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特點,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方法 選取2010年07月~2013年06月在我院已經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42例研究對象,對上述選取對象的影像檢查及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結果 42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中,原發(fā)于十二指腸、胃部、回盲部、小腸、乙狀結腸系膜及橫結腸系膜患者人數依次為3例、15例、2例、16例、4例和2例;其中外生性生長、內生性生長、腔內外生長患者人數依次為20例、10例和12例。影像學檢查后判斷GIST良惡性準確率為83.33%(15/18)。結論 胃腸道間質瘤的CT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異性,且CT對GIST良惡性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借助病理學檢查對于避免誤診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CT;影像學表現
胃腸道間質瘤(GIST)作為臨床上較為少見的一種消化道間葉源性腫瘤,過去因病理學技術的限制,經常被誤診為神經源性或平滑肌源性腫瘤。而隨著檢驗技術及超微結構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認為GIST很有可能來自于胃腸道壁不成熟的上皮樣細胞增殖產生[1]。隨著臨床上對GIST研究不斷深入,CT影像學檢查技術不斷普及,對該病術前的診斷及腫瘤良惡性的確診提供了可能性。為分析GIST CT掃描的影像學表現,現選取最近幾年在我院經手術病理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42例為研究對象,對上述患者的CT掃描資料進行了分析和整理,旨在為CT檢查或診斷該病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07月~2013年06月在我院經手術病理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患者42例研究對象,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齡32~67歲,平均(52.7±8.4)歲;主要臨床表現為貧血、嘔吐、黑便、腹痛、腹部包塊等,術前均給予CT平掃加增強掃描。
1.2方法 CT檢查時,叮囑患者禁食6 h,在進入CT掃描前2 h時,口服1000 mL、2%泛影葡胺,在接受掃描前,再口服500 mL泛影葡胺。使用西門子 eomatom plus 16排螺旋CT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檢查,采取螺旋CT掃描,層厚10 mm,間隔平掃;增強掃描:采取高壓靜脈注射泛影葡胺80~100 mL注射速率以3 mL/s左右速度注射,間隔23~30 s后掃描,掃描時檢測范圍依據患者病況嚴重程度而定。
1.3 CT圖像分析及病理診斷 本文CT圖像的分析由我院兩名經驗豐富的醫(yī)師承擔,分析時采取盲法,兩人事先均不知道影響結果,對CT掃描時呈現的病灶部位、形態(tài)及大小等內容進行分析,并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作出影像學診斷結論;若兩位醫(yī)師的臨床診斷結果不一致,則由兩位醫(yī)師公共協(xié)商,在協(xié)商未果的條件下,由第3名醫(yī)師進行判斷。
1.4腫瘤的良惡性診斷標準 本文選取對象腫瘤的良惡性診斷診斷標準依據Lewin等人提出標準進行判斷[2];肯定的惡性指標:①經組織學檢查證實存在明顯的轉移傾向,②周邊臟器已被侵潤。潛在的惡性指標:①腫瘤大?。耗c直徑超過4 cm,胃部直徑超過5.5 cm,②腫瘤出現壞死;③有明顯核異型性,④細胞豐富;⑤上皮樣細胞呈現為腺泡狀或巢狀。良性的胃腸道間質瘤無任何肯定的惡性指標,僅存在1項潛在惡性指標;惡性胃腸道間質瘤,至少存在1項潛在惡性指標,存在1項或2項及以上的肯定的惡性指標。
2結果
42例患者中,腫瘤病變原發(fā)于胃部10例,占23.81%,其中5例為竇部,4例為胃底部,見圖1,原發(fā)于空腸7例,占16.67%,主要位于屈氏韌帶下方50 cm以內,且其中有1例右側腎下極被累及;5例原發(fā)于回腸,占11.90%,見圖2。主要位于距盲瓣40 cm以內范圍內,4例為乙狀結腸,占9.52%。1例為多發(fā)空腸間質瘤,腫塊面積均在2 cm×1.5 cm~17 cm×15 cm。掃描顯示病灶多呈現為類圓形或圓形,其中25例等密度,占59.52%;另外17例患者腫瘤塊多呈現為等密度、中間呈略低和低密度,并且有3例患者合并出血癥狀。增強掃描結果:16例患者病灶呈現明顯或重度強化,占38.09%;病灶強化程度不均勻,且可觀察到病灶改變小囊狀壞死9例,占21.43%;病灶中央出現壞死,且壞死面積較大,而病灶周邊呈現明顯或中度強化患者6例,占14.29%。另外27例患者病灶周邊或鄰近組織受到累及,其中10例良性,6例為潛在惡性,9例低度惡性,2例惡性;同時粘連鄰近組織或周邊器官遭遇直接侵犯10例(8例為低度惡性,2例為惡性)。外生性生長、內生性生長、腔內外生長患者人數依次為20例、10例和12例。影像學檢查后判斷GIST良惡性準確率為83.33%(15/18)。
本文42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中,15例為良性,除1例患者病灶中央壞死、潰瘍黏膜面積>5 cm外,其余均顯示為實質性病灶,都<5 cm;另外低度惡性及惡性的27例患者中,22例患者均>5 cm,5例在3~5 cm,另外3例伴隨出血癥。病理組織檢驗分析腫瘤細胞形態(tài)改變,同一腫瘤中,存在不同形態(tài)的上皮細胞,結構排列呈現旋渦狀、柵狀或編織狀。
3討論
