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攝像》實驗課程中的教學作用、教學手段、試驗應用展開了研究,認為發(fā)揮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攝像》實驗教學中的教具支持手段、攝像技術分析手段與攝像編輯手段,具有電視攝像技術展示與電視攝像運用展示的教學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 電視攝像 實驗教學 教具支持 技術分析 后期制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8-00-02
結合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攝像》實驗課程教學中的優(yōu)勢,通過“新媒體自學—新媒體課堂教學—新媒體仿真訓練—實踐操作”教學過程,[1]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對新媒體技術的日常運用與自覺學習的習慣,在教師的科學計劃、科學指導與教育教學技術科學性轉化的教學手段支持下,為《電視攝像》課程的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良性成長的實驗環(huán)境。
1 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攝像》實驗課程中的教學作用
新媒體技術指包括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計算機與web技術等交互性形成的綜合性技術統(tǒng)稱。其不僅是“電視攝像”的基本技術手段之一,也為《電視攝像》課程尤其是實驗課程的教學,創(chuàng)設了直觀、高效與便捷的綜合性平臺。
1.1 電視攝像技術展示
《電視攝像》作為一門課程,其通過相關知識與技能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讓學生不僅掌握基本的知識,實現(xiàn)對自己攝像實踐的指導,也掌握基本的攝像技術,并在以后的訓練與運用中實現(xiàn)熟能生巧的創(chuàng)新。新媒體技術的教育信息技術化,從兩個角度在教學中展示電視攝像技術:①電視攝像技術種類展示。即教師運用教育教學化的新媒體技術,如多媒體與白板技術等,為學生展示電視攝像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細節(jié)技術,如取景構圖的技術種類展示、用光的技術種類展示等。②電視攝像技術效果展示,即對各種細節(jié)技術運用下的攝像效果進行比對性展示,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與聽覺,去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差異,并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判斷其中的優(yōu)劣,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攝像所缺少的知識與所需要克服的缺點等。
1.2 電視攝像藝術展示
“電視攝像”是以攝像技術為基本載體的藝術形式。在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該實驗課程教學,從兩個方面展示了其藝術性:電視攝像過程的藝術性和電視攝像作品的藝術性。①電視攝像過程的藝術性即教師運用新媒體技術的手段,針對電視攝像的整體技術與細節(jié)技術,在特定的主題或題材下,引導學生去挖掘其中的藝術性,如取景藝術、用光藝術與運動攝像藝術等,讓學生從單純的技術學習向藝術提升。②電視攝像作品的藝術性,即教師根據(jù)該課程教學進度與教學內容的實際,為學生展示一些電視攝像的典型作品,讓學生從作品的整體效果切入,精細化地展開對作品、作品制作過程的藝術性分析,由此實現(xiàn)對學生的電視攝像整體藝術構思教育。尤其借助新媒體教學技術的知識大容量性,能為學生教授更多的藝術形式與藝術表達方式。
2 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攝像》實驗課程中的教學手段
新媒體技術無論是在教學中的運用,還是在“電視攝像”的運用,其相對地側重于工具性的手段,被教師用來拓展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內容與教法創(chuàng)新、電視攝像技術的教學化和電視攝像教學的新媒體技術展開化。
2.1 教具支持手段
這種教具性運用表現(xiàn)在兩個層面:①電視攝像技術的教學化,即教師根據(jù)該課程教育教學的一般原理與程序,把電視攝像的各種細節(jié)技術,都作出教學化的處理,使其能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按照教學規(guī)律教授給學生。如取景技術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與教學方法等,其中教師還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上述更多的取景案例,例如不同季節(jié)取景、不同地區(qū)取景與不同時間(白天或夜晚)的取景等。②電視攝像教學的新媒體技術展開化,即在電視攝像過程中,通過新媒體技術教學技術的展示,讓學生認識到新媒體技術本身在電視攝像中的作用。如電視攝像的后期制作處理、對光線的修復或亮化、對攝像客體的美化與不足修飾等,再如“對于電視行業(yè)的結合手機、攝像機信號的壓縮和傳輸,提供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可供參考應用模式”。[2]
2.2 攝像技術分析手段
