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臂阿童木》到《火影忍者》:日本動畫片與三代中國人的童年
1979年,誕生了27周年的《鐵臂阿童木》終于出現在中國人的電視里。
這個由手冢治蟲大師創(chuàng)造的動漫人物,被公認為是日后所有日本動漫機器人的鼻祖,被稱為“偉大的阿童木”,也是日本第一部電視連續(xù)動畫片。
在日本,《鐵臂阿童木》開啟了日本動漫的新時代,使得其進入蓬勃發(fā)展時代。而在中國,這部動畫片,成為日本動畫片進入中國的排頭兵。
在它之后的十年里,《花仙子》《聰明的一休》《機器貓》等一批動畫片進入中國,成為各大電視臺動畫時間的??停殡S著七零、八零、九零三代人成長。
1990年,《圣斗士星矢》剛剛在日本完結,隨后就被引入中國,引起一輪新的日本動畫熱潮。彼時有書商看準商機,組織翻印了同名漫畫,在1990年到1991年之間,就賣出了600多萬冊。隨后,《亂馬1/2》《足球小將》等大量日本經典動漫被引入中國圖書市場。
而到了1998年時,《灌籃高手》進入中國,成為各大官方電視臺的???,再加上VCD技術的普及,盜版光碟泛濫,自此第二波日本動畫潮推向了高潮。當年的學生們幾乎無人不知櫻木花道和流川楓,“打籃球很快樂,但是勝利可以增加一百倍的快樂”,幾乎成了流行語。
但很快,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電腦的普及,讓“日本動畫資源”徹底“無國界”??v然嚴格的制度讓動畫片的引進速度放緩,但《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和宮崎駿的大量動畫電影,譬如《千與千尋》等,早已通過網絡流入國內。
時至如今,11月10日,連載了15年的動漫《火影忍者》完結,中國的火影迷不過半日內已經橫掃各大論壇、貼吧。
宮崎駿:
用未泯的童心重新看世界
1990年由《圣斗士星矢》所引起的動漫書籍購買熱潮,所帶來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中國連環(huán)畫業(yè)的大衰敗。
無論是至今放在網上仍能讓美國人驚艷的《大鬧天宮》,還是水墨經典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在這些眼睛占臉一半大的漫畫人物面前,完全潰敗。
為何日本動畫能夠影響力這么大,日本主流動漫雜志的編輯Keizo Inoue回答說:“今天的孩子們被沉重的考試系統(tǒng)所淹沒和隔絕,很少有機會與他人交往,于是他們在動漫書中尋找自己的朋友?!?/p>
事實正是如此,日本動漫雖然包羅萬象,不受題材和內容的限制,但是,最容易接受并迷戀日本動漫的是14至24歲的年齡群——如果把日本動漫的成功歸功于內容的解放,還不如歸功于它對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準確把握。
日本動漫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少男動漫”;二是“少女動漫”,前者的主題是斗爭與拼搏,后者的主題是情感與唯美,兩者有所區(qū)別,但共同的特征都是把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極端化,極力貼近現實的同時又對現實加以包裝,這在成人眼里顯得虛假,但在青少年眼里卻更加真實。冒險、刺激、張揚個性并且能夠變美,這幾乎是這個年齡段青少年們的夢想。
11月8日,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獲得第6屆奧斯卡學院主席獎終身成就獎。其《千與千尋》、《天空之城》、《幽靈公主》等用兒童視角反思成人世界與人類文明的影片獲得全世界的贊揚,甚至被人稱為“童心哲學家”。
阿童木與凱蒂貓背后的“動漫外交”
渡邊康所著的《軟實力大國》一書中說,日本希望透過娛樂和語言輸出日本文化,以一種更自然的方式融入國際社會。
動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1985年,日本明確提出了將動漫當做跨越國界展示日本思想和文化的載體。2006年,日本外務大臣麻生太郎發(fā)表了題為《文化外交新設想》的演講,建議日本積極展開“動漫外交”。
日本經濟產業(yè)省的統(tǒng)計顯示,全世界放映的動畫片中,有近六成是日本制造的。如今,美國大點的錄像帶出租店都有日本動漫專區(qū),日本動畫更是在世界各國的電視臺競相播放。
2014年11月,日本可愛文化的代表凱蒂貓誕辰四十年。美國洛杉磯的日美國家博物館專門舉辦了凱蒂貓?zhí)卣?,《華爾街時報》還專門報道了凱蒂貓是女孩而非一只貓的真相,引起軒然大波。
而當年凱蒂貓的設計,也是面向西方人——凱蒂貓一家人住在英國倫敦近郊小鎮(zhèn)的紅屋頂小白屋,是兩層高的平房,離倫敦市中心20公里的地方,就連凱蒂貓的名字也來源于《愛麗絲鏡中奇遇》中愛麗絲養(yǎng)的一只貓。
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關于全球最受敬重國家民意支持率的調查表明,參加的12個國家中,中國位列第五,支持率為42%。而日本和加拿大并列第一,為54%。
在中國,有一項針對80后出生的青少年的調查顯示,98.8%的人看過日本動漫,而51.3%的人看過超過十部日本動漫。
就像人人都擔心,好萊塢大片會將美國價值觀強行灌輸給中國人一樣,日本動漫用三十年時間,改變了日本的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