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在糖代謝異常的同時往往還存在脂代謝異常,后者在糖尿病患者群中明顯高于非糖尿患者群。糖尿病患者的這種脂代謝特點使其CVD的發(fā)生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而且多支冠脈病變及嚴重斑塊負荷更為常見[1]。
關鍵詞:他汀;糖尿病
2011年歐洲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提出:糖尿病患者一旦發(fā)現(xiàn)靶器官損害即在總體CVD危險評估中被視為極高危者,應對的治療措施中首推他汀[2]。他汀通過抑制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阻斷膽固醇的合成,加速LDL-C的分解,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G及升高HDL,是迄今為止較為全面的一種調脂藥物。而且,他汀調脂之外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如抗炎、改善內皮功能、抗凝等)更是使其成為治療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的不二選擇。
肌病和肝臟副作用是最早引起人們關注的他汀的比較嚴重的副反應 [3]。肌病比較常見的臨床癥狀是肌肉疼痛無力,伴或不伴有肌酸激酶(CK)升高,可以出現(xiàn)在他汀治療的任何階段。有報導大約5%應用他汀的患者會出現(xiàn)肌肉癥狀但不伴有CK升高,僅有1/100,000患者出現(xiàn)橫紋肌溶解。肝臟副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谷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高,臨床上常出現(xiàn)納差、腹脹、惡心等癥狀,但是ALT、AST升高達正常上限值3倍以上的人數(shù)大約僅占應用他汀患者的0.5~2%。與肌病不同,肝臟副作用通常出現(xiàn)于他汀治療開始的前3個月。一般認為,在他汀劑量大、他汀種類不能耐受、高齡、女性、合并其他疾?。ㄈ缒I病、肝?。⒙?lián)合用藥等情況下使用他汀更容易出現(xiàn)肌病和肝臟副作用等副反應。
盡管他汀有上述2個副反應,但是能夠導致患者死亡的嚴重副反應僅有極罕見的橫紋肌溶解,其他肌病和肝臟副作用在減小劑量、更換其他他汀、停藥等妥善處理后不會給患者造成永久性傷害。
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新發(fā)糖尿病發(fā)生率方面,他汀類藥物組與安慰劑組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R =1.07;95% CI =0.89~1.30,Z = 0.750,P =0.450)。但剔除異質性較大的試驗后進行的亞組分析顯示:他汀類藥物可明顯增加新發(fā)糖尿病的發(fā)生率(RR =1.18;95% CI =1.06~1.31,Z = 3.150,P =0.002)。 由此得知,長期應用他汀類藥物對新發(fā)糖尿病的發(fā)生無明顯影響。
近來另一項薈萃分析結果顯示,與中等劑量他汀治療相比,使用強化劑量他汀治療導致新發(fā)糖尿病風險增高(OR :1.12 ;95% CI :1.04~1.22)[4]。從臨床角度看,強化劑量他汀治療也更大程度減少主要心血管疾病事件(OR :0.84 ;95% CI :0.75~0.94)。因此,他汀類藥物在減少心血管事件方面產生的較大獲益遠超過其引發(fā)糖尿病的較小絕對風險。
他汀治療導致糖尿病發(fā)生率升高的潛在機制迄今尚未闡明。一種可能的機制是,他汀可直接影響肌肉或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導致更高的糖尿病發(fā)生率。動物模型實驗表明,他汀誘導的肌病與骨骼肌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相關[5]。然而,關于他汀治療有引發(fā)糖尿病風險(少量)的內在機制,需要更多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近來許多大型薈萃分析和系統(tǒng)性回顧表明,沒有確鑿證據(jù)顯示他汀治療后認知功能改變或有癌癥風險,但發(fā)現(xiàn)2 型糖尿病風險少量增加。鑒于他汀在減少心血管事件方面的壓倒性優(yōu)勢(可減少25%~45%),對于推薦使用他汀治療的患者,他汀類藥物短期或中期治療所產生的心血管獲益遠比發(fā)生糖尿病的相對風險少量增加更有價值。糖尿患者群常常同時伴隨脂代謝異常,這也是導致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重要機制,不論是針對糖尿病患者CVD的一級預防還是二級預防,他汀類藥物在糖尿患者群中應用都值得推薦,在醫(yī)生指導下正確應用他汀的安全性已經得到充分證實,他汀類藥物用于糖尿病患者在降低其心血管事件中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我們建議,對于具有較高心血管風險或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他汀治療的臨床實踐不應改變。
參考文獻:
[1] 徐叔云,卞如濂,陳 修,等.藥理實驗方法學[M].第2版.北京:衛(wèi)生出版社,2002.638,179.
[2]Bischof MG, Berhttp://www.csmayi.cnnroider E, Krssak M, et al. Hepatic glycogen metabolism in type 1 diabetes after long-term near normoglycemia[J]. Diabetes,2002,51:49-54.
[3] 甄國華,張珍祥,徐永健.缺氧對大鼠肺動脈平滑肌細胞HO-1基因和內源性一氧化碳生成的[J].病理生理雜志,2002,18(1):86-88.
[4] 宮麗敏,杜軍保,石 云,等.低氧性肺動脈高壓時內源性一氧化碳體系的[J].臨床兒科雜志,2004,22(3):176-178.
[5] 宮麗敏,杜軍保,趙衛(wèi)紅,等.缺氧時肺動脈平學報(醫(yī)學版),2003,35(6):571-575.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