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比伐盧定對急診PCI患者血漿CCL5、CCL18水平的影響,探討比伐盧定在急診PCI治療中的作用及機制。方法 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急診PCI治療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比伐盧定組(75例) 和替羅非班加肝素組(75例)。所有患者在發(fā)病12 h內行急診PCI術。比伐盧定組:在急診PCI術前首先靜脈給予比伐盧定負荷量(0.75 mg/kg),然后,以1.75 mg/(kg·h)持續(xù)靜脈點滴在PCI過程中。替羅非班加肝素組:術前靜脈內注入10μg/kg替羅非班,然后以0.075μg/(kg·min)持續(xù)靜脈滴注36 h,同時靜脈內注入普通肝素100 U/kg。檢測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的CCL5、CCL18濃度,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和術前比較,術后24h兩組患者血清中CCL5、CCL18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伐盧定組患者術后CCL5、CCL18濃度均低于替羅非班加肝素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比伐盧定組和替羅非班加肝素組穿刺部位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4.0%和10.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 比伐盧定可通過減低急診PCI患者血漿CCL5、CCL18水平,改善患者預后并降低穿刺部位出血并發(fā)癥。
關鍵詞:比伐盧定;急診PCI;CCL5;CCL18
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發(fā)病機制,而導致斑塊不穩(wěn)定的因素和炎癥及免疫學機制具有密切的關系。炎癥的發(fā)生和趨化因子緊密聯(lián)系,且趨化因子是免疫介導過程中的重要參與物質,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不穩(wěn)[1]。研究表明,CCL5、CCL18是預測ACS的重要標志物,均屬于CC類趨化因子[2]。本研究通過檢測比伐盧定對急診PCI患者血漿CCL5、CCL18水平的影響,探討比伐盧定在急診PCI治療中的作用及機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診PCI的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的方法分為比法盧定組和對照組各75例。比伐盧定組男46例,女29例,年齡38~79歲,平均(59.7±9.8)歲;對照組男48例,女27例,年齡39~83歲,平均(61.0±11.1)歲。兩組患者均接受PCI治療,且均無其他干擾性疾病。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比、年齡、PCI治療方法及其他慢性病史比例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150例接受急診PCI治療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比伐盧定組(75例) 和替羅非班加肝素組(75例)。所有患者在發(fā)病12 h內行急診PCI術,比伐盧定組:在急診PCI術前首先靜脈給予比伐盧定負荷量(0.75 mg/kg),然后,以1.75 mg/(kg·h)持續(xù)靜脈點滴在PCI過程中。替羅非班加肝素組:術前靜脈內注入10μg/kg替羅非班,然后以0.075μg/(kg·min)持續(xù)靜脈滴注36 h,同時靜脈內注入普通肝素100 U/kg。
1.3 CCL5、CCL18測定 分別于急診PCI術前及術后24h采肘靜脈血5 ml, 立即以2500 r/min離心5 min,連續(xù)2次,分離血清,離心后血清于-80℃冰箱保存, 運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CCL5、CCL18,其檢測試劑盒由上海銘睿生物有限公司生產。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CCL5、CCL18濃度的比較 和術前比較,術后24h兩組患者血漿中CCL5、CCL18濃度均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比伐盧定組患者術后CCL5、CCL18濃度均低于替羅非班加肝素組術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出血情況的比較 術后比伐盧定組出現穿刺部位出血并發(fā)癥3例,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0% ;替羅非班加肝素組出現穿刺部位出血并發(fā)癥8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67% ,兩組穿刺部位出血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CCL5和CCL18都是CC族趨化因子,對機體炎癥反應具有重要預測價值,基因定位于染色體17q12[3]。CCL5也稱為RANTES,是一種正常的T細胞表達和分泌,對多種細胞有趨化作用[4];CCL18也稱為PARC,主要由樹突狀細胞(DC)及巨噬細胞分泌,故又稱為DC-CK1,吸引初始T細胞及皮質層的B淋巴細胞參與初次免疫應答,屬于組成型趨化因子[5]。CCL5、CCL18在嚴重心肌缺血癥狀發(fā)生時會顯著升高,有報道顯示:CCL5、CCL18兩種因子濃度對患者心肌缺血癥狀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CCL5的表達水平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密切相關,其與斑塊脂質核心的大小成正相關,CCL18及其受體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也有密切的關系[6]。
抗栓治療的進展和早期直接PCI的應用,已經顯著減少了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缺血事件的復發(fā)和死亡。伴隨著抗栓強度的增強,直接PCI缺血事件相對減少,但出血并發(fā)癥卻明顯增加,發(fā)生嚴重出血并發(fā)癥患者心血管惡性事件發(fā)生率明顯增高,臨床預后不良[7]。因此,在急診PCI時抗栓治療效果提高的同時,怎樣規(guī)避出血風險,使臨床凈獲益增加顯得十分重要。比伐盧定是一種直接凝血酶抑制劑[8],在急診PCI中的作用及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我們的研究發(fā)現比伐盧定組患者術后CCL5、CCL18濃度均低于替羅非班加肝素組術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了比伐盧定比替羅非班能改善PCI術后的炎癥反應從而改善急診PCI患者的預后。另外研究發(fā)現急診PCI時單用比伐盧定比替羅非班加肝素組明顯減低了出血的發(fā)生率,說明急診PCI時單用比伐盧定比替羅非班加肝素更安全;比伐盧定能降低急診PCI患者血漿CCL5、CCL18水平,說明比伐盧定除通過抑制凝血酶在急診PCI中而發(fā)揮作用外,可能還通過抑制炎癥發(fā)應而改善急診PCI患者預后。
總之,比伐盧定可通過抑制凝血酶及抑制炎癥發(fā)應而改善急診PCI患者預后。并明顯減低了出血發(fā)生率,是急診PCI治療過程中有效和安全的抗栓藥物。
參考文獻:
[1]楊丹. CCL18在口腔鱗癌患者血清與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中南大學,2012.
[2]文靜,李娟娟,文佳,等.趨化因子CCL5促進乳腺癌細胞轉移機制初探[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30(3):383-385,392.
[3]Kraaijeveld AO;deJager SC;deJager WJ.chemokine ligand-5 (CCL5/RANTES) and CC chemokine ligand-18(CCL18/PARC) are specific markers of refractory unstable angina poctoris and are transiently raised during severe iscbemic symptoms[J].Circulation,2007,116:1931-1941.
[4]Li,G.,Xu,H.,Zhu,S. et al.Effects of neferine on CCL5 and CCR5 expression in SCG of type 2 diabetic rats[J].Brain research bulletin,2013,90(1):79-87.
[5]Kim,H.O.,Cho,S.I.,Chung,B.Y. et al.Expression of CCL1 and CCL18 in atopic dermatitis and psoriasi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2012,37(5):521-526.
[6]李金紅. CCL-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中的表達水平及意義[D].鄭州大學,2013.
[7]黃軍章,陸永光,嚴華,等. 溶栓后早期轉運PCI與保守治療/補救轉運PCI治療STEMI患者的比較[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1(4):405-408.
[8]楊麗,王建斌.抗凝藥比伐盧定在冠狀動脈介入領域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2,12:76-80.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