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qū)海拔628米的翼云山東南麓,有一處國內(nèi)罕見、魯南僅存的石板房古村落群。山亭地處魯南,泰沂山脈的余脈貫穿全境,山多地少。居住在翼云山深處的當?shù)叵让?,用勤勞的雙手開山鑿石,利用山石在山坡上建造了錯落有致的石板房,形成一座座石板房村莊。目前,十余個石板房古村落,分布在方圓十余公里的大山內(nèi)。
魯南知名的旅游景區(qū)
石板房是魯南山區(qū)人民獨創(chuàng)的一種民居建筑藝術(shù),它見證了魯南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近幾年來,隨著鄉(xiāng)村農(nóng)家樂旅游的興起,全國各地的旅游團隊及攝影愛好者紛至沓來,探尋獨具特色的古村落歷史遺存,體驗純樸的魯南民俗風情。翼云山區(qū)石板房古村落群,成為魯南知名的旅游景區(qū)和影視拍攝基地,電影《沂蒙六姐妹》、電視連續(xù)劇《南下》等影視劇,先后在這里取景拍攝。如今,慕名前來觀光的游客絡(luò)繹不絕。
2014年春,為了探訪大山深處的石板房古村落,我們驅(qū)車從棗莊出發(fā),約半個小時的車程就來到了山亭區(qū)山城街道。穿過小城后又走了十幾分鐘的車程,便到了翼云山腳下。遠遠望去,只見灰白色石板房在青山綠樹的掩映下,高低起伏坐落在山坡上,石墻夾著石徑,石徑綴著石房,連成一片石的世界。
據(jù)棗莊地方志記載,明末清初,魯南匪患四起,民眾苦不堪言,一些百姓為躲避兵荒馬亂,逃到此處謀生。他們就地取材,以散落在山坡上的石條或石塊砌墻造屋,從山頂上采下一塊塊薄石板,鋪在屋頂椽子上做房瓦,除房門、窗、梁采用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蓋成。在這里居住的村民,除了房屋全部是清一色的石板房,連家中使用的桌、凳、灶、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用石頭鑿成。據(jù)村中的老人介紹,留存至今建造時間最久的石板房,已有280年的歷史。
一個石板房古村落的鄉(xiāng)土記憶
我們一行探訪的興隆莊是翼云山石板房古村落群的核心村。進村后,拾階而上,滿目皆是石徑、石墻、石屋、石瓦,石碾、石磨……走近后發(fā)現(xiàn)石板房墻體是規(guī)則的石頭,房頂皆用薄石板交錯穿插壘成,鱗次櫛比的薄石板,在朝陽的映照下格外引人注目。這些石塊、石板,無須打磨,完全保持著原生態(tài)的色彩。踩著碎石板鋪成的彎彎曲曲的石徑,我們一行人在村中一位老者的引領(lǐng)下,走進了一家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在堂屋的門口東首,有一個用石板壘砌的石桌,這是鄉(xiāng)村逢年過節(jié)祭拜天地的“香臺”。走進石板房,堂屋一排三間,全部用青石塊砌墻,用薄石板做瓦。置身于恬靜的石板房中,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這里的先民,當年是如何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這種獨特的石板房。
沿著一個個石階,穿越一條條碎石板鋪成的彎曲石巷,走進村中的一戶戶庭院時,更能感覺到原生態(tài)石板房的自然美。每個院落就地整平,院墻用石板壘砌,一塊塊石板雖然大小不均,而且無灰土和水泥鋪墊填縫,但每塊石板就像一塊塊墻磚一樣,鑲嵌得天衣無縫。每處石板房院落建筑形制基本相似,大多為獨立院落,主房坐北朝南,面闊3間或4間,建筑面積約60~80平方米,整體為青石結(jié)構(gòu)。檐下墻高約3米,墻厚約0.5米,門高約2米。大多院落有東配房或西配房,主體矮于主房,建筑結(jié)構(gòu)與主房相似。讓人稱奇的是,房屋的屋頂是用2~5厘米厚的不規(guī)則薄石板錯縫沿茬疊壓苫蓋,遠遠望去,像一層層魚鱗整齊排列在石板房上。院內(nèi)的廚房、豬圈、雞窩、廁所,也都是用石板或石塊砌壘,整個院落就像是一個石頭器物博物館。
在村子中央一塊大青石板上,有一臺石碾,一位婦女正在碾壓著干紅的辣椒。據(jù)在場的一位老人說,這臺石碾已有150年的歷史了,抗戰(zhàn)時村民們就靠它把谷子碾成小米支援駐扎在這里的八路軍。
探訪途中,我們遇見村中一位96歲的老者。老人耳不聾眼不花,向我們講述了這個村莊的歷史。據(jù)老人說,清乾隆年間,有單姓人家來翼云山里躲避戰(zhàn)亂,不久又有陳姓人家攜帶家人逃荒至此。于是兩戶團結(jié)協(xié)作,白手起家,就地取材建造石板房定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又有一戶單姓人家從滕州市大塢鎮(zhèn)陽溫村來此投奔族人。3戶人家和睦相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上山打柴、開荒種地為生,繁衍生息,慢慢就成了村莊。由于種的山嶺薄地,每年的收成也僅能填飽肚子,加之沒有文化,3戶人家就把村莊定名為“窮命莊”。解放后,村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就把“窮命莊”改稱為“盛隆莊”。改革開放后,村民們?yōu)樽尨迩f興隆發(fā)展,又將“盛隆莊”改成了現(xiàn)在的“興隆莊”。
星轉(zhuǎn)斗移,時過境遷。上個世紀80年代,為徹底改變村民居住條件,當?shù)卣y(tǒng)一在山下建起了一個新村,大多數(shù)村民從石板房搬遷到了山下寬敞明亮的新居,但村里許多老人因留戀舊居,依舊住在石板房里,怡然自樂。
魯南山區(qū)的先民們把滿山隨處可見的石頭,層層開采,變?yōu)榍ё税賾B(tài)的石墻、石瓦、石徑和石具。石板房原生態(tài)的建筑載體,既是一筆珍貴的魯南翼云山區(qū)建筑文化遺產(chǎn),也留給我們風雨滄桑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