌物反流,診斷為吻合口阻塞的患者,且原皮膚切口無瘢痕增生(排外瘢痕體質),無萎縮性鼻炎及鼻息肉。
1.2方法
1.2.1接受KTP淚道激光治療的患者 手術設備: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的HGL-MYK10型號的 KTP激光淚道治療機,波長 532nm,功率0~12w可調,實際激光功率6~8w,光纖直經(jīng)0.4mm。特制9號帶針芯淚道激光套管針;特制的7號、8號、9號雙側開口長淚道沖洗針頭;常規(guī)淚道沖洗物品。
治療方法:術前術眼點1%鹽酸丙美卡因3次,同時相應的同側鼻腔用1%呋麻滴鼻液滴鼻3次后,用淚點擴張器擴張下淚小點后,使用特制9號淚道激光套管針按常規(guī)淚道沖洗方法,自下淚小點進針,水平方向抵達淚總管阻塞處,拔出針芯,然后將0.4mm導光纖維插入淚道套針內,套針略后退,光纖對準阻塞部位進行連續(xù)擊射,頻率16~18次/s,輸出功率6~8Ww,時間2~5s,至阻力消除并有落空感后停止發(fā)射、拔出光纖,用含慶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的生理鹽水沖洗淚道,鼻腔或鼻咽部有水,證實淚道通暢,留置淚道激光套管針5min, 拔出淚道激光套管針。術后沖洗1次/2d,1w后,再改為沖洗2次/w,2w后,再減為1次/w、洗2w。
1.2.2接受淚囊鼻腔吻合術患者 神經(jīng)阻滯及局部浸潤麻醉,用浸有丙美卡因、麻黃素的棉簽置于患側中鼻道。內眥部皮膚切口,暴露內眥韌帶,沿淚前嵴切開貼附于其上的軟組織,用剝離子緊貼骨壁向下分離,暴露原骨孔,于骨孔處縱行分開淚囊與鼻腔的粘連,清除機化、瘢痕組織。根據(jù)骨孔的大小、位置及鼻腔粘膜殘留的情況決定擴大原骨孔,以暴露足夠的能與淚囊前唇做吻合的鼻粘膜。將淚道探針從下淚點插入,進入淚囊,在淚囊壁上可看到針頭的活動,確定淚總管未阻塞,重新做淚囊內下側壁的\"C\"型切開,與鼻粘膜做相對應的單純前頁縫合;但有些淚囊初次手術時損傷很大,切開淚囊后只見到少許的淚囊粘膜,因此,此類患者必須在探針的引導下看到淚總管,然后將淚總管上方的瓣膜與鼻粘膜吻合。吻合口處放置明膠海綿,將淚囊、鼻粘膜的前唇縫線懸吊于皮下組織上,間斷縫合皮下組織,皮膚切口行連續(xù)縫合。術后第4d、第7d行淚道沖洗,第7d拆線出院。以后淚道沖洗1次/w,連續(xù)1個月。
2 結果
25例患者隨訪1次/月,并淚道沖洗,所有患者均隨訪3個月以上。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溢淚癥狀消失,淚道沖洗通暢;失敗-仍溢淚,淚道沖洗不通。結果10例接受淚道激光成型術患者治愈率100%,15例再次行淚囊鼻腔吻合術患者治愈12例,治愈率為80%。本組25例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患者再次手術成功率為88%。
3 討論
3.1本組初次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的原因 ①是淚總管阻塞;②是吻合口阻塞。術后淚總管阻塞發(fā)生得較早,多在術后1~2w,其原因:①是術后炎癥反應及凝血塊的阻塞;②是未咬除淚囊上端的骨質。淚總管開口于淚囊外壁偏上,內眥韌帶后面的骨面緊貼淚囊上部,若不咬除,此部分骨組織生成肉芽組織,首先會阻塞淚總管開口,因此把淚囊上端的骨質咬除可以避免術后淚總管的阻塞。術后吻合口阻塞多發(fā)生在術后1個月后,也有發(fā)生在術后早期的,此類患者淚道沖洗時有粘膿性分泌物反流,發(fā)生在術后早期的患者一般是術中未完全切開淚囊者。術后吻合口阻塞的原因有:造骨孔過小、淚囊孔及鼻粘膜孔過小致吻合口過小,淚囊過小或淚囊、鼻粘膜兩前唇太短,吻合張力太大,使前唇撕裂,縫線松脫,前唇塌陷,與后唇粘連;切口內肉芽組織增生,縮小吻合口面積,使吻合口與鼻甲、鼻粘膜粘連,吻合口阻塞。
3.2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再次手術的體會
3.2.1患者及術式的選擇 對淚囊鼻腔吻合術后早期仍溢淚,淚道沖洗不通、無粘、膿性分泌物反流,考慮是淚總管阻塞的患者,應首選KTP淚道激光治療。其氣化率高,穿透力強,對周圍組織不造成熱損傷,治療效果好。對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吻合口阻塞的患者,選擇再次行淚囊鼻腔吻合術,效果也非常滿意,術后解除了本組初次淚囊鼻腔吻合術吻合口阻塞的80%患者的痛苦。但瘢痕體質及萎縮性鼻炎患者不宜行此手術。
3.2.2再次淚囊鼻腔吻合術手術體會 ①再次手術與初次手術相比,其局部組織機化、結構不清,因此,術中要以內眥韌帶為標志,找到原骨孔及吻合口的位置,垂直切開吻合口,去除機化組織。操作要輕巧,千萬不要造成淚囊的缺損;②術中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患者骨孔處的鼻粘膜大部分缺損,或者骨孔很小,故術中需要擴大骨孔,尤其是骨孔前上方的再行擴大,以此增加要與淚囊前唇做吻合的鼻粘膜的面積。骨孔邊緣要整齊,要足夠大,以降低瓣膜吻合時的張力,增加手術成功率;③所有再次行淚囊鼻腔吻合術的患者,淚囊原切口均已阻塞、封閉,再次手術時須在淚道探針的引導下,將淚囊做\"C\"型切開,即將淚囊做成單頁前唇,與鼻粘膜僅作前唇縫合。但切開淚囊后發(fā)現(xiàn)淚囊粘膜缺損嚴重的,必須在探針的引導下看到淚總管,然后將淚總管上方的瓣膜與鼻粘膜吻合。再次淚囊鼻腔吻合術患者由于組織粘連嚴重,鼻粘膜缺損面大,沒有必要行標準的前后唇縫合,只縫合前唇即可,縫合一定要牢靠,并要懸吊于皮下組織上以免前唇塌陷;④如果鼻粘膜已損壞且無法縫合,可將淚囊前唇與淚前嵴的骨膜縫合。
綜上所述,淚囊鼻腔吻合術后失敗的患者可以再次手術治療,根據(jù)失敗原因選擇正確的手術方法,手術成功率高,操作不復雜。 淚囊炎常繼發(fā)于鄰近組織,如結膜、鼻腔和鼻竇的炎癥,開始時并不是器質性阻塞,而是由于鼻淚管黏膜暫時的充血水腫,使淚囊內容物潴留,易于細菌滋生,炎癥更促進充血水腫,形成惡性循環(huán)[1]。經(jīng)我院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淚囊鼻腔吻合術長期隨訪成功率約達75%,原因多為術后出血、水腫壓迫吻合口致淚道阻塞或慢性炎癥導致再次阻塞所致,淚道置管后,保持淚道-淚囊-鼻淚管通道暢通,淚液引流通暢,消除淚囊炎的病因。
參考文獻:
[1]李鳳鳴.眼科全書[M].第三卷.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084.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