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納洛酮聯(lián)合氨茶堿治療小兒急性中樞性呼吸衰竭的療效。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12月于東川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就診的急性中樞性呼吸衰竭88例,分為治療組44例和對照組44例。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兩組均常規(guī)應用氨茶堿注射液治療呼吸衰竭,3~5 mg/Kg,1次/d,稀釋后靜脈滴注;治療組加用納洛酮注射液,0.01~0.03 mg/Kg,1次/d,稀釋后靜脈滴注。結(jié)果 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38.6%和90.9%,對照組分別為27.3%和77.3%。兩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有顯著差異性。結(jié)論 納洛酮聯(lián)合氨茶堿治療小兒急性中樞性呼吸衰竭療效優(yōu)于單用氨茶堿。
關(guān)鍵詞:急性;中樞性;呼吸衰竭;納洛酮;氨茶堿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指呼吸和非呼吸系統(tǒng)疾病所致呼吸中樞和(或)呼吸器官病變引起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由此產(chǎn)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小兒ARF是臨床常見重癥,其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目前不管是傳統(tǒng)方法以洛貝林和東莨菪堿聯(lián)用還是使用氨茶堿都具有效果不滿意,不良反應多等問題[2]。為此我科納洛酮聯(lián)合氨茶堿治療小兒急性中樞呼吸衰竭44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患兒88例為對象。所有病例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小兒急性中樞性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組,治療組44例,男28例,女16例,28 d 15例,28 d~1歲22例,1~3歲5例,3~12歲2例;對照組44例,男25例,女19例,28 d 13例,28 d~1歲24例,1~3歲4例,3~12歲3例。兩組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病例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予以氨茶堿3~5 mg/Kg,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d;治療組同時加用納洛酮(成都倍特藥業(yè)有限公司)0.01~0.03 mg/Kg,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d,直至患兒呼吸穩(wěn)定,神志清醒后停藥。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用藥24 h內(nèi)患兒呼吸節(jié)律整齊,神志轉(zhuǎn)清,PaO2>8 KPa,PaCO2<6.67 KPa;有效:用藥48 h內(nèi),上述癥狀或指標減輕;無效:用藥48 h后患兒呼吸節(jié)律不整齊,PaO2<8 KPa和/或PaCO2>6.67 KPa,呼吸衰竭癥狀加重或者死亡者。
2結(jié)果
2.1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17例(38.6%),有效23例(52.3%),無效4例(9.1%),總有效率90.9 %。對照組:顯效12例(27.3%),有效22例(50%),無效10例(22.7%),總有效率77.3%。兩組療效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
2.2 兩組癥狀比較 兩組癥狀在用藥前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治療后癥狀有顯著性差異,尤其是治療組呼吸節(jié)律紊亂,糾正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不良反應,見表1。
3討論
中樞性呼吸衰竭是多種原因損害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礙,導致機體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促使內(nèi)源性阿片樣物質(zhì)釋放入血,導致血漿β-EP開高,作用于阿片受體,對中樞神經(jīng)、呼吸、循環(huán)等系統(tǒng)產(chǎn)生抑制作用[3]。應用納洛酮其相對藥理作用如下:特異性結(jié)合阿片受體而使β-EP失活,從而逆轉(zhuǎn)β-EP對呼吸中樞的抑制作用,阻斷了缺氧-β-EP-缺氧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解除β-EP對呼吸心血管的抑制,使中樞呼衰得到改善。研究表明納洛酮能減少自由基產(chǎn)生 ,從而可減輕肺內(nèi)流,減輕腦水腫。氨茶堿通過非選擇性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cAMP水平,使支氣管平滑肌擴張,同時減少炎性因子釋放 ,減少氣管炎癥反應,減輕呼吸肌疲勞,從而改善氣道通氣,同時興奮呼吸中樞改善心臟功能。納洛酮是阿片受體特異性拮抗劑,可降低血漿β-EP水平,與分布在心腦等部位的阿片受體結(jié)合,解除β-EP對腦、呼吸、心跳、中樞及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的抑制作用,從而興奮呼吸,改善通氣障礙,降低二氧化碳分壓和緩解低氧性呼吸衰竭[4]。
本文統(tǒng)計資料顯示:采用納絡酮聯(lián)合氨茶堿治療小兒急性中樞性呼吸衰竭比單用氨茶堿效果好,療效顯著,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少丹,錢培德,張淑琴,等.洛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6,11:207-209.
[2]Ware L B, Matthay M A.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0,342(18):1334-1349.
[3]Willson D F, Thomas N J, Markovitz B P, et al. Effect of exogenous surfactant (calfactant) in pediatric acute lung injury[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5, 293(4): 470-476.
[4]Flori H R, Glidden D V, Rutherford G W, et al.Pediatric acute lung injury: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05,171(9):995-100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