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MOOC風潮再次把開放教育資源話題提到了臺前。從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資料,到紅極一時的名校公開課,再到作為開放教育資源最新發(fā)展的MOOC,不同形式的實踐,影響效果不盡相同。本文以果殼MOOC學院為觀察對象,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fā),對中國MOOC用戶使用需求格局進行初步探索。
關鍵詞:MOOC;使用與滿足;國內(nèi)用戶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2-0039-02
以Coursera、edX、Udacity為代表的MOOC平臺自2012年開放以來,短短數(shù)月時間內(nèi)吸引了全世界的學員。隨著北大、清華、復旦等國內(nèi)名校的加入,MOOC也逐漸走入中國用戶的視野。MOOC是Massive Open Oline Course(大規(guī)模在線公開課程)的簡稱。不同于此前風行的世界名校公開課,MOOC不只是課堂錄像,而涉及了一套完整的教學流程:嚴格的開課時間、課程視頻、討論互評、課后作業(yè)、期末考試及證書。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由來已久。貧富階層的分化、區(qū)域差距的擴大,導致教育資源在全球分布十分不平衡?;ヂ?lián)網(wǎng)則打破了教育的時空壁壘,為降低教育成本、共享教育資源、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全球化提供了條件。
從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資料到中國紅極一時的名校公開課,該運動有著不同實踐形式,影響效果也不盡相同。MOOC作為開放教育資源的最新發(fā)展,吸引著世界各國的學員。從用戶角度出發(fā),這些人群有著什么特征?MOOC使用滿足了什么樣的需求?由于國內(nèi)相關研究尚少,本文以“MOOC學院”為對象,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fā),采用網(wǎng)絡民族志的方法,對中國MOOC用戶的使用與滿足情況進行初步探索,為更深入的研究做鋪墊。
一、“使用與滿足”和在線教育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傳播學重要理論之一,將研究視野從“媒體對受眾做了什么”切入“受眾對媒體做了什么”[1]。不同于媒介效果研究的傳者本位視角,使用與滿足理論從受眾的視角出發(fā),將受眾看作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2]。它關注的重點在于:源于社會和心理因素的需求,如何催生了人們對媒介的期望,這些期望又導向了不同形式的媒介接觸或其他活動,最終帶來需求的滿足和其他無意識的結(jié)果。使用與滿足理論包含了五個假設:受眾是積極主動的,他們的媒介使用是有目標的;將需求滿足和特定媒介的選擇連接起來的主動權在受眾手中;媒體與其他能滿足需求的形式進行競爭;人們對自己的媒介使用興趣和動機有充分的覺察,從而能夠精確地向研究者描述使用情況;對媒介內(nèi)容的價值判斷只能由受眾進行。
針對這些假設,也有學者提出了些批評:受眾對媒介的使用不一定有目的,也可能只是儀式化、習慣化的使用;大眾傳播時代,受眾對媒介形式或媒介內(nèi)容的選擇亦有限[3]。然而筆者認為,新媒體的出現(xiàn)瓦解了舊有傳播格局,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分眾化、個性化的傳播渠道和內(nèi)容意味著受眾需要主動尋找、選擇媒介產(chǎn)品,在海量信息中有意識地分配注意力,因而個體動機和需要是至關重要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動機-行為”取徑更值得參考。Ruggiero也指出,使用與滿足理論不僅應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恢復其重要意義,而且應當?shù)玫綌U展,囊括交互性、分眾化、超文本性和異步性等概念[4]。事實上學者已把使用與滿足理論運用到了對手機、微博、虛擬社區(qū)、在線游戲等的研究中[5-6]。
在線教育領域,亦有學者關注用戶的媒介、技術使用行為和動機。Kizilcec根據(jù)課程使用軌跡將MOOC用戶分為四類:旁聽者、完成者、非參與者、采樣者,簡單地考察了一下用戶意圖同使用軌跡類別的關系,發(fā)現(xiàn)豐富簡歷的意圖在完成者中所占比重較高,而大部分完成者都傾向于匯報使用MOOC是出于好玩和挑戰(zhàn)[7]。用戶對MOOC不同的使用軌跡本身暗示了用戶潛在的不同需求。此外同樣有學者探討了學習情境下的“使用與滿足”,通過量化研究得出學生使用計算機輔助傳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媒介的七種動機:信息獲?。òㄐ畔V度、來源、詳細程度、可靠性四方面);方便(包括可接近性、速度、易用三個方面);連通性(包括一對多、地理距離、社會影響、交流長度、信息共享若干方面);解決問題(包括議題復雜性、清晰和重要程度);內(nèi)容管理(包括傳播歷史、信息量、多功能、文件管理);社會臨場感(包括個人互動、同步性、反饋、傳播者熟悉程度、互動禮節(jié));社會情境(包括語言或非語言溝通)[8]。這些檢驗過的題項十分有借鑒意義。
二、國內(nèi)用戶MOOC使用的需求格局
MOOC學院由果殼網(wǎng)創(chuàng)立,是國內(nèi)最大的MOOC學習社區(qū),聚合幾大MOOC平臺的課程目錄及信息,為用戶提供一個選課參考、點評課程、分享筆記、答疑互助的平臺。學院新人指南中提到,成員年齡分布在14歲到60多歲之間。根據(jù)《小調(diào)查:你和MOOC》一帖,70%的成員是20~30歲的年輕人,20歲以下約占25.7%,30歲及以上所占比例不到5%。就職業(yè)身份而言,結(jié)合另一條調(diào)查性的帖子,學生約占64%,上班族和其他人士占36%。大部分成員來自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沿海省市。當然這有待更準確嚴謹?shù)恼{(diào)查。結(jié)合筆者對MOOC學院討論區(qū)的觀察梳理(2013年7~8月)及前人研究框架[8],本文將MOOC用戶的需求格局分為以下維度。
1.知識需求維度
