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達到臨床愈合期后骨折部位核素骨顯像表現(xiàn)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回顧性分析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的各部位骨折患者30例,共54處骨折,所有病例均有明確外傷史,均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分析骨折部位核素骨顯像表現(xiàn)。結(jié)果 54處骨折,經(jīng)骨掃描發(fā)現(xiàn)有輕度核素濃聚的有44處,在骨折4個月~1.5年的時間內(nèi),絕大多數(shù)骨折部位均有核素攝取63%,超過2年,脛骨骨折部位攝取核素的病例,均為老年男性,且有較長的糖尿病病史。結(jié)論 骨折臨床愈合后數(shù)月乃至數(shù)年內(nèi),骨質(zhì)的重建可能仍未結(jié)束,臨床上仍需給予患者康復指導,謹防骨損傷的發(fā)生。
關鍵詞:骨折;臨床愈合期;核素骨顯像
骨折是指骨與骨小梁的連續(xù)性發(fā)生中斷,骨骼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的一種體征,骨折的愈合分為四期,其中骨痂再塑期是個較為漫長的過程[1],一般達到臨床愈合期后,骨質(zhì)重塑并未結(jié)束,本文主要探討達到臨床愈合期后骨折部位核素骨顯像表現(xiàn)及其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并經(jīng)X線或CT證實的各部位骨折患者30例,除外骨腫瘤、腫瘤骨轉(zhuǎn)移等病理性骨折,共54處骨折,其中25處單純性肋骨骨折,12處椎體骨折,5處肱骨骨折,4處股骨骨折,8處脛骨骨折,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56.71±11.42)歲,所有病例均有明確外傷史,所有病例均達到了臨床愈合標準,病史4個月~3年,部分病例復查X線平片可見骨折處有骨痂形成。
1.2放射性核素骨顯像 所有患者均行SPECT放射性核素骨顯像。使用荷蘭Philips公司生產(chǎn)BrightView XCT型SPECT/CT顯像儀,配以低能通用型準直器。顯像劑99mTc-MDP(亞甲基二磷酸鹽)由北京原子高科有限公司提供。靜脈注射99mTc-MDP740MBP(20mci),囑患者飲水1000ml以上,2~4 h排尿后,取仰臥位,常規(guī)進行前位和后位全身骨顯像。部分患者對可疑受傷部位追加局部顯像。
所有圖像由2位以上核醫(yī)學醫(yī)師共同閱片。判斷標準:將健側(cè)相應部位設為對照區(qū),椎體骨骼病變則以上下正常椎體為對照區(qū),若病變部位放射性分布高于或低于健側(cè)相應部位或周圍同類型骨骼,并且結(jié)合臨床及其他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骨骼病變確定為骨折。
1.3臨床愈合判斷標準[2] ①骨折部位無壓痛及沿肢體縱軸無叩擊痛。②自行抬高患肢無不適感。③用適當力量扭轉(zhuǎn)患肢,骨折處無反?;顒印"躕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⑤外固定解除后傷肢能滿足一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舉1 Kg重量達1 min,下肢能不拄拐在平地連續(xù)步行3 min,并不少于30步。⑥連續(xù)觀察2w骨折處不變形。
2結(jié)果
30例骨折患者中,經(jīng)臨床確診并經(jīng)X線或CT證實,共54處骨折,經(jīng)骨掃描發(fā)現(xiàn)有輕度核素濃聚的有44處(81%,44/54),其中25處肋骨骨折,12處椎體骨折,5處肱骨骨折,8處脛骨骨折,4處股骨骨折,病灶的骨顯像表現(xiàn)以及骨折時間,見表1。
54處骨折部位中,沒有核素攝取的共10例,在骨折4個月~1.5年的時間內(nèi),絕大多數(shù)(63%,34/54)骨折部位均有核素攝取,超過2年,脛骨骨折部位攝取核素的病例,均為老年男性,且有較長的糖尿病史。
3討論
