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方法 采用人性化護理貫穿于手術室過程。結果 對手術室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可以建立起和諧的護患關系,減輕患者術前的焦慮,讓患者對手術充滿信心,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升了護理服務質量。結論 對患者進行人性化護理,可以提高患者手術安全性和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手術室;人性化;護理
隨著醫(yī)療服務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也不斷完善臨床護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最前線,很容易發(fā)生護患糾紛,影響護手術患者進行了理工作質量[1],我院手術室對手術患者進行了人性化護理這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從精神、情感等方面全面考慮使得服務的質量得到提升,能夠滿足現(xiàn)代社的要求[2]。而由于手術室的特殊性,更需要考慮患者的個人隱私,人格的尊嚴及生命價值加以重視,保持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讓就醫(yī)環(huán)境更加便捷、舒適、優(yōu)質、文明。本院2012年1月~12月人性化護理應用在手術室護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及滿意度,現(xiàn)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1月~12月手術室護理中采用人性化護理4340例,其中男2770例,女1570例,通過人性化護理,患者在心里和生理方面都得到改善,術后隨訪患者滿意度達99.2%。
1.2護理
1.2.1術前人性化護理 手術室巡回護士在術前1 d帶著真誠的微笑來到病房探視患者。先認真閱讀患者的病歷,收集相關的資料(姓名、性別、學歷、手術名稱、生命體征、檢驗指標、既往史、過敏史[3])。將有關情況與麻醉醫(yī)生手術醫(yī)生共同進行交流。同時對手術中可能出現(xiàn)的護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釋以緩解或消除患者的恐懼及顧慮,降低手術前的不利因素,確?;颊吒玫嘏浜鲜中g治療。告知患者手術注意事項,術前禁食禁飲,清潔全身皮膚、刷牙、洗臉等告知患者如義齒的要摘除。還要對患者進行全身的皮膚檢查,觀察其是否有壓瘡或是紅腫,從而避免在手術中擺放體位時觸及創(chuàng)面,以減少患者在手術中不適感。
1.2.2術中人性化護理 具體措施:①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前,調節(jié)好手術室的溫度22℃~25℃,濕度55%~60%。②熱情接待患者,護理人員友善地將患者接到手術間并向其介紹醫(yī)生和護士,由3方核對基本信息資料,并告知患者手術中的一些配合工作,親切地對待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③術中體位的護理:要充分暴露手術的視野,要符合手術的要求,并且要確?;颊叩氖孢m度和安全。在充分暴露手術部位時,患者難免會患者有難堪的心情,此時要向患者解釋手術的必要性,注意保護患者的自尊心。④舒適度的護理:術中需用鹽水沖洗腹腔時用溫鹽水,避免冷水對患者造成刺激從而影響舒適度。⑤術中心理護理:半麻醉的患者,其恐懼心理較嚴重,此時我們握住患者的手,給予牽手服務。⑥主刀醫(yī)生手術時護士應動作嫻熟,傳遞手術器械主動、穩(wěn)、準、迅速,醫(yī)護之間做到密切配合[4]。
1.2.2術后人性化護理 局麻患者術后經安置好可以馬上送至病房,如全麻患者手術后一般不立即送回病房,采用溫水擦拭手術血跡,為其穿好衣褲、蓋好被單進行保暖措施,等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送回病房。患者回房后,并不意味著護理工作的結束,還需要對其進行術后隨訪。術后1~3 d由巡回護士進行隨訪和探視患者,詳細詢問術后一般情況如切口、引流管、麻醉及手術并發(fā)癥等。請患者提出寶貴的感想和希望,以便改進工作,并給與患者真誠的祝福,使其受到手術室工作人員還在關心他而感到欣慰。
1.3療效評價 對照組和研究組的護理結束后采用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價標準即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分別對兩組結果進行評分比較,其滿分為100分。
2結果
兩組患者在手術室護理中的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比較,顯示研究組在護理質量和滿意度比對照有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體會
將人性化對護理貫穿于手術室的護理全過程,讓患者對手術治療充滿信心,讓患者及家屬感受到人文的關懷,在精神和心里上得到安全感、信任感、滿足感[5]。因此,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開展人文護理,是建立和諧護患關系的需要,是醫(y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葉滿婷.剖宮產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9,16(1):173-174.
[2]耿笑微,羅琦.手術室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效果評價及改進方法的探討[J].進修雜志,2007,(09):795-797.
[3]楊玉春.淺談手術室人性化護理[J].西南軍醫(yī),2008,(2):156-156.
[4]劉玉香.護理工作融入人文關懷的思路探討[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7):76-77.
[5]王紅霞,邱曉蘭.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