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外的課程整合都是為了實現最優(yōu)化的教學,從而服務于日常生活。本文以小學信息技術與美術整合為例,探索利于師生互動的新教學結構和課程整合點,且通過信息技術支持使教室空間與社會空間有效連接。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對稱形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8-0-01
1 前言
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這樣描述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yōu)化?!薄睹绹鴮W生教育技術標準》也涉及課程整合的概念,它認為:“課程整合,是指在學術性知識的日常學習過程中,利用技術來支持、加強學和教的過程?!彪m然闡述的角度不同,但課程整合的本質顯而易見,都是實現最優(yōu)化的教學,從而服務于日常生活。
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本點
針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整合點,不同的教育學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克東教授認為,整合的三個基本點是:①要在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huán)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②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③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而在何克抗教授眼中,整合有三個基本屬性:營造新型教學環(huán)境、實現新的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教學結構。他們的教育思想為筆者的課程整合提供了思路。
3 課程整合案例探析
筆者嘗試以小學美術課程《巧用對稱形》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翻轉復制與粘貼》進行整合。《巧用對稱形》是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用剪刀剪出對稱的圖案難度并不大,但是要應用這種技巧服務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術修養(yǎng)。本課是一節(jié)“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如何巧用對稱形服務于生活、美化生活是本課學習和評價的關鍵?!斗D復制與粘貼》則是三年級就涉及的信息技術相關知識。當時學生只是學會了電腦繪圖、圖形的翻轉和復制,本節(jié)課可以讓他們充分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做到生活美工和電腦繪圖雙練習。
通過這節(jié)課,學生既加強了審美能力,又提升了表現能力。整合之后的課程旨在通過傳統教學、合作學習、信息技術支持使教室空間與社會空間有效連接,讓學生所學知識服務于生活。現結合教學實際將整合點總結如下:
3.1 分課時分學科教學,分別達到各自教學目標
本課分2課時進行教學,前1.5課時由美術教師主講,后0.5課時由信息技術教師主講,教學環(huán)境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如導入和新授環(huán)節(jié)以美術教學為主,拓展環(huán)節(jié)將美術課新知識與信息技術舊知識相聯系,溫故知新,從而分別達到美術和信息技術課程的相關教學目標。
3.2 信息技術作為技術手段形象解釋“對稱”含義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美術教師先展示對稱的圖片和概念,后提出疑問:“人的臉是否對稱?”為驗證該問題,他在Photoshop軟件中將自己的證件照分為左右兩部分,然后分別以之為原型進行左右翻轉復制,對比結果。學生發(fā)現以左右臉為原型復制的結果有明顯不同,從而得出結論:人臉并不完全對稱。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和歸納。
3.3 同一教學任務用不同方法完成
本課最重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判斷對稱形和制作對稱形。在新授部分,學生首先通過觀察和對折等方法學會判斷一個圖形是否為對稱形,然后應用已學過的美工知識,設計對稱形的外形和花紋、填色,來裝飾生活用品。在拓展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則鼓勵學生利用“畫圖”程序中“翻轉”、“復制”、“粘貼”等功能,將只有一半的蝴蝶變成標準的蝴蝶,并自己設計花紋、快速填色,在3分鐘內完成對稱形作品。這樣,學生既利用了美術工具,又利用了信息化加工工具進行了知識聯系與重組。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引導學生對比兩種方法的優(yōu)劣,如信息技術的方便快捷或美術的直觀、精致。
3.4 多角色扮演,力圖創(chuàng)造出社會角色互動于教室空間的新模式
本課讓學生扮演設計師、售貨員等角色:設計師善于觀察生活(發(fā)現身邊的對稱形),還要有創(chuàng)造力和一雙巧手(設計對稱形圖案、制作對稱形);售貨員要有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小組為單位開設飾品店,教師作為顧客,各小組推選金牌銷售員,向教師介紹小組對稱形作品)。教師營造社會化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將所學的美術知識、信息技術知識與生活需要緊密相連,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一定的社會生活能力。
3.5 搜集和利用多媒體展示對稱形在美學上的應用
在布置的作業(yè)中,兩位教師均建議學生繼續(xù)尋找身邊的對稱形例子。從信息技術的角度,學生可以自己用手機、相機拍攝,或者直接用搜索引擎搜索圖片、視頻。還可以在后期制作簡單的幻燈片,進行成果匯報,從美學的角度分析對稱形的作用和價值。
筆者一直關注不同學科之間整合的案例,大多數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這樣的案例基本都是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認知工具、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為其他學科服務。而從《巧用對稱形》的課例中,我們看到,信息技術不再只是一種認知工具,它也可以是學科知識;整合不只是新知的整合,也可以適當地聯系舊知,實現遷移和拓展。無論是哪一種課程整合,我們都應該在不同的體驗中,總結出更多樣化的課程整合模式、教學模式,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更好地服務于生活。
這次整合只是一個嘗試,很多細節(jié)不夠成熟。但我們希望將信息技術課同樣作為教學主體,與其他課程一起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這也許對課程整合而言會是一個新思路。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對我們的影響有目共睹,信息技術課程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如果說信息素養(yǎng)更多地在信息技術課上得到培養(yǎng),那么它也應該在更多更大的“舞臺”上得到運用,信息生活會日新月異、與時俱進。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沙湖學校,江蘇 蘇州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