3.1胃腸道間質瘤發(fā)病部位及良惡性情況 有研究顯示GIST(胃腸道間質瘤)發(fā)病并不具備明顯的差異,主要集中于>50歲年齡的患者[3],且該類病癥的發(fā)病惹人群常見于男性患者。一般來說,GIST患者的臨床癥狀和一般的腸胃道病變有著較高的相似度,主要以腹部不適、腹痛以及中上腹部不適為主,同時還伴隨著黑便。胃腸道間質瘤作為一種相對少見的飛上皮性腫瘤,其發(fā)病率相對較低,好發(fā)于胃部的良性腫瘤遠遠較惡性腫瘤多。本文選取的42例患者中,其中男34例,女8例,男性占80.95%,這一研究結果與楊金梅等人關于\"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與診斷\"報道中基本保持一致[4],同時42例患者發(fā)病部位主要為胃底、胃體、胃竇、空腸、直腸等部位,且腫塊越大,惡性率越高,但本文中關于胃腸道間質瘤的良惡性發(fā)病率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內容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可能與本文選取患者的基數有著一定的關系。由于腫瘤快主要向外生長,隨著腫塊面積的增大,會累及周邊腸道,引發(fā)不完全性腸梗阻,若病變表明出現壞死時,且伴隨腹痛時,可引發(fā)消化道出血[5],因此對于臨床上存在腹痛癥狀,同時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應及時行CT掃描,這對及時發(fā)現GIST有一定的意義。
3.2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診斷及CT表現 有研究顯示GIST是一種由胃腸道原始間葉組織中病變細胞非定向分化而形成的腫瘤,部分腫瘤可能伴隨不完全分化的神經鞘細胞或平滑肌鞘細胞,多數腫瘤為低度惡性或惡性,少數為良性,基本不轉移。胃腸道間質瘤的生物學特性相對較為復雜,因而臨床上單純性依靠病理診斷存在一定的誤診或漏診風險,薛鵬等人關于\"胃腸道間質瘤的多層螺旋CT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的報道研究顯示GIST的危險程度可通過CT掃描進行推斷,同時對其CT影像學表現的腫瘤形態(tài)、大小、平掃密度及強度和邊界是否清晰等方面進行分析,可對腫瘤的良惡性進行判斷[5]。本文研究顯示42例GIST患者中,16例為良性,26例為惡性,這一研究結果與徐錦鋒等人關于\"多層螺旋CT對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價值及療效評價\"的報道內容基本保持一致[6]。同時42例患者中,多數患者CT表現為均勻致密的軟組織塊影,且周邊邊緣較為清晰;尤其是腫塊超過5 cm,且病灶中央存在壞死或伴隨出血癥狀的患者,CT掃描顯示其實體部分得到明顯的強化,且邊緣清晰,對周邊組織或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侵襲,提示存在潛在惡性或惡性,而徐玉蕓等人關于\"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與病變危險度分級的對照研究\"的報道內容與上述研究結果基本保持一致[7],這也就是說對于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臨床上在給予CT掃描檢查時,可通過觀察腫瘤塊是否侵襲周邊組織及侵襲程度,來判斷腫瘤的。
綜上,胃腸道間質瘤的生物學特性相對較為復雜,單純的依靠病理檢查來診斷病癥,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診或漏診風險,而胃腸道間質瘤的CT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異性,且該影像學檢查手段對其良惡性的判斷也有著一定的參考意義,因此CT對GIST良惡性的判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借助病理學檢查對于避免誤診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朔,許乙凱,賈飛鴿.胃腸道間質瘤的CT診斷及誤診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02:274-277.
[2]Lewin KJ,Riddell RH,Weinstein WM.et a1. 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M].New Youk:lgaku-shoin,1992:284-341.
[3]蔣忠毅.胃腸道間質瘤的CT診斷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09:14-15.
[4]楊金梅,方玉祥,李東斌.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與診斷[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21):2368-2369.
[5]薛鵬,鄭紅偉,陳勇,等.胃腸道間質瘤的多層螺旋CT表現與病理對照研究[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2,21(1):34-37.
[6]徐錦鋒,邱士軍,宋裕娣,等.多層螺旋CT對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價值及療效評價[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04:875-877.
[7]徐玉蕓,何曉東,鐘建國,等.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與病變危險度分級的對照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02:255-258.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