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點賞析
這是一篇雜文。雜文,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的解釋,是“一種散文體裁,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偏重于議論,也可以敘事”。本文議論的話題,如標題所示:小謊言為何令人欲罷不能。所用表達方式,除議論之外,有敘事(所及社會現(xiàn)象的小故事),有說明(艾瑞里的理論假設、測試驗證),其敘事之儉省、說明之明晰、議論的切要,均可賞析。這里,單就行文之美賞之。
全文15個自然段。第1-2段提出話題。以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吉米和父親“令人啞然失笑的小故事”引入,鮮活有趣又切合話題。第2段末尾有兩問句,第一個揭示小故事的內(nèi)在矛盾,第二個(為什么我們都有為一己私利而欺騙他人的本能,但同時還會給自己貼上“誠實好人”的標簽?)點出話題又呼應標題,更重要的是引出下文的議論。
第3-7段,用概括敘述的筆法介紹“大學生丹·韋斯的遭遇”。這一遭遇中的“志愿者”和吉米故事中的“父親”,有著相同的特點——“在通過不誠實的行為獲利后,卻仍將自己視為誠實正直的人”。文中的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對標題所問的第一次作答,但僅揭示生活現(xiàn)象,還未能解釋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
如果說,由吉米的故事到丹·韋斯的遭遇是“由此及彼”,用以揭示現(xiàn)象;那么,第8-13段則可視為“由現(xiàn)象到本質”,是對標題所問最根本的解釋:“當人們感覺自己離直接詐騙金錢還有一步或幾步之遙時,欺騙程度會增加”(第12段)。當然,這一解釋并不是直接推出的,而是藉由對艾瑞里的理論假設(第8段)、假設的依據(jù)(第9-10段)、假設的驗證(第11段)等介紹的,有理有據(jù),令人信服。
論述至此,似乎可以剎車。然而,作者又一次將筆觸引向生活——“要求緩考或延期交論文的時候,會編造各種理由,包括奶奶離世”,末段更以“這讓我一下子想起了小時候找做醫(yī)生的姨夫開病假條的那些日子”戛然作結,幽自己一默,也再次揭示“小謊言”之比比皆是。
于此觀之,看似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的行文,其實頗具起(第1-2段)、承(第3-7段)、轉(第8-13段)、合(第14-15段)之妙。
難點指津
本文的材料,多來自丹·艾瑞里的《不誠實的誠實真相》。從材料的性質看,既有事例性材料(如吉米、丹·韋斯、麻省理工學院,從日常生活到社會各領域),也有觀點性材料(如艾瑞里的追問、理論假設和得出的結論等),材料之富多達十多個,卻無堆砌之感。個中緣由,在于作者巧妙地轉述材料,合理地使用材料,讓材料為說理服務。如吉米的材料,意在引出話題“小謊言”,引發(fā)讀者興趣;丹·韋斯的遭遇意在說明“小謊言”現(xiàn)象的普遍性,結尾“要求緩考或延期交論文的時候,會編造各種理由”和“我小時候”的材料,則意在說明“我無法反駁這位學者的觀點”。
此外,善于使用指代詞和關鍵語句,也是材料多而無堆砌之感的緣由。如第8段“對此,他提出這樣一種理論假設”、第9段“為此,他提出一連串的設問”、第11段“為了測試這個假設”、第12段“艾瑞里的解讀是”,將艾瑞里復雜的“假設”“測試”“解讀”過程巧妙地介紹出來,讓讀者聚焦閱讀所討論的問題而不被材料迷惑。
考點訓練
1.第10段“道德好比藝術,關鍵在于在某處劃清界限”這一引語,在文中有何含義和作用?
2.第14段“我曾一度試圖反駁這位學者的觀點”一句中,“這位學者的觀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
1.引語的含義,是指在道德范圍內(nèi)仍需要一些界限,而不能因為不違法、犯罪而任意施為。本文引用此語,意在證明艾瑞里觀點“所有人都在不斷努力地定義一條邊界線……”的客觀性、可信性,強化論述的力度。
2.“這位學者的觀點”是艾瑞里的“這個社會充斥著不易察覺的小謊言”(第12段)。注意,不應是第13段艾瑞里的反問,盡管其本意是“欺騙行為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但不經(jīng)轉換不能作為本題的答案;也不應是第7段的“正是這種心態(tài)造就了我們大多數(shù)時候的不誠實”或是第8段的“只要欺騙的程度較小,人就會不自覺地讓兩者共生”,這不是作者想反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