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明之君,必然胸襟寬廣。
趙匡胤是從后周得來的天下,立國之初,也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即人心還沒有完全統(tǒng)一和認可他的正統(tǒng)地位。一般的皇帝,此時必采取緊張戒嚴(yán)的治理模式,而趙匡胤不,他反而很放松。一次宴會上,有個前朝后周的舊官員、翰林學(xué)士王著喝多了,大聲喧嘩,亂說話,有些話很難聽,甚至直接諷刺趙匡胤。左右很緊張,看皇帝怎么處理。趙匡胤讓人把他扶出去休息,這個王著犯了擰脾氣,手死死地抱著柱子不肯出去,還往皇帝跟前移,大哭起來,場面很不雅觀。第二天有人給趙匡胤奏道:王著他是借酒裝瘋,分明是思念前朝世宗,給陛下難堪,應(yīng)當(dāng)治罪。趙匡胤沒等他說完就打斷:什么思念世宗!他就是喝多了嘛,不許聯(lián)想。再說了,即便他是思念世宗也沒什么,一個書生,思念思念而已,還能干什么?
趙匡胤去世前,給他的子孫立下三條規(guī)定:一、不殺后周皇帝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提意見的人;三、以上兩條必須嚴(yán)格遵守。
他的后代如宋仁宗,也是有大胸襟大氣度的君主。有一回某官員上奏:自己手下一個小兵士的胳膊上長了一條龍狀的東西——這在過去是嚴(yán)重犯忌的。官員將這個小兵士抓起來,等候皇帝的處理。宋仁宗聞奏,說:這算什么罪啊!人家身上長了個東西也犯法?將他放了吧。
歷來科舉,解決了出身寒微的讀書人的上進之路,也使朝廷有納新的機制,讓天下的人才有了念想和希望??僧吘鼓艹晒既」γ挠肋h是少數(shù)人,沒考取的人,難免憤憤不平,這也是人之常情。有一次,成都府接到一個讀書人獻的一首詩,其中有兩句:“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边@明明是一首煽動造反、煽動鬧獨立的詩!這還了得?知府將這個人抓了,匯報給朝廷。宋仁宗遠在千里之外的深宮,看了奏折,輕淡地批復(fù)道:這是不得志的老秀才的牢騷,你們不要那么緊張,也別治他的罪??纯从袥]有司戶參軍的位子,給他安頓一下,讓他有飯吃,都不容易。
王道本乎人情,不通人情者,必然自私偏狹,必然沒有仁者心懷,其胸襟氣度必然不寬廣,雖為帝王,強權(quán)在握,刀劍橫列,手段狠戾,也不會長久?!吨杏埂吩唬骸奥暽谝曰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