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和北麓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北麓的青藏高原終年冰封雪覆,而南麓的山地卻因印度洋暖濕氣流北上所帶來的豐沛降水而木郁花香。在將近1.2萬年的時間里,生活在南麓尼泊爾中部的古隆族部落,每年會進(jìn)行兩次采蜜活動。他們的采蜜規(guī)模,是世界上最大的。經(jīng)過很多世代的傳承與磨合,獵蜜人早已形成彼此間的默契,甚至連分工都是父死子繼,世代相傳。
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幽深巖壁上,每一次的獵蜜行動,就像一次出征。尼泊爾古隆族部落人在巫師的祈禱后開始行動,他們赤著腳,趟過剛解凍的冰水,踩著濕滑的苔蘚,穿行在高山的叢林溪谷中。找到有崖蜂的絕壁后,攀巖的攀巖,點(diǎn)煙火的點(diǎn)煙火,點(diǎn)起的煙霧剎那間將蜂巢上成千上萬的蜜蜂熏得在崖壁間亂竄亂飛。獵蜜者必須趁煙霧彌漫、蜂群慌亂離巢之際,盡早割完蜂巢。一旦蜜蜂回過神來,則獵蜜者難以突破蜂群的“防線”,反過來有可能成為群蜂口下的“獵物”。
獵蜜通常由男人來擔(dān)當(dāng),女人和小孩則在離懸崖或叢林很遠(yuǎn)的地方待著,等著獵蜜結(jié)束時收拾成果。彎刀、火把和竹槍,是獵蜜者的全部裝配,攀巖的主要工具是竹篾條和木板織成的巨大繩梯。獵蜜者沿著晃悠悠的繩梯上下,在濃煙熏蒸中,揮動著長竹竿和彎刀,與蜂群斗智斗勇,左右周旋,插捅和切割著巨大的多層蜂房,把蜂房用軟竹條穿繞好,然后用軟繩吊裝或裝進(jìn)竹筐。獵蜜者的眼力要好,他們一般只獵取新鮮的蜂房。因?yàn)槟切┰趹已律锨О倌晡床傻姆浞浚缫砚}化后變成石蜜,是不能吃的;有的常年未采的蜂房顏色發(fā)暗,蜂蜜質(zhì)量打折;還有的蜂房顏色發(fā)紅或氣味異常,說明蜂蜜有毒。每一次的進(jìn)山獵蜜行動,獵蜜者都可收獲幾十斤蜂蜜、蜂蠟,參加采蜜的人按貢獻(xiàn)大小可分到一份相應(yīng)的蜂蜜。
在尼泊爾,這種懸?guī)r蜂蜜只屬于當(dāng)?shù)厝怂校辉S外人隨便取蜜。值得一提的是,獵蜜人每次獵蜜時,總要留下一些蜂蜜和蜂巢供蜂群吃住,這樣蜜蜂不會餓死或流浪,成為下次獵蜜的預(yù)留“蜜種”。這個規(guī)則在獵蜜人中間約定俗成,也許他們祖祖輩輩都十分清楚,不對自然之物趕盡殺絕,才能從自然獲得回饋。