知識廣度方面,多數(shù)用戶表示使用MOOC是為了“開闊眼界和思維”。對于學生而言一種普遍的動機是了解專業(yè)之外的領域,如“看看專業(yè)以外的工科拓寬視野”、“想學以前在大學里沒接觸的課程”。知識深度方面,用戶常選擇與自身專業(yè)領域相關的MOOC,一方面出于對原有知識體系的查遺補缺,如“就做做題看已經(jīng)懂多少了”、“已知的東西復習下,以前不了解的現(xiàn)在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出于對專業(yè)領域的補充拓展,如“這兩門課程包含了我研究領域比較熱門的技術,對理解有很大幫助”。知識來源方面,用戶出于對世界名校教育資源的需求使用MOOC,如“感受下國外大學老師的教學方式”、“有機會上國外名校的課程,國內(nèi)課程缺失的部分可以補回來了”。知識詳細程度方面,用戶存在系統(tǒng)學習知識的需求,如“系統(tǒng)講述比自學有效很多,可以很輕易地從中找到重點”、“深度學習能把這個課題的發(fā)展過程,邏輯關系吃透……彌補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膚淺、片段、跳躍的不足”。知識可靠性方面,不少用戶因為不滿本校課程才使用MOOC——“大一課程很水所以就來聽課了”、“沒選上本校的課”、“老師講得不好,掛科率高,所以自學”;也有用戶表示MOOC也有“水課”,不像大學里成熟學科一樣設計好全套專業(yè)課程。
2.發(fā)展需求維度
對于中國MOOC用戶來說,一個有趣的動機是“練習英語”,無論上班族還是學生都存在這樣的需求,MOOC在傳播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附帶練習外語的功能。一些學生用戶通過MOOC為出國留學做準備,如“準備去米國去讀本科”、“順便練習下英文好準備出國讀個研”、“自己的學校不夠好,又想本科畢業(yè)后申請赴美讀醫(yī)”。還有一些上班族學習MOOC是為了工作或豐富簡歷,如“拿到證書也是實力的展現(xiàn)……應該在求職時有幫助”、“寫resume時可以多出來一項技能”。
3.社會臨場感維度
個人互動方面, MOOC的課堂作業(yè)通常需要學生間合作互評還涉及同城聚會,因而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如“在MOOC可以認識很多有意思的同學,和大家一起討論、進步”、“認識了米國的,一直email聯(lián)系”、“能夠大家一起上Skype討論課程、聊天”。反饋方面,MOOC的作業(yè)、考試設計能評估知識掌握程度,論壇也提供了討論、答疑的平臺,對于部分選擇MOOC而非純公開課視頻的用戶而言,獲得反饋是一大需求。傳播者熟悉程度方面,講師的個人魅力也會成為用戶獲得滿足的因素,如“教授時不時賣個萌很可愛”、“Prof. Edwards無處不在,通知一兩天就嗖地一條……不投入簡直對不起他”。體驗方面,一些用戶選擇使用MOOC是因為MOOC模擬了完整的課堂體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近乎完整的學習體驗,有來自名校的教學視頻,作業(yè),討論小組,考試,證書”。
4.方便需求維度
地理距離方面,MOOC如同其他網(wǎng)絡傳播形式一樣消弭地理空間的阻礙,使學習不受地點限制。有用戶表示“有了MOOC之后世界好小好精彩,在家就可以學國外頂級大學的課程”。MOOC的移動應用同樣滿足了人們突破地點限制的需求。可接近性方面,免費是很多用戶選擇MOOC的一大原因。比起海外高校高昂的學費,從MOOC平臺上獲得學分、學位證書的支出要低很多。
5.娛樂需求維度
“打發(fā)時間”是不少用戶使用MOOC的理由。另外也有人出于“獲得樂趣”使用MOOC。
6.自我管理需求維度
通過MOOC中嚴格的課程安排來增強自制力、克服拖延的情況。
三、結(jié) 論
中國MOOC用戶年齡跨度從14歲到60多歲,多數(shù)為20~30歲的年輕人,以學生為主,上班族亦不在少數(shù)。大部分成員來自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沿海省市。他們對MOOC的使用需求可從以下維度考察:知識需求維度(知識廣度、知識深度、名校知識來源、系統(tǒng)學習知識、知識可靠性的需求)、發(fā)展需求維度(提高英語技能、出國留學準備、求職機會的需求)、社會臨場感維度(互動社交、獲得反饋、傳播者形象魅力、完整學習體驗的需求)、方便需求維度(突破地理限制、免費可接近)、娛樂需求維度(打發(fā)時間、獲得樂趣的需求)、自我管理需求維度(增強自制力、克服拖延癥的需求)。在各個維度上用戶們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滿足。本文對中國用戶MOOC使用需求做了初步的類型學劃分,人口統(tǒng)計特征以及各需求維度的效度還有待未來進一步量化檢驗。
參考文獻:
[1]Katz, E.,Blumler, J.G., Gurevitch, M.(1973).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4).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陸亨.使用與滿足——一個標簽化的理論[J].國際新聞界,2011(2).
[4]Ruggiero, T. E. (2000).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in the 21st Century. Mass Communication Society, 3(1).
[5]Wu, J., Wang, S., Tsai, H. (2010). Falling in Love with Online Games: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6).
[6]Sangwan, S. (2005). Virtual Community Success: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 I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7]Kizilcec, R. F., Piech, C., Schneider, E. (2013). 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 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nalytics and Knowledge.
[8]Guo, Z., Tan, F. B., Cheung, K. (2010). Students’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for Us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Media in Learning Contex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7(1).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