一般來說,骨折愈合是通過膜內(nèi)化骨和軟骨內(nèi)化骨形成骨痂以及骨痂改造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4個時期[3]:①血腫形成期;②纖維性骨痂形成期;③骨性骨痂形成;④骨痂改建或再塑期,此期過程較長,往往患者達到臨床愈合期,骨的再塑并未完成,骨的再塑主要受應力的影響,是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共同活動的結(jié)果。類骨組織轉(zhuǎn)變而成的編織骨由于結(jié)構(gòu)不夠致密,骨小梁排列紊亂,故達不到正常功能需要。為了適應活動時所受應力,編織骨經(jīng)過進一步改建成為成熟的板層骨,皮質(zhì)骨和髓腔的正常關系以及骨小梁正常的排列結(jié)構(gòu)也重新恢復。
放射性核素骨顯像的原理是將親骨性顯像劑99mTC-MDP引入體內(nèi),它可以參與骨的代謝,骨骼各部位攝取顯像劑的多少,取決于該處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無機鹽代謝活躍程度及成骨細胞活躍的程度,當骨代謝活躍或局部血流量增加都會導致該部位攝取顯像劑增加,在圖像上表現(xiàn)為異常濃聚[4]。骨折造成骨膜、骨皮質(zhì)及骨小梁的損傷斷裂,局部表現(xiàn)為充血、水腫、骨修復過程加強,一般新近的骨折在骨顯像上顯示顯像劑強烈的攝取,而陳舊性骨折顯像劑攝取可輕度增高或正常[5]。
在本研究中,所有達到臨床愈合期的骨折在2年內(nèi)63%仍有輕度攝取,這說明,該部位的骨鹽代謝依然活躍,骨的重塑沒有結(jié)束。骨皮質(zhì)的強度、承載符合能力以及抗張力能力還未恢復正常,對于負重以及過度活動仍需謹慎,防止二次骨折的發(fā)生。3處脛骨骨折在骨折發(fā)生2年后扔有攝取,所在患者年齡均>50歲,且均患有糖尿病,分析原因可能與糖尿病患者胰島素缺乏,成骨細胞數(shù)目減少、活性下降,并抑制成骨細胞合成骨鈣素、骨膠原,且破骨細胞活性增加,從而軟骨吸收增加,骨形成減少,影響骨折愈合有關[6]。在所有陳舊性骨折攝取核素的部位,肋骨骨折占46%,12例下肢骨骨折的病例,也均有核素攝取,分析原因與肋骨參與呼吸運動,下肢骨行走負重使得骨痂改建期延長有關。
總之,骨折的愈合是個很長的過程,因患者的年齡、體質(zhì)、營養(yǎng)狀況、有無影響骨折愈合的疾病如糖尿病而有很大的差異,在達到骨折臨床愈合后數(shù)月乃至數(shù)年內(nèi),骨質(zhì)的重塑可能仍未結(jié)束,臨床上仍需給予患者康復指導,謹防骨損傷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Borrelli Jr J, Prickett WD, Ricci WM. Treatment of nonunions and osseous defects with bone graft and calcium sulfate[J].Clin Orthop,2003,411:245-254.
[2]吳在德,吳肇漢.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47-748.
[3]Yamagiwa H, Endo N. Bone fracture and the healing mechanisms.Histological aspect of fracture healing.Primary and secondary healing[J].Clin Calcium,2009,5:627-633.
[4]匡安仁,李林.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核醫(y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113.
[5]葉謙,董海鋒,王衛(wèi)偉,等.放射性核素骨顯像在骨折診斷中的應用[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7,9(6):530-532.
[6]Kayal RA, Tsatsas D, Bauer MA, et al. Diminished bone formationduring diabetic fracture healing is related to the premature resorption of cartilag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steoclast activity[J].J Bone Miner Res,2007,4:560-568.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