典型地表現(xiàn)為對新媒體技術手段單項功能的充分運用,表現(xiàn)為兩點:新媒體技術教學應用對“電視攝像”技術的直觀對比分析功能和新媒體技術自身的分析與評估功能。①新媒體技術教學應用對“電視攝像”技術的直觀對比分析功能。教師運用新媒體技術教學運用中的版塊功能,針對某個特定的技術細節(jié),為學生展示不同的技術運用情況,讓學生根據(jù)技術運用的現(xiàn)場動態(tài)與運用效果,作出直觀的對比,進而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自己所學習的電視攝像技術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達成實驗性的體驗學習與掌握。②新媒體技術自身的分析與評估功能,即運用相關的計算機分析軟件,在特定的系統(tǒng)內對某個特定的電視攝像技術與電視攝像作品,進行智能化與自動化的分析,并得出一定的具有可以量化的結論,讓學生從直觀的數(shù)據(jù)中掌握電視攝像技術不同的運用方式與不同環(huán)境下的優(yōu)劣。如電視攝像時用光的新媒體技術分析,針對不同作品或相同作品制作前后進行對比分析,對光的強弱、方向與距離等都可以得出數(shù)據(jù)性的結果來,為學生根據(jù)電視攝像現(xiàn)場的實際,靈活與創(chuàng)新運用用光技術做出切實性的教學指導。
2.3 攝像編輯手段
新媒體技術其最典型與最實用的細節(jié)就是編輯功能,除了基本的文字與表格編輯功能外,還有視頻編輯、圖片編輯、視頻旁白文字編輯與視頻細節(jié)編輯等。在電視攝像技術的教學中其編輯作用以兩種教學形式呈現(xiàn)出來:電視攝像的內容性編輯和電視攝像的技術性編輯。①電視攝像的內容性編輯。主要是指運用新媒體技術及其相關的軟件,對電視攝像的作品進行剪輯的過程,使其主題突出、情節(jié)跌宕與展示藝術美的特色等。教學中,教師主要教授學生新媒體編輯技術在電視攝像制作中的應用方法、技巧與靈感激發(fā)等。②電視攝像的技術性編輯,主要指對電視攝像內容的技術性美化,即作品的藝術化過程。如對攝像作品后期制作中的光線處理、人物面貌特征處理、景物中的非關系性事物的處理等,讓其通過新媒體技術的編輯后,從基本的記錄向藝術作品提升,實現(xiàn)電視攝像從技術向藝術的發(fā)展。如“基于計算機視覺的體感輸入原型系統(tǒng),就解決了單攝像頭環(huán)境下手勢靈敏度自適應控制、算法處理速度與前端輸出需要不匹配時軌跡預測等問題”。[3]
3 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攝像》課程中的實驗應用
《電視攝像》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的課程,無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技術的學習,都需要在特定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才具有切實的意義,才能讓學生在從主觀認識向動手體驗的過程中得到強化與準確的提升。新媒體技術在《電視攝像》課程的實驗性應用突出地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實驗對比應用和實驗模擬應用。①實驗對比應用,即學生直接運用新媒體技術與新媒體攝像設施,開展電視攝像的理論學習與攝像實踐,針對學習前、學習初與實踐訓練后的個人攝像作品,在相關的新媒體技術設施支持下,進行直觀的對比,既可以是自己的實驗對比,也可以是教師在課堂上抽樣性典型對比。根據(jù)學生在實驗暴露的問題與創(chuàng)新,指導學生繼續(xù)開展實驗性電視攝像學習。②實驗模擬應用,相對前者而言,這種電視攝像學習是虛擬性的,即學生采用新媒體技術運用相關的軟件進行虛擬的電視攝像實驗。在這種學習中,一般被用來開展單項細節(jié)技術的實驗模擬教學或訓練,如攝像中的推攝、拉攝、移攝、跟攝與升降拍攝模擬等,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與技術運用中,去掌握技術的細節(jié)與關鍵,并在新媒體教學技術的軟件支持下,開展各種針對性的練習。針對電視攝像后期制作的剪輯模擬,讓學生對電視攝像有著一個宏觀性的了解。在當前比較前瞻的實驗教學中,如建立獨立實驗空間、采用信息化管理技術、拓寬實驗室的服務對象、爭取更多的開放實驗項目等教學措施,并對學生開展電視節(jié)目制作實驗室的攝像機、音視頻工作站和磁盤陣列的選型的教學模擬。[4]
4 結語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新媒體技術會從各個方面實現(xiàn)功能與設施技術的提升,不僅會更多地運用在電視攝像中,也會運用在《電視攝像》的實驗教學中。新媒體技術及其軟件的運用,讓學生對電視攝像技術的學習,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從學習任務向個人興趣延伸,從專業(yè)學習向個人日常運用延伸,最終實現(xiàn)專業(yè)學習、應用性學習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
(安徽省池州學院,安徽 池州247000)
參考文獻:
[1]吳祥恩,國玉霞,王美娜.論“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課程的教學改革——基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應用[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62-164.
[2]周雁智.3G直播系統(tǒng)在電視新媒體的應用[J].電視技術,2011(16):10-11,20.
[3]桓自強,張輝,鄧峰等.基于計算機視覺的體感輸入原型系統(tǒng)研究[J].網(wǎng)絡新媒體技術,2013(6):19-23.
[4]袁九生.電視節(jié)目制作開放實驗室建設